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ESI期刊的計量分析及發文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即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作為衡量科學研究績效[1]、跟蹤科學發展趨勢的基本分析評價工具,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重視[2]。它作為國際權威科研分析平臺,將全球學科分成了22個學科,滾動統計湯森路透WebofScience(以下簡稱“WoS”)的10年數據。通過ESI,可以了解某一機構有哪些學科按照被引頻次排名已經進入全球前1%[3]。有關ESI工具應用于學科評估的研究已有不少[4-7],但鮮有文章將其應用于具體學科的學術期刊計量分析,并提供發文投稿建議[8]。學術期刊現已成為科研人員迅速了解研究進展的學術陣地。隨著知識創新日漸加速、科研成果大量涌現,挖掘相關數據并及時總結期刊發展規律,可以為科研人員的選刊閱讀、投稿,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本文以ESI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為例,針對文獻的SCI期刊分布態勢,展開多角度計量分析,旨在指導科研人員了解相關學科的熱門期刊,在學術期刊閱讀、投稿及學術成果評估中有的放矢,進而提高期刊文章的影響力。
1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1.1數據來源InCites與JCR分析
工具中的SCI期刊數據均來自于WoS核心合集,按照WoS的學科分類標準,可將期刊劃分為250余種小類主題學科,相對龐雜、專深,且同一期刊的類別不限于一門學科。而ESI中22個學科的分類體系,除了Nature、PLoSOne等高度復合期刊外,每種期刊僅對應一門學科,更適于對學術期刊進行中觀分析,且InCites和JCR分析工具也新增了ESI學科分類,為分析統一了路徑。本文以WoS數據庫中SCI核心期刊的基礎數據作為數據支撐,期刊學科選取南京醫科大學(以下簡稱南醫大)入圍ESI的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MolecularBiology&Genetics)學科,數據收取范圍為InCites、ESI中2006—2016年的數據及JCR中2015年的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16年12月31日。
1.2分析方法
本文運用文獻計量與數據挖掘方法進行計量分析。首先,將2006—2016年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期刊的整體情況及2015年期刊分區進行分析:2015年ESI各學科下的SCI期刊按照同年影響因子排序等量劃分為4個區,這些分區分別對應WoS的多個小類主題學科,從整體上實現對期刊ESI學科分類與JCR年度影響力的交叉匹配。其次,以JCR2015年度“影響因子”為標桿,揭示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的高影響力期刊,對該學科ESI高被引論文(即2006—2016年入圍ESI某學科領域且被引頻次排名前1%的論文)所屬期刊加以分析。再次,測定SCI期刊對我國大陸作者來稿的錄用率和傾向性。最后,總結2006—2016年我國大陸作者及某一高校(如署名為南醫大)的作者在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發文的所屬期刊,并從不同角度進行交叉分析。
2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期刊計量分析
2.1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期刊整體分析
借助InCites統計可知,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2006—2016年累計發表SCI文章426332篇,分布于779種期刊,其中共有359903篇文章入圍ESI并分布于182種期刊(ESI分析工具通過設定閾值,精選各學科被引頻次占全球前1%的SCI文章,且文章類型僅限于Article、Review,故同一學科入圍ESI期刊總量小于SCI期刊總量)。2015年,在刊發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文章的286種期刊中,非Q1區期刊有177種,含有Q1區間的期刊為109種.
2.2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高影響力期刊分析
以“影響因子”為代表的期刊被引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期刊的關注度、影響力與利用價值,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評估期刊影響力的共識。2015年影響因子排名前20位的期刊及其對應的JCR學科和分區情況。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的高質量期刊中,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以高達38.602的影響因子占據榜首,其余刊物的影響因子數值分布較為平均。
2.3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高被引論文期刊分析
2006—2016年,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ESI高被引論文共4285篇,分布于116種期刊。排名前20位期刊的高被引論文數及篇均被引頻次,其中,該學科高被引論文數超過300篇的期刊有4種,除跨學科刊物NATURE、CELL外,NATUREGENETICS的高被引論文數遙遙領先(340篇),高被引論文篇均被引頻次也接近400次。需要注意的是,刊物吸引高被引論文的數量,并不能夠與高被引論文的影響力成正比,如NATUREMEDICINE的高被引論文數排名第5位(234篇),但其篇均被引次數僅排在第16位(305次),GENOMEBIOLOGY吸納高被引論文數雖然不多(41篇),但其篇均被引頻次卻多達
2.4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大陸作者發文期刊分析
總結大陸作者某學科發文的相關規律,可以測定SCI期刊對我國大陸作者來稿的錄用率和傾向性。統計結果表明,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的大陸作者共發文52468篇,分布于376種期刊,(為便于對比,此處采用百倍影響因子量級)。可以看出在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對我國大陸作者投稿友好的刊物中,GENETICSANDMOLECULARRESEARCH以3391篇的發文量排在首位,其影響因子為0.764,位列第20位。CELLRESEARCH的發文量雖然僅排第8位(598篇),其影響因子卻排名第1位(14.812),CELLRESHERCH
2.5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南醫大發文期刊分析
本文選取南醫大為該學科具體機構,考察其發文期刊分布規律。通過檢索署名為南醫大作者的文章,可以管窺南醫大作者發文選刊及國際期刊錄用規律。在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領域,2006—2016年南醫大作者共發表了1399篇論文,分布于160種期刊。,2006—2016年各年度南醫大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發文總量依次為5篇、6篇、11篇、18篇、40篇、45篇、109篇、130篇、158篇、200篇、148篇(由于2016年所發表文章未能在線出版完全,當年的發文量數值累計不充分)。同時還可以看出,發文量年代分布雖從2013年開始出現下降趨勢,但2014年以后逐漸回升,并于2015年達到峰值(200篇)。其中,南醫大作者在刊物ONCOTARGET中發表的論文總數最多(共計146篇),雖然從2013年才開始收錄南醫大作者的1篇稿件,但在2016年就已達到了年度峰值(78篇);CELLULARPHYSIOLOGYANDBIOCHEM-ISTRY對南醫大作者投稿的累計錄用量也較高(120篇)且發展勢頭良好;MOLECULARBIOLOGYREPORTS早在2009年就收錄南醫大4篇文章且投稿總量較高(106篇),但近年篇數有所下滑。NATUREGENETICS屬于表1的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的高影響力期刊之一。
3發文策略
通過對ESI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期刊的計量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在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領域,各種指標計量方式下排名前20位的期刊中,高質量期刊和高被引論文期刊重合數多達13個,其中,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以高達38.602的影響因子占據榜首,大陸作者在選刊時以此類高質量刊物為標桿,可以切實提高發文質量和影響力。刊物CELLRESHERCH(影響因子14.812)作為排名前20位的高質量期刊之一,吸引了我國大陸地區作者的598篇論文,也位于排名前20位大陸作者發文期刊之列,大陸作者可以將其當做重點發文刊物,兼顧發文命中率和期刊質量。而GENETICSANDMOLECULARRESEAR-CH、ONCOTARGET等刊物,在大陸作者群的發文顯示度方面表現出色,均可以列入選刊范圍。此外,初級科研人員還可以聚焦于GENE、MOLECULARANDCELLULARBIOCHEMISTRY等JCR該學科的3區期刊,其中,老牌期刊GENE雖然在JCR學科的分區中并不靠前,但因審稿意見中肯且效率較高,也獲得了大陸作者的青睞;而MOLECULARANDCELLULARBIOCHEMISTRY的審稿周期較短,適合的投稿主題范圍廣,對大陸地區作者的文章接納度較高,也值得國內作者持續關注。
4結語
本文以ESI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為例,針對發文的SCI期刊分布態勢展開了多角度計量分析,并提供了發文投稿建議。通過計量分析可以發現,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學科的發文量及其所屬的期刊數,雖然保持了一定的體量,代表著較高科研生產力和投稿多樣性,但投稿期刊的質量亟待提升,排名前20位的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高質量期刊與我國大陸作者發文排名前20位期刊重合的僅有CELLRESHERCH一種。因此,建議在提高發文體量的同時,我國大陸地區的科研人員應更多地關注相應學科內全球領先期刊,增加在高影響力優質期刊中的發文,這對提升科研人員的文章被引率有所裨益。同時,應結合具體情況,綜合考慮稿件與刊物主題契合度、辦刊風格、錄用偏好及期刊讀者群等因素,靈活調整、擇優選投,提高錄用機會。此外,加強國內外科研合作,為提升相應學科和機構的科研競爭力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