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問題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重視也在不斷提高。當前,以往傳統形式的文化活動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廣大基層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相關部門響應號召,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開展多種形式的基層文化教育活動。雖然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為了切實做好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本文將從我國基層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角度出發,針對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為大家提供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群眾文化顧名思義,首先表現為“群眾性”,泛指群眾能夠自發組織、自發參與、自我娛樂的一種社會性文化。基層群眾文化,主要包括鄉鎮、街道、社區一級的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和文化宣傳活動。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切實滿足廣大群眾文化需求、維護群眾利益的重要方法。做好相關的群文輔導,大力引導群文活動的開展,對促進全民素質的提高,使廣大群眾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新形勢下,要推進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基層文化館要肩負起作為基層文化陣地的職責和使命,明確基層群眾文化體系建設的基本標準和總體要求,并以此標準貫徹落實群眾文化工作,推進基層群眾文化體系建設,為其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全面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
一、基層群眾文化概述
基層群眾文化以廣大基層群眾為主體,在文化活動開展上,其一方面以群眾自發組織為主導,一方面也要通過基層群文機構主動帶動和引導,進而形成機構輔導、群眾組織參與的活動形式。因基層群眾文化的特點,其涵蓋的領域較為廣泛,其中包括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創作,而其主要的實踐形式是群眾文化活動。基于基層群眾文化的衍生和發展形態,我們可以判斷出,其具有民族性、時間性、地域性的鮮明特征。依據這些特征,可以為推進基層群眾文化發展提供理論上的幫助。
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時代意義
當前,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基層群眾文化在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等方面的建設日臻完善。但整體而言,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還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尤其城鄉發展差距較大的情況。在農村地區,尤其一些偏遠山區,一些負面的社會現象仍然存在,且這些地區因經濟發展的局限,相應的群眾文化建設和相關設施的覆蓋還有待完善。在這些地區,進一步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改善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更為重要。首先,可以通過群眾輔導講座、送文化下鄉等活動來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以及先進文化的宣傳。其次,可以通過組織大型的群眾文化活動,促進先進文化的傳播,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進而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吸收正能量的社會文化。最后,在組織和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時一定要充分結合當前的文化政策,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使人民群眾對相關政策有所認識和理解,并且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從而推動群眾文化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2]在這一過程中,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能夠得到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能得到豐富,其綜合文化素質也會有所提高。當前,國家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同時,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因此,基層群文機構在實踐工作中,要明確基層群眾文化對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扎實開展群文輔導和群眾文化相關工作,推動優秀群眾文化的落地生根。部分落后地區在開展基層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還存在內容龐雜無序、缺乏與本土文化結合、難以吸引群眾參與的問題,對此,必須優化內容,創新題材,有針對性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這有利于使群文機構和群眾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進而吸引群眾參與到各類群眾文化活動中,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并深入廣大群眾中去,比如,通過乒乓球比賽、羽毛球友誼賽、廣場舞大賽等活動方式,加強群眾交流與互動,通過這種競賽活動還能夠增強群眾的身心素質。總之,要通過各種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舉辦,引導更多的群眾積極參與其中,使群眾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交流更加融洽,有效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發展不均衡
當前,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十分迅速,但同時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由于各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情況不同,因此,各地區對文化建設的資金扶持和支撐力度也都有所差異。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環境和條件比較優良,能夠更好地開展多樣性的群眾文化活動,基層群眾也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包括參與群眾文藝的創作。但是在社會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由于缺少足夠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并且對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視力度也不夠,因此,基層文化活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受到限制,群眾文化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比較單一,基層群眾對群眾文化創作和活動的開展也都缺乏興趣,沒有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這使群眾文化建設和活動的開展都難以落到實處。[3]這一問題在農村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近年來,農村地區在文化領域投入逐漸增加,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等實現了大范圍的覆蓋,但相對而言,農村地區在文化基礎設施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利用率也不夠。一些農村地區基層文化館(站)在群文活動上的主導力量不足,并且忽視了基層群文機構對群眾文化建設及發展的重要性,組織的相關文化活動難以吸引群眾。這種狀況的持續導致農村地區群眾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喪失興趣。
(二)缺乏專業性文化人才
就相關工作實踐來看,一部分群文工作人員并非相關文藝、群文專業出身,之前也未從事過群眾文化或相關專業的工作,同時,在入職后也缺少相關的文化培訓,自身缺乏足夠的群文素養和知識儲備。這類群文工作人員在組織和開展各類文化活動中因水平的限制,往往會遇到更多困難,比如難以良好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工作,難以推進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并且對公共文化相關政策的認識和理解也存在著一定的偏差。這些都阻礙了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進行,并且在群眾中也產生了負面影響,基層群文機構人員素質的缺乏,容易使群眾對基層群文機構的引導和組織能力產生懷疑。[4]同時,當前在專業性文化人才引進及培養方面也存在問題。人才引進渠道缺失,人才培養體系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農村地區因區域發展不均衡,使人才培養和引進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擴大。對此,群文機構應加強互通互聯,同時與高校進行積極互動,實現高校相關專業人才與基層群文機構的輸送和對接。這也能從側面推進教育體系與文化產業發展的融合。
(三)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單一
當前,很多地區盡管在群文設施的建設上日趨完善,也組建了一批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人才隊伍,但在具體的群眾文化活動組織上仍然較為刻板,形式和內容不夠豐富。以文化下鄉活動為例,一些地區普遍以形式和內容雷同的舞蹈為主,呈現活動單一化的形態,在群文活動內容上缺乏一定的創新性,不具備較強的吸引力,難以達到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目的。部分地區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在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上嘗試了本土化的改變,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群眾文化活動在題材、內容選取上還不夠多元化,仍需要進一步突破舊思維,探索新路徑。
四、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對策
(一)實現區域統籌,以農村地區為重點
面對時代發展的大背景,我們要把握住前進的方向和機遇,創新探索基層群眾文化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和實踐。要通過各地基層群文機構的引導,豐富基層群眾文化內容,創新形式,充分融入文化發展的各個領域。要堅持區域統籌,在推進城鄉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以加快推進農村地區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為重點,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優秀群眾文化的傳播能夠提高農村居民的人文素養,在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起到潛移默化地宣傳和教育作用,以改善農村居民的精神面貌,并間接促進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的和諧有序發展。我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著龐大的基數,農村地區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要特別重視農村地區的群眾文化事業建設和發展,根據各個地區實際情況,制定本土化的文化發展戰略。從長遠來說,在農村地區發展群眾文化,也能夠進一步推進鄉土特色文化的建設,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打下文化基礎。我們要對此有所重視,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抓實干,在實踐中不斷推進農村地區群文工作的開展,這既是當務之急,也是責任之擔。[5]
(二)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層群眾文化設施建設
在文化事業方面加大對資金的投入,能夠推動基層群眾文化設施的覆蓋和完善,也為各級基層群文機構的文化隊伍建設提供了堅實后盾和有力保障。財政投入應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這在充分利用資金的同時,也能夠形成系統的監督機制,進而促進文化事業的財政投入實現良性循環,將企業和團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資金支持落到實處。要根據地方社區基層文化發展的特點,進行定向的資金扶持,避免出現資金浪費,或經費缺乏針對性的現象。對“送書下鄉工程”“電影下鄉工程”“社區老年大學”“社區文化網站資源共享工程”等重點項目要大力扶持,推進各種基層文化服務活動能夠順利地組織開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三)構建人才培養和管理體系
要加大業務培訓,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增強群文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各級基層群文機構一定要認真制訂適應新時期群眾文化需求的培訓方案,定期、定時、定點組織和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課程,對基層群文機構,尤其是鄉鎮文化站的在職工作人員中年紀較輕、素質良好、可塑性強,有意愿追求更多創造性和積極參加鄉鎮文化事業的人員要著重進行專項業務培訓,使他們從中學習和吸收新的理論知識,提升自身的藝術素養和專業水平,強化自身綜合素質,明確工作責任和目標,為文化站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6]基層群文機構還要建立完善的用人管理體系,對基層文化館(站)各項業務的開展和相關人員的管理,要實現系統化的管控和分配。對新進人才的專業學歷、年齡、職業特長等都應設置硬性的規定,通過專業技能培訓,考試合格后才可以上崗。同時,也可以實行績效制度,對相關工作人員實行績效考核,以充分調動和鼓勵基層群文機構中工作人員開展業務的積極性。
(四)豐富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傳播和組織形式
努力探索群眾文化的有效傳播途徑,我們要突破傳統思維,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平臺和多媒體技術,在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和運行模式上進行創新,在這一過程中,積極發揮基層群文機構的職能和作用。基層文化館(站)要結合自身所處地域條件和環境,以及當地的文化特色等實際條件,利用社交軟件、短視頻平臺等,以多種形式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和相關宣傳,爭取人民群眾普遍認可和廣泛參與。特別是鄉鎮文化站,應該針對農村群眾的文化需要,開展符合農村風俗習慣、令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活動。只有使群眾文化活動真正深入群眾,基層群文機構才能夠切實作為基層群眾文化的先行陣地履行職能。
五、結語
總的來說,在準確認識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重要意義的基礎上,針對當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應該繼續加大對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完善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引進專業性強的文化管理和傳播人才,并重視對人才的培訓與考核,豐富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從而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白瓊.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策略核心思路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4):79.
[2]任彥.探討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5(4):12.
[3]賀明衛.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的探究[J].神州,2018(6):269.
[4]鄭國信.淺析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問題[J].赤子,2019(19):73.
[5]謝春華.探討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問題[J].消費導刊,2021(35):68.
[6]葉東紅.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思路[J].商品與質量,2020(35):239.
作者:徐學富 單位: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