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群眾文化音樂創作工作創新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新的社會形勢下,群眾文化呈現出復雜化、多元化的新態勢。一些正能量的意識形態對群眾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與促進的作用。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社會公眾的文化活動愈加豐富多彩。音樂創作作為文化宣傳的主陣地,可以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與交流,讓社會公眾對文化建設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認識。首先闡述音樂創作工作的重要性,繼而從音樂創作工作發展現狀出發,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對策,旨在促進音樂創作工作的創新性發展。音樂創作作為文化宣傳工作的主陣地,在群眾文化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際大形勢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大融合,為我國群眾文化的建設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在發展群眾文化的道路上,我們可以積極融合國內外元素,使其趨向于國際化、多元化,且更具有時代感。文化工作者要積極轉變觀念,拓寬國際視野,將國內外的音樂文化元素有機融合在一起,促進音樂創作的大融合與創新發展;根據社會大形勢不斷地深入研究,在群眾文化中尋找音樂創作的靈感,讓音樂創作之路更加廣闊。
一、音樂創作工作創新發展的必要性
音樂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方式,不論是歡度佳節時舉辦的“文藝盛宴”,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音樂舒緩情緒,緩解壓力,音樂儼然成了人們解壓的“一劑良藥”。在音樂世界中,人們可以放松心情,將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拋之腦后。音樂可以讓人們忘記煩惱,給人以力量。所以,音樂的作用是無窮大的。文化工作者要緊握音樂創作這一有力的“尚方寶劍”,積極弘揚正能量,利用音樂的“魔力”,加強與群眾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新時期社會的和諧發展。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人們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升。群眾不再滿足于溫飽,而是開始追求精神層面,比如滿足感、成就感、幸福感等。群眾的幸福指數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風向標”。音樂創作者必須要看到時代的嶄新變化,根據時代的發展需求,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氣息、膾炙人口的好音樂;要緊跟時代潮流,創作反映社會民生,反映群眾喜怒哀樂的作品,做群眾喜歡聽的音樂,做群眾的“傳聲筒”。音樂創作應該與時俱進,只有與時代接軌,才能真正與群眾心連心,手牽手,走向群眾的內心。用真摯的原創音樂連接彼此,讓音樂真正實現“無界化”,成為文化工作者與群眾溝通的橋梁與紐帶。
二、新時期群眾文化音樂創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1音樂創作內容與群眾需求銜接度不夠
近年來,隨著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人們對音樂創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與了解。但是由于其發展歷史較短,所以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目前音樂創作者雖然有一定的音樂功底,理論知識比較扎實,但是卻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不敢大刀闊斧地進行音樂創新,只是關起門來,原地踏步,“安分守己”地創作音樂,并且沒有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內心需求,更沒有從群眾的實際所需出發,因此,其創作的音樂可能會與社會實際存在一定的距離。音樂創作者在創作音樂的時候,一定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創作真正的“民樂”,為群眾發聲,做群眾自己的音樂,真正讓群眾參與進來,促進群眾音樂創作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如女子群舞《搖籃》,畫面生動唯美,優美抒情,充滿浪漫的想象,夢里搖籃就像母親溫暖的懷抱,哺育一代又一代達斡爾人。舞蹈的編排很有設計感,就像達斡爾族初生的嬰兒躺在舒適的搖籃里,媽媽哼唱古老的歌謠,輕輕搖晃搖籃。這樣的作品才是符合群眾訴求的、與群眾聯系緊密的作品,同時也是音樂創作者應當努力的方向。
2音樂創作要因地制宜,體現地方特色
眾所周知,不同地區群眾的文化習慣略有不同,對音樂創作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例如,西南地區歌曲個性鮮明,以民歌為主,情歌更是其中的主旋律。西北地區,多以能體現當地地域特色的戲曲音樂為主,比如其代表戲曲《十二把鐮刀》。東北地區則是以二人轉、東北秧歌等東北民歌為主。東北二人轉是東北地區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深受東北人民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其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是在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逐漸演變而成的。所以,不同地域的音樂創作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音樂創作人要根據地域特點,創作本地區人民所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促進該地區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新形勢下群眾文化音樂創作的對策思考
1與時俱進,發揮音樂創作的社會價值
要想更好地發揮精神文明的重大作用,提升群眾文化建設的時效性,音樂創作者就要挖掘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在新的社會形勢下,閉門造車研究音樂作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音樂創作者要以生活為切入點,結合時代發展需求,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貼近群眾生活的原創音樂作品。音樂創作者不能為了迎合某些媒體而喪失音樂原創的“初心”,要把音樂創作工作落到實處,不能為了某個主題、某次活動、某個節目而“粗制濫造”。帶著任務去做音樂,作品的質量可想而知。音樂創作者要重視音樂質量,遵循“質量至上”的原則,不能為了追求數量而忽略了作品的質量;要做原創音樂,更要做精品原創音樂;要做有溫度的音樂創作人,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傳遞給社會大眾,與群眾產生共鳴;要增強音樂創作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與感召力,“以樂會友”,讓音樂創作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大放異彩!如由十一個篇章組成的大型風情音畫史詩巨制《達斡爾人》,80名演員托起一臺民族大戲,全景展現了達斡爾族人民的農、牧、漁、獵等生活場景,歌頌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劇目以達斡爾族原生態藝術形式為主,取材于達斡爾族古樸的生活習俗、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及特色的宗教活動,用現代手段展示達斡爾族原生態文化,將其民族性、地域性、真實性濃墨重彩地渲染出來。
2了解地區差異,有針對性地做好群眾文化工作
通過實踐可以發現,不同地區的人對音樂有著不同的解讀。我們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音樂創作工作,更好地與當地群眾進行文化對接。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獨特的自然和歷史人文環境,使當地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歷史性、多樣性和藝術性的達斡爾族品牌文化。文化工作者可以通過紛繁多姿的民族民間藝術讓當地群眾真正領悟精湛的創作技藝與其蘊藏的價值,還可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藝術文化元素,使藝術與現代教育有機結合,推動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賦予其更多的時代內涵。即使音樂創作者具有很高的音樂造詣,也要深入基層,深入挖掘與研究該地區的音樂特色,以更好地服務于地方文化建設,并從該地區喜聞樂見的音樂曲調與形式入手,更好地融入群眾中去,展現當地的文化特色。音樂創作者要不斷創新,將時代特色與地區特點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體現原創音樂作品的時代性與區域性。只有不斷地探索與研究,才能永葆音樂創作的生機與活力。
3打破界限壁壘,不斷豐富音樂創作的形式
時代在發展,群眾文化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表現形式。群眾文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根本宗旨就在于通過多樣化的文化形式,陶冶人民群眾的情操,弘揚國家的正能量與主旋律,更好地展現國家的大好河山、風土人情,構建安居樂業、國泰民安的和諧生活。文化工作者要以社區文化和廣場文化為發展集群,充分發揮社區資源力量,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更好地推進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由于群眾的文化背景、認知程度、學歷層次等方面都存在個體化差異,因此,其對音樂作品的評價應該是多元化的。音樂創作者可以將舞蹈、健身、表演等一些文化形式與音樂資源進行優化與整合,更好地發揮音樂創作的無限可能;突破思維的束縛與局限,積極吸納各種時代的元素,將音樂創作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互聯網時代下,音樂創作者可以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音樂創作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創作更多的音樂作品。音樂創作者要“集百家之所長”,匯聚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與創作手段,促進音樂創作的創新性發展,讓精神文明建設之花常開不敗,綻放燦爛的光彩。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開展音樂創作,要針對群眾的實際需求,創作出能夠滿足群眾需求的音樂作品。開展群眾文化音樂創作工作勢在必行,它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更是促進群眾文化建設的“助燃劑”。音樂創作者要因地制宜,開展適合本地區地方特色的音樂創作工作。音樂創作既要腳踏實地,從地方實際出發,又要推陳出新,轉變觀念,大膽創新,不斷創新音樂創作的形式,開拓出一條不尋常的音樂創作之路。
參考文獻
[1]李滋萱.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中的音樂創作分析[J].藝術家,2019(08):181.
[2]熊勝桃.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群眾文化音樂創作工作[J].中國文藝家,2019(08):283.
[3]沈冠群.在與時俱進中追求發展——試析群眾文化工作中的音樂創作[J].音樂時空,2016(07):90-91.
[4]孫淵.群眾文化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5]劉姝彤.新形勢下聲樂教學形式與方法的探討[J].時代教育,2013(19):150.
[6]徐德軍.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群眾文化音樂創作工作的探討[J].環球市場,2019(34):277.
[7]譚大美.群眾文化音樂推廣及發展的思考[J].文學教育(下),2015(06):150-151.
作者:韓清山 單位:齊齊哈爾市龍沙區文化體育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