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效應與地理課堂情緒管理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地理課堂教學中,情緒是影響教與學效率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加強課堂情緒管理,使師生都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之一。本文介紹對情緒有影響的常見心理效應,并結合地理教學實踐列舉相應的應用實例。
關鍵詞:心理效應;情緒管理;地理課堂
情緒是影響地理課堂教學效果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情緒調節著學生課堂學習的狀態,積極的情緒能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識記和理解的效率。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采取一定的策略,對學生的情緒進行引導和調控,使其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之一。心理學理論指出,情緒的發生與人的認知密切相關。而人的認知過程容易出現一定的偏差,出現所謂的心理效應,進而引發相應的情緒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運用心理效應的相關知識,來調控地理課堂師生雙方的行為,激發積極的課堂情緒,以實現有效的課堂情緒管理。
一、認識“照鏡子效應”——以積極狀態感染情緒
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存在心理上的優勢,學生相對處在服從地位,心理上也處于劣勢。在這種背景下,教師無疑是課堂情緒管理的主導。這時我們首先必須了解“照鏡子效應”。所謂“照鏡子效應”是指我們對待別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別人往往也會以同樣的態度和行為給予反應,如同我們站在鏡子面前,鏡子里的人會隨著我們情緒變化而變化。“照鏡子效應”說明情緒是具有感染性的,學生的情緒一定程度上正是教師自身情緒的反映。教師的情緒表現會對學生產生即時的影響:對于教師傳遞的積極情緒,學生會以學習的熱情加以回應;而對教師表現的消極情緒乃至不恰當的言行,學生雖不至于用相同的言行進行回擊,但產生消極情緒,進行情緒上對抗則在所難免。因此在課堂情緒管理中,教師應當首先提升自我修養,管理好自身的情緒,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激情,展現積極、昂揚的情緒,從而感染和激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情緒的興奮性。
二、拓展“首因、近因效應”——以良好印象醞釀情緒
我們通常所說的“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有其心理學依據,這就是“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會對人們以后的行為產生影響,也叫做“第一印象效應”。對于地理課堂教學來說,每節課的開始是進行情緒管理的一個重要時段。因為每一節課的開始都是學生一次新的學習的開始,首因效應在此同樣發揮著它的作用,其形成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到學生在后繼課堂上的情緒狀態。并且第一印象有著先入為主的特點,一旦形成就比較難以改變。換句話說,地理課堂教學沒有良好的開始,后繼教學將事倍功半。重視課堂教學的導入,力圖讓學生形成關于本節地理課的積極印象是主要的且常規的做法。但要指出的是,首因效應發揮作用不僅僅是在課堂正式開始時。事實上在教師進入學生視線的那一刻起,首因效應就開始發揮作用。在上課前提前幾分鐘進入教室,帶著微笑與學生溝通交流,提醒學生做好上課準備,一方面讓學生看到教師的微笑和關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精神狀態和情緒情況,提前思考相應的應對策略。在做好課前醞釀的基礎上,更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使首因效應的影響最大化。如同寫文章要注意“首尾呼應”一樣,地理課堂既要注重開始,也不能忽視結尾,因為良好的結尾也可以事半功倍,這里存在一個“近因效應”。所謂“近因效應”就是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強烈的,可以沖淡在此之前產生的印象,并且信息前后間隔時間越長,效應越明顯。由于課時的限制,一周內地理課之間的間隔時間相對較長,近因效應同樣在發揮著重要影響。因為前一節地理課的結束印象及情緒體驗也是下節課情緒發生的重要基礎。和首因效應相同,除了正式的課堂結課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之外,課后的時間也是近因效應發揮作用的時刻。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不要立刻就離開教室,可以根據自己在課堂中的觀察,與學生進行交流,既可以表揚表現出色的學生,也可以非正式地指出學生的不足,同樣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從而及時強化學生的積極情緒或化解消極情緒,避免不良情緒的擴散,使學生對本節課留下良好的印象,為以后的課堂情緒打好基礎。例如“地球的運動”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很多學生就是在此遇到進入高中后學習地理的最大挫折,產生負面的情緒體驗,從此對地理的興趣大減。筆者在進入到這一階段的教學時尤為注意,在上課前提前進入教室,結束后在教室里多停留幾分鐘,針對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與學生進行交流,或重新給學生講解演示,或提幾個啟發性的問題,或給予其鼓勵等等。這些措施不僅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更是有力地舒緩和化解學生的負面情緒,為后繼學習做好知識以及情緒上的準備。
三、避免“刻板、定勢效應”——以多變形式刺激情緒
心理學指出,反復呈現相同或類似的刺激將會使學生很快失去對其的新異感覺,從而使學生對刺激產生相同的反應,出現“定勢效應”。“定勢效應”是指有準備的心理狀態能影響后繼活動的趨向、程度以及方式。學生如果經常在同樣的課堂環境中學習,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或行為模式,進而容易導致出現心理倦怠,產生負面情緒。“定勢效應”進一步發展會出現“刻板效應”,即學生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印象“刻板化”。當學生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地理課堂教學的時候,也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避免課堂教學的“刻板化”和學生學習的“定勢化”,努力嘗試使自己的教學不斷以新的形式呈現或者從學生難以預料的角度切入,保持刺激的“新異性”。這樣才能有效打破定勢,顛覆學生的刻板認識,引起學生的積極情緒。例如“臺灣氣候”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分析流行歌曲《冬季到臺北來看雨》的地理背景,從學生習以為常的事物或現象中去發掘地理教學的切入點,有效打破學生的思維認知定勢,起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再如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實際,不斷變化地理課堂的教學形式,在“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的教學時,針對這一問題具有可爭論性的特點,筆者將學生根據觀點的不同分為“建壩派”和“拆壩派”,采用辯論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從而吸引了學生,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使其帶著積極情緒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
四、協調“超限、空白效應”——以合理節奏控制情緒
“大容量、快節奏、高強度”是否就是高效課堂教學的特征?至少“超限效應”告訴我們,這樣的課堂未必會是高效的。“超限效應”源自發生在馬克·吐溫身上的一個故事:他在牧師滔滔不絕的演講中,從最初的感覺良好,打算捐款,到決定不捐,再到最后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這種由于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煩躁情緒甚至是逆反情緒的心理現象就是“超限效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是波動的,不可能做到持續40分鐘高度集中。同時學生的認知資源也是有限的,在持續大容量地接受信息之后,如果沒有給予其內化遷移的時間,會導致認知超載,嚴重影響后繼信息的攝入。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對課堂學習產生抵觸,其情緒狀態會從開始的認真、積極轉化為疲倦、消極甚至產生焦慮,最終導致地理課堂學習效率的降低。因此課堂的教學節奏做到張弛有度、疏密相間也是進行有效情緒管理的重要策略。在這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空白效應”。“空白效應”是指人在認知的時候,會自然地對不完整的認知對象進行補充,直至完整,并且人們對自己補充完整的認知對象,會產生更強烈的印象,從而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這個現象告訴我們在地理課堂教學時控制好課堂節奏,在進行講授、提問、活動等教學活動時注意適度“留白”。這樣一方面給學生“喘息”的機會,有時間對所學知識進行內化、整合,降低認知疲勞,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同時也通過“留白”,使學生產生“填空”的內驅力,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例如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一節的教學中,筆者以鄉土案例“太湖藍藻事件”為基礎,將課堂的教學內容分解為“無錫缺水嗎?”“無錫為什么缺水?”“怎樣解決無錫缺水?”三個連續性的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逐個呈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以控制課堂教學節奏,避免加重學生的認知負擔。而學生結合書本和生活經歷自行進行知識的“填空”,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建構知識,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發揮,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五、綜合“赫洛克、從眾效應”——以恰當評價激勵情緒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學生在地理課堂上有“尊重”“自我實現”等需要,而滿足這些需要同樣可以讓學生產生積極情緒。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其獲得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過程。在此我們可以運用“赫洛克效應”來滿足學生的需要,激發積極情緒。“赫洛克效應”源自心理學家赫洛克的一個實驗,提示我們對學生的學習表現特別是積極表現進行及時的、激勵性的評價,能夠讓學生提升自尊心和上進心,從而激發其積極情緒,強化學習動機。并且評價越具體,越有針對性,學生獲得的尊重感和成功感就越強,越能滿足其自我實現的需要。例如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發言是其課堂學習的重要表現之一。在學生發言之后,對于學生的正確回答需要予以肯定,對于具有創造性的答案,則更應給予其諸如“你推斷的邏輯性很強”“觀點很具有創新性”等具體的、個性化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的優點,感受到成功,激發積極情緒。同樣對于錯誤或不盡完整的回答,除予以相應的肯定,讓學生感受到尊重,還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引導,努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要注意的是運用赫洛克效應可以有效激發個體的積極情緒,而在課堂中群體情緒也不容忽視。雖然群體情緒是以個體情緒為基礎,是個體情緒的集中反映,但當群體情緒出現的時候,也會影響及制約個體情緒。也就出現了所謂的“從眾效應”。從眾效應對課堂情緒的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群體情緒具有激勵作用,能夠轉化個別學生的負面情緒;消極的群體情緒具有抑制作用,能夠扼殺個體的積極情緒。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設法將個體積極情緒泛化為群體的積極情緒,然后通過群體情緒的影響,去轉化個體的負面情緒,從而達到情緒管理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評價的時候,以點帶面,發揮群體影響。在表揚個體的同時,為其他學生樹立可以借鑒、學習的榜樣,在學生群體中樹立從眾的對象,并且對從眾者及時予以評價和鼓勵,促使更多個體產生從眾現象。
六、活用“鯰魚效應”——以突發事件激活情緒
困倦的午后加疲憊的學生,這樣的課堂是每一個地理老師都無法回避的。在這種昏昏欲睡的課堂境況下,學生就會像裝在罐子里的沙丁魚一樣缺乏活力,使負面的情緒在課堂中蔓延開去。此時,我們就需要一條“鯰魚”,來打破這“一潭死水”,提高全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活課堂情緒,從而使得后繼教學活動能順利開展。這條“鯰魚”可以是一個學生,也可以是一個突發事件。例如在某次午后的習題講評課上,學生的精神狀態普遍不佳,回答問題有氣無力,課堂情緒十分低落。于是筆者一方面調整自己的教學,另一方面就在尋找“鯰魚”。不一會兒在筆者提問“我國地熱能最豐富的地方在哪里?”下面有一個學生冒出來回答“日本”,此時其他學生有許多還沒有反應過來,于是筆者以詢問的語氣強調了一下“我國地熱能最豐富的地方是日本?”其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果然,其他學生反應過來,一時間教室幾乎沸騰了,剛才的低迷情緒一掃而空,筆者借機繼續進行課堂教學。
作者:顏健 單位: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