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兒童美術啟蒙教育中個性化的引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尊重、感受和親近是教師在兒童美術啟蒙教育中實施個性化與創造性思維引導的有效途徑。尊重兒童是培養兒童個性化發展的必要條件,感受情景是個性化審美促進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親近自然與生活是兒童進行個性化創造的本源,三者密不可分、層層關聯,共同為有效實施兒童美術教育護航。
【關鍵詞】兒童美術啟蒙;尊重;感受;親近
兒童在語言文字表達還不是很豐富暢達的時候,美術活動便成為兒童表達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低年級剛接受美術教育的孩子都喜歡繪畫、泥塑、手工等美術活動,在孩子們的每幅畫里都有天真浪漫、無拘無束的想象,每件手工作品中都透著率真與靈性。在以往的兒童美術教育中,教師容易受固有教學方法限制,過多干預兒童創作。教師在講臺上畫,讓學生跟著臨摹,全班學生畫出來的千篇一律,美術創作缺少個性的發揮,美術作品也分不出層次。事實上,保護孩子們美術作品中的原創性,也就是保護他們參與美術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如果尊重兒童個性和想象力,有效科學地引導學生,兒童美術作品才能綻放個性與創新的光芒。在筆者看來,尊重、感受和親近是教師在兒童美術啟蒙教育中實施個性化與創造性思維引導的有效途徑。尊重兒童是培養兒童個性化發展的必要條件,感受情景是個性化審美促進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親近自然與生活是兒童進行個性化創造的本源,三者密不可分、層層關聯,共同為有效實施兒童美術教育護航。
一、尊重兒童是培養兒童個性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中的創作多姿多彩、妙趣橫生,有的創作甚至離奇怪誕,出乎想象,有時還會出現一些好像不合理的幻想。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任何一種想象,保護孩子們美術作品中的原創性,也就是保護他們參與美術活動的積極性。二年級鄔倩瑜同學在《給樹畫像》一課的作業中,畫面畫了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并在樹桿上畫了一個老爺爺的臉,周圍畫了好幾棵樹,不同粗細、不同形態、不同色彩,每棵樹桿上都畫了可愛的笑臉,并寫上“奶奶”“爸爸”“媽媽”“小寶寶”,儼然就是一張全家福。畫面上還添加了綠色的太陽、紅紅的小草。畫畫的過程都很專注,一絲不茍。她畫的過程中,教師沒去“個別指導”,怕打擾她的“創作狀態”。畫完之后就和同學們交流,當她看到其他同學的作業和她的作業完全不一樣時候,顯得怯生生的樣子,這時,她可能擔心同學們笑她畫得怪異。筆者注意到這一情景之后,馬上把她的作業拿過來在屏幕上展示出來,讓同學們來評價、討論、欣賞。畫面展示出來,立即贏得了同學們的好奇,有夸獎之聲,有哄笑之聲,有嘲笑之聲(笑她的太陽怎畫成了綠色)。一陣喧囂之后又馬上安靜下來,好像在等待教師的最終“裁判”。筆者當時大力肯定了鄔倩瑜畫面中豐富的想象和可愛的情景。然后請鄔倩瑜同學談談為什么要畫成像一家人一樣的全家福呢?為什么要把太陽畫成綠色的呢?她說:樹是一家就可以生好多好多的小樹,綠色的太陽可以把小樹照得更綠呀!在孩子們的眼中,世間萬物都是擬人化的,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學生筆下的景與物都是生命力很強的生命。有的孩子畫的是紫色的樹、紅色的草等不符合自然現象的東西,但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理解,每一種新穎的表現都可能是孩子心中一種美麗的憧憬,或者是一種可愛的意趣。
二、在情景體驗中感受個性化審美
每個兒童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因為每個兒童的氣質、性格、經歷都有差異,所以,他們的想象、創造、表達方式都是千差萬別。在美術教學中應重視發展個性,發展自我意識,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全面地、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筆者側重于用感情體驗來引發兒童的思維。首先筆者讓他們欣賞兩幅西歐的現代繪畫作品,一幅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作品《三個樂師》;另外一幅是《多拉•瑪爾》,學生看了這些畫,一開始簡直不相信這是大師的作品,畫面只有簡單的線條和色塊,色塊還涂在輪廓線外,與輪廓不相一致。有的學生說:“就這么簡單啊,我也會畫”;有的同學說:“這樣能畫出好畫嗎”?一種是帶著驚異、好奇,一種是帶著自信、探索的心情,這樣,良好的繪畫創作情景形成了,筆者讓學生像大師那樣去畫,用色彩涂抹發泄他們的表現意欲。筆者告訴他們,用大號油畫筆蘸上濃的顏色畫到紙上,一種色、一種色地涂上去,直到整個畫紙涂滿顏色。然后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畫面,憑想象看畫面有什么圖形,這些圖形象什么,根據出現及想象的形狀,用黑色勾畫。在學生作畫的過程中,筆者播放音樂,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輕松進入作畫狀態。完全不用擔心學生會畫出相同的作品,這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都是一個獨立的運動著的審美心理世界。學生會自覺地憑借自己獲得的知識和內在的心理意識去運作畫面,并使之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狀態。即使他們的大腦中都同時記錄了某位大師的作品的形式信息,但經過個人情感的過濾或篩選之后,也會呈現出異樣之貌。學生作品完成以后,筆者將作品布置在教室的四周,讓同學們自己欣賞。學生們驚嘆地說“我看到了飛舞跳躍的形狀和飽滿絢麗的色彩,這簡直太美了”“我好象看到了狂歡的場面,聽到了無數個聲音在歌唱”。在同學們眼中繪畫大師不再神秘,他走進學生們的生活。從學生作品可以看出兒童心中豐富的世界,他們開始“想到”自己,真正“發現”了自己,表現出對人的精神世界和個性品質發生興趣。他們的想象力是如此驚人,又是如此充滿個性。這些含有個性的色彩,一旦被使用在作品中,對于激活學生潛在而微妙的情感將起著積極的作用。在情景體驗中才能更好地進行個性化審美教育。
三、親近自然、走進生活,捕捉創作的源泉
兒童美術教育中,應該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兒童美術活動中的創造力和個性化審美,來自于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有意識地對自然美的觀察。低年級美術課本中與自然美有關的美術課題較多,如《切開的果實》《美麗的花園》《春天的信息》《家鄉的綠夢》《群居的動物》等。新課標、新課程中有開放式的課堂教學理念,課堂教學題材不僅可以來自教材,也可以來自于生活,來自于自然。讓美術教學課堂走進社會、走進自然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新舉措。在前幾個班上課時,沒有大膽嘗試這種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在講授與自然美有關的課堂中,準備了豐富多彩的圖片讓學生欣賞,認為學生能從精美的攝影作品中感受自然之美,透過攝影師的鏡頭,欣賞到更加藝術化的自然之美。但是,在一次室外美術課之后,改變了筆者原以為的觀念。在二年級上《美麗的花園》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欣賞精美的圖片,然后帶學生看看春暖花開的春天校園,找一找盛開的鮮花畫一畫。學生聽說教師要帶他們去教室外面上美術課,非常驚喜,還帶著半信半疑的眼睛看著筆者,當筆者剛說完“出去排隊”,學生蜂擁而出。筆者帶著學生游遍了整個校園,初春的校園,只有高高掛在木棉樹上的木棉花,正當準備組織學生回教室的時候,學生已經圍在小路邊樹旁,好奇地觀察小樹頂上的新綠。筆者看到過種情景,想到調整教學內容,于是,立即引導孩子們觀察樹葉,觀察新綠。孩子們觀察得興致盎然,平常也許熟視無睹的景物,在課堂上觀察起來也特別專注,回到教室,老師在黑板上寫了《新綠》兩個字,請孩子們畫一畫今天在校園里觀察的春天景物。有的同學畫的是小樹苗,有的畫的是樹葉,葉脈都畫得非常清晰,每幅畫上都透著春天的氣息,透著孩子們無盡的精細、驚喜與想象……個性化審美教育的范圍很廣,讓學生感受藝術美、社會美、自然美,而自然美是美的本源。大自然是美術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審美教育素材,而這些審美素材又是兒童進行審美創作活動的源泉。
四、結語
以美術教育為重要內容的美育在培育兒童創作意識和個性方面有著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獨特優勢。在兒童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激發兒童創作欲望和繪畫興趣為出發點,著重培育兒童個性,發揮其創造力。因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秉承科學的教學理念,更要突破固有的教學方式,培養兒童的個性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為健康茁壯成長奠定良好基礎。尊重、感受和親近是教師在兒童美術啟蒙教育中實施個性化與創造性思維引導的有效途徑。具體而言,尊重兒童是培養兒童個性化發展的必要條件,教師尊重兒童任何一種想象,保護其美術作品中的原創性,也就是保護他們參與美術創作的積極性;感受情景是個性化審美促進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通過重視發展個性和自我意識,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全面地、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得到全面發展,獲得個性化審美情趣;親近自然與生活是兒童進行個性化創造的本源,兒童美術活動中的創造力和個性化審美均來自于豐富的生活體驗和有意識地對自然美的觀察,親近自然、走進生活,捕捉創作的源泉,創造力教育與個性化審美教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楊正宏 單位:中山市光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