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碎片化閱讀下學術期刊挑戰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碎片化閱讀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與傳統閱讀的深入性、連貫性相比,碎片化閱讀具有隨意、輕淺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讀者思維習慣的改變和閱讀力的下降。對此,學術期刊必須順勢而為,在深耕內容、多元產出的基礎上,優化營銷推廣模式,努力適應讀者閱讀方式的變化,以便更好地推廣學術研究的新成果,使自身獲得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碎片化閱讀;數字化閱讀;學術期刊
傳播媒介的發展變化極大地影響了人們閱讀方式的發展變化,從竹簡到帛書、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傳播媒介的便利性一直在增強。隨著傳播媒介外在物質形式的變革,人們的內在閱讀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與傳統閱讀的深入性、連貫性相比,碎片化閱讀具有隨意、輕淺的特點。這種閱讀模式給編輯出版工作,尤其是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帶來巨大挑戰。不同于普通期刊的大眾性和娛樂性,學術期刊所刊載的論文都是學術論文,其嚴肅性、強邏輯性與碎片化閱讀的主流趨勢不相吻合。但身負學術成果推廣重任的學術期刊并不能因此就無視碎片化閱讀的存在。相反,學術期刊應重視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影響,并積極思考如何進行出版改革來適應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和學術成果傳播方式的變化,以提高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一、碎片化閱讀的概念及現狀
碎片化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后現代主義”的相關文獻中多次出現,其內涵是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在該概念的基礎上,閱讀行為研究領域衍生一個新的概念—碎片化閱讀[1]。其實,碎片化閱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閱讀內容的碎片化,另一方面是指閱讀時間的碎片化,兩個要素需要同時具備[2]。碎片化閱讀是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的產物,電子閱讀終端的空前發展和信息推送方式的層出不窮為碎片化閱讀提供了必備的技術條件。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較2020年3月提升5.9個百分點[3]。近幾年,我國成年國民的手機閱讀時間逐年上升。據調查報告,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產業規模為351.6億,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到4.94億[4]。究其原因,一方面,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可利用的完整閱讀時間越來越少,只能進行不完整、間斷的閱讀。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信息量爆炸式增長,人們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只能有選擇地閱讀短小、片段化的內容。可以說,碎片化閱讀已經在大眾無意識的狀態下自發形成并固化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
二、碎片化閱讀對學術期刊的影響
(一)傳播載體的改變
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傳播載體經歷了從“單純的紙質出版”到“紙質出版+大型數據庫”再到“手機新媒體、App”的巨大變革。與之相對應,讀者的閱讀方式也隨著閱讀載體的改變而不斷發生變化。隨著電子閱讀設備的普及,傳統閱讀的時間、空間障礙被打破,利用各種碎片時間進行閱讀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手機閱讀和網絡在線閱讀已經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的主要方式。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有76.7%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較2019年的76.1%增長了0.6個百分點;71.5%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與2019年(71.6%)基本持平;27.2%的成年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較2019年的24.8%增長了2.4個百分點;21.8%的成年國民使用Pad(平板電腦)進行數字化閱讀,較2019年的21.3%增長了0.5個百分點[5]。
(二)讀者思維習慣的改變
碎片化閱讀本質上是對傳統閱讀習慣的一種消解,其借助網絡技術手段和越來越便捷的數字化閱讀工具,深刻影響了讀者的思維習慣。在碎片化閱讀的趨勢下,依賴性閱讀、被動式閱讀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主動式閱讀。碎片化的被動式閱讀與傳統的主動式閱讀的主要區別為:一是被動式閱讀是漫無目的的,而主動式閱讀的目的性很強;二是在被動式閱讀的情況下,人們更多的只是單向地接收大量的信息,而沒有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思考,更缺乏對接收到的信息的分析。在主動式閱讀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將接收到的信息與自身已有知識儲備進行比較、關聯,并在此基礎上判斷其是否正確或有用。簡而言之,在被動式閱讀的情況下,人們往往缺乏思維的主動性,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一種思維惰性。思維惰性的形成對學術期刊的傳播推廣來說顯然是不利的,因為學術論文不僅要求讀者看到其中的內容,而且需要讀者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三)讀者閱讀力的下降
閱讀力在某種意義上其實就是閱讀質量。伴隨著碎片化閱讀的浪潮,以消遣為目的的快餐式閱讀成為大眾閱讀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由于碎片化與淺閱讀如影隨形,有學者甚至將“碎片化淺閱讀”與“嚴肅深閱讀”作為兩個對立的觀點來論述,認為“碎片化閱讀使讀者失去了深入閱讀的能力,成為單純的信息解碼器”[6]。人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有效閱讀可以更高效地獲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而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無效閱讀僅是單純地消耗了時間,沒有任何閱讀質量可言。不僅如此,長期的無效閱讀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們深度思考能力下降。在碎片化閱讀的趨勢下,大眾的閱讀時間積少成多,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但閱讀的不深入導致其閱讀質量明顯下降,可以說是廣度有余而深度不足、信息量接收有余而理解不足。
三、學術期刊應對碎片化閱讀沖擊的出版創新路徑
在碎片化閱讀不可逆的背景下,要想做好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期刊編輯必須深刻認識和牢牢把握碎片化閱讀的特性,合理地利用碎片化閱讀帶來的機遇,主動進行出版改革與創新,幫助讀者實現深入、高層次的閱讀。只有這樣,學術期刊才能在讀者閱讀習慣改變的大趨勢下,為自身贏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一)深耕內容,多元產出
1.加強選題策劃
相較于普通期刊,大部分學術期刊的讀者群人數都相對有限,尤其是專業面較窄的學術期刊,如公安學期刊、建筑學期刊等,讀者群人數更加有限。“對學術期刊來說,碎片化傳播的根本宗旨是能夠讓讀者、作者快速檢索出有用的信息,進一步增強期刊的用戶黏性,聚合相關行業的信息。”[7]內容生產者和受眾之間并不是單向的迎合者和被迎合者的關系,作為科研成果傳播的載體,學術期刊不僅要了解讀者的興趣,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而且應起到引領讀者、提高讀者閱讀品位的作用。學術期刊編輯要加強選題策劃能力,找準學術期刊的讀者定位和內容定位。對出版界而言,不管是期刊,還是圖書,“內容為王”是永不過時的法則。學術期刊原本就具有小眾化、個性化的特點,面對在碎片化閱讀背景下愈演愈烈的泛閱讀化趨勢,凸顯自身特色就顯得更加重要。學術期刊打造自身特色,并不一定是每篇文章都要有特色,但至少要打造一兩個期刊獨有的特色欄目,讓讀者和作者一看到此類文章就會第一時間想到這本期刊。
2.精心打磨文章
文章質量是學術期刊的生命線,學術期刊編輯一定要嚴把文章質量關,對文章中出現的知識性差錯和文字性差錯進行認真細致的修改。由于讀者可以借助網絡隨時核實文章中出現的相關信息,這無疑對編輯的編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術期刊編輯要對文章的標題、內容、格式等進行全方位、精細化的處理,盡力提取文章中最優質的內容和最有價值的信息,努力幫助讀者實現精準化閱讀。在處理文章的過程中,學術期刊編輯要特別注意打造標題。標題是傳播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點,雖然學術期刊不能只做“標題黨”,但是其必須正視在新的傳播語境下標題的重要性。對學術期刊的讀者來說,他們更多的是出于學習和研究的目的來進行閱讀。在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的情況下,讀者如何判斷一篇文章是否值得自己去閱讀,標題是第一道門檻。因此,即使是學術論文,標題也必須有新意,這樣才能吸引讀者,才能讓讀者迅速判斷該論文是否為自己所需要學習研究的,并由此決定是否進一步閱讀文章。
3.對文章內容進行合理的碎片化處理
學術期刊要想實現傳播學術成果這一重要功能,必須幫助讀者實現碎片化閱讀下的深度閱讀。不同于一般刊物,讀者閱讀學術期刊的目的不是消遣或打發時間,而是為了發現、汲取新的學術成果,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體系。不同于各類生活、娛樂信息,學術論文是學者深度研究、思考的精神成果,讀者僅靠淺閱讀顯然是無法深入理解和領會文章的要義的。因此,將篇幅較長的學術論文轉化為既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小單元,不僅有助于學術成果更加及時快速地傳播,而且可有效地擴大受眾面,吸引更多的讀者,擴大學術期刊的影響力。需要注意的是,學術期刊編輯對文章內容的碎片化處理必須合理,不能盲目地為了碎片化而碎片化。碎片化不是對整篇文章進行簡單的分割、截取,而是對文章進行再次加工和傳播。責任編輯在對所編輯的論文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應根據每篇文章的不同特點進行相應的處理,這一過程要特別注意各個碎片部分之間的關聯性、邏輯性以及整體結構的系統性。一方面,學術期刊編輯要找出論文最具價值、最具創新的部分,將其打造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新的知識鏈條。每個碎片化的單元一定要做到相對完整且獨立,這樣讀者即使只閱讀了其中的一個碎片化單元,也能獲得一次完整的閱讀體驗,掌握一個完整的論點。另一方面,所有碎片化的單元合在一起還要能組合成一個完整的論述框架,做到“形散而意不散”。通過這樣的方式,讀者就以碎片化的閱讀方式完成了連貫、深入的閱讀與思考,并最終形成對某一問題或知識點的完整認知。
(二)優化營銷推廣模式
1.打造交流平臺,加強編讀互動
“相較于紙媒來說,及時性、互動性是碎片化傳播一個最重要的特質。”[8]在傳統紙質出版時代,讀者和出版者之間也有互動,互動方式主要為出版者回復讀者、作者的電話或郵件,時效性較差。數字出版的即時交互性體驗是傳統紙質出版難以比擬的,讀者和出版者可借助網絡實現快速交流。讀者可通過微信、微博平臺的評論、留言功能,第一時間反映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出版者也可通過平臺及時回復讀者。借助網絡技術,出版者和讀者成功實現了雙向交流互動,解決了傳統紙質出版時代交流滯后性的問題。在編讀互動的基礎上,出版者還可進一步完善作者回復功能,打造一個出版者、作者、讀者三向互動的平臺,使內容的創作者、輸出者和接收者之間可實現及時暢通的交流。
2.豐富傳播形態,優化推廣模式
“出版的分眾化傳播是面向小眾化的群體或大眾的大眾化需求,基于受眾的個性化、私人化、差異性需求,盡最大可能提供滿足上述群體需求的特定出版服務,實現出版的精準化。”[9]電子閱讀相較于傳統閱讀的一個顯著優點是,人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閱讀興趣或閱讀需求選擇定制閱讀的內容。以微博為例,使用者不僅可以選擇只關注自己喜歡的博主,而且可以對關注的博主進行分類,甚至可以將最感興趣的博主設定為“特別關注”,優先看到其發布的微博內容。對學術期刊而言,因為專業背景的不同,不同讀者的關注點和興趣點也有所不同。現在不少學術期刊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公眾號,還有部分期刊甚至開發了自己的App,這些學術期刊完全有條件參考上述模式對讀者進行針對性的推送。這樣學術期刊不僅可以節約讀者的時間,提高讀者的閱讀效率,也能因為契合了讀者的興趣點而使讀者群更加穩固。從這個意義上說,分眾傳播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對學術成果的細化推廣過程。學術期刊針對分眾的不同訴求,找準不同受眾的關注點,設置多元化推送模塊,這不僅能豐富學術成果的產出方式,而且能解決紙質期刊傳播方式單一的問題。以公安院校學報為例,其除了設置公安學傳統的《偵查學》《治安學》《犯罪學》欄目,還會安排《法學》欄目,而不同欄目的讀者群肯定會有所不同。因此,編輯部就可以在對不同讀者群的不同特點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讀者群進行各有側重的文章或信息推送。
四、結語
碎片化閱讀是人類快節奏生活方式的產物,是閱讀方式對生活方式的一種迎合與調適。雖然學界對碎片化閱讀的利弊仍存在諸多爭議,但是我們應理性看待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從讀者角度來說,如果能合理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持續的有效閱讀,即使這種閱讀是間斷的、零碎的、分散的,也能積少成多,量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帶來質的提升。對生活節奏快的多數人來說,這種化零為整的學習方式不失為一種更有效率、更可行的選擇。對學術期刊來說,面對不可逆的碎片化閱讀趨勢,學術期刊應順勢而為,在服務學界的同時,及時關注并努力適應讀者閱讀方式發生的變化,更好地推廣學術研究的新成果,緊跟時代步伐,使自身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