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探討財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大數據、5G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交互無限發達的全媒體時代進入高潮期。在此背景下,抖音、微信、新聞客戶端、微博等新媒體和自媒體發展如火如荼,以極大優勢搶占和擠壓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紙媒要在新媒體時代生存,必須與時俱進擁抱新媒體,走融合創新發展之路。本文從當下媒體融合的實際情況出發,闡述了我國財經期刊媒體融合現狀,并對財經期刊媒體融合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財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建議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5G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新媒體如虎添翼,傳統媒體特別是財經期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萬物皆媒”的全媒體時代已然到來,財經期刊積極向全媒體融合轉型,以期適應時展的要求。
一、媒體融合的由來及其發展
財經期刊向媒體融合轉型是現代通訊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財經期刊要想成功地實現媒體融合必須擁抱互聯網技術,在做好內容的同時必須創新傳播方式。
(一)何為媒體融合媒體融合這一概念普遍認為來源于美國。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就提出了“媒體融合”的概念,他認為“媒體融合是將各種各樣的技術和媒介形式匯集在一起”。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媒體融合的概念不斷延伸。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媒體融合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媒體融合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而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后會產生質的變化,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如我們常見的網站新聞、電子雜志、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廣義的媒體融合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泛指所有媒介及其相關要素的結合、匯聚或者是融合,所謂媒體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
(二)媒體融合在我國的實踐縱觀世界媒體融合的進程可以發現,西方國家對媒體融合的探索起步非常早,不過這些探索大都屬于民間行動和個體行為,并沒有上升到國家層面或者是國家戰略的高度。毫無疑問,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位居全球媒體“第一方陣”。不得不承認這一成就的取得既有我國民間行動和個體媒體自己的努力,但更多的是國家層面的重視、謀劃和部署。正如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管洪所說:“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政黨,像中國和中國共產黨這樣從國家層面重視、謀劃、部署這場迎接和應對互聯網傳播革命的重大戰役。”仔細梳理我國關于媒體融合的政策,不難發現: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2014年8月18日,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指導媒體融合實踐的綱領性文件《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媒體融合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2019年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一系列媒體融合政策的出臺及支持為我國媒體融合發展贏得了重要先機,不管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媒體融合的進程。
二、我國財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現狀
我國的財經媒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嚴格來說20世紀90年代以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化財經媒體,上世紀80年代,只有《經濟日報》等算得上是財經類媒體;上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市場信息與新聞的強烈需求催化了財經媒體的成長;上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走向成熟,再加上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財經類媒體也越來越多,一發不可收拾。在此過程中,我國財經期刊開始出現并走上逐步媒體融合發展之路。筆者認為,當前我國財經期刊媒體融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對紙質刊物中的優質內容數字化再利用時代變了,媒體生存的環境變了,但讀者對優質內容的追求沒有變。優質的原創內容依然是一本刊物的靈魂。雜志社、傳媒集團只要把內容做到極致,把內容做成精品,符合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就可以盈利。為了實現刊物優質內容最大化利用,很多期刊以電子雜志等形式進行二次或多次銷售,比如在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實行不同程度的知識付費閱讀。
(二)挖掘新業態的經營增長點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財經期刊的媒體融合發展一直在進行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部分的財經期刊都是以傳統紙質刊物為依托,在做好優質原創內容的同時,積極拓展網站、客戶端、官方微信平臺、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挖掘新的經營增長點,以搶占融媒體時代的新市場。以《浙商》雜志為例,《浙商》雜志自2004年創刊起,就牢牢抓住了雜志的靈魂——優質的原創內容,并在此基礎上精耕細作,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擴大了影響力。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浙商》雜志緊跟時代步伐,衍生出了官方微博、官網、視頻、音頻、官方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產品,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20年3月,浙商新媒體更是全面升級:浙商新媒體矩陣、浙商影視中心宣告正式成立,開通了浙江新聞客戶端浙商頻道,浙商僑音云閱讀平臺、浙商俱樂部抖音號亦正式上線,實現了移動優先、全媒體融合發展。
(三)建立新媒體盈利運營平臺財經期刊建立新媒體盈利運營平臺同挖掘新業態的經營增長點一樣,都需要以優質內容為基礎。任何時候讀者都需要各種各樣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強的財經資訊,已經形成自己文化品牌的傳統財經媒體正好可以滿足受眾這一需求。為了合理利用資源,傳統財經媒體完全可以以新媒體的形式創建一種全新運營模式。比如《財經》雜志就以網站的形式提供“訂閱中心”“廣告中心”“過刊檢索”等多種服務,同時還可以銷售網絡版的《財經》雜志,推出專門的“網絡版《財經》每周特刊”,一些因印刷版《財經》篇幅所限無法刊登的財經深度調查報道和財經視頻訪談等。
三、未來財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建議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新媒體、自媒體的優勢顯而易見,尤其是在傳播方式和傳播技術方面。但這并不意味著隨著全媒體融合發展,新媒體、自媒體將取代傳統紙媒。傳統紙媒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仍有其自身無法取代的優勢,如:專業化的傳媒隊伍建設、豐富的出版傳媒經驗、過硬的品牌、濃郁的地域特色等。如果傳統紙媒能夠深入挖掘自身優勢,在全媒體融合發展中積極探索新的對策,相信定能迎來另一番景象。為此,筆者認為財經期刊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快、加強對財經期刊社體制機制的革新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趨勢已不可逆轉。在這一情形下,傳統紙媒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地被新型媒體、自媒體擠占。就表象來看,是由于傳統紙媒傳播方式和傳播技術的落后,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傳統紙媒體制的問題。加快、加強對體制的革新,是財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轉型的關鍵所在。紙媒和全媒體融合發展并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財經期刊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要革新以往傳統的落后的舊觀念,比如主要依靠雜志銷售的發展模式,打破不能適應現代傳媒發展的政策限制,以積極的姿態朝著全媒體方向融合,使財經期刊和新媒體從相加走向相融,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而做強全媒體時代獨立的、優秀的文化品牌。加快、加強對體制的革新,人才是關鍵。只有加大投入力度,引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高水平、高能力的傳媒管理、經營、采編和技術等方面的人才,才能為自己注入新鮮血液,推動財經期刊內部體制的革新和發展,以確保傳統媒體與全媒體融合發展,適應全媒體的時代要求。同時,也要加強對已有員工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素養和業務水平,使其緊跟時代步伐,符合媒體融合時代傳媒發展的需求。加快、加強對紙媒體制的革新,必須要改變不能適應現代傳統紙媒發展的管理模式,在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上,做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不斷滿足新時代用戶的需求,更好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二)不斷優化傳統紙媒的內容不管是閱讀資料匱乏的時代還是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優質的原創內容一直是媒體制勝的法寶。尤其是在信息泛濫,媒體的權威性受到質疑的情況下,優質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以財經期刊為代表的傳統紙媒,優質的原創內容是其靈魂。傳統紙媒只有生產出更多、更優質的原創內容才能在全媒體融合中發展立于不敗之地。筆者認為傳統紙媒在打造優質原創內容時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不斷加強獨家、深度、影響力內容的打造。對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而言,比較適合圖文并茂的淺層閱讀,不太適合大篇幅地去呈現更深層的閱讀,展示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深度思考,這些都需要借助雜志等傳統紙媒。以財經期刊為代表的傳統紙媒在深度閱讀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因此,在全媒體融合創新發展中,要強化這一優勢,加大對深度報道這一品牌的利用和開發。《浙商》《徽商》《商界》《貴商》等財經期刊也是看中了這一優勢,經常推出關于財經人物的深度報道和經濟形勢分析。這些深度報道不僅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而且已經形成了各自獨有的文化品牌。第二,加強專題策劃意識,推出系列報道。盡管新媒體也可以推出專題策劃,但其專題策劃很難與雜志上的專題策劃相媲美,由于閱讀方式等種種條件的限制,讀者很難用手機用碎片化的時間去看專題策劃這一較為沉重的內容。如《貴商》雜志推出的《吃在貴州》《貴州的多彩貴州水》等專題,對貴州的餐飲業、飲用水產業等領域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描述,吸引了一大部分讀者,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廣大讀者的好評。因此,財經期刊在全媒體融合創新發展中,加強專題策劃意識,推出系列深度報道,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三)增強紙媒的可收藏性面對新興媒體方興未艾的發展勢頭,增強紙媒的可收藏性不失為紙媒在全媒體融合創新發展中的一大法寶。我們經常所說的“可收藏性”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收藏品本身要有一定的價值;二是收藏品本身要具備長期存放的特性,兩者缺一不可。新媒體隨時可以刷新信息資源,但其數字化的本質使其不利于保存和收藏。而傳統的紙媒可以隨時收藏、展出以及查閱,承載著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難以忘懷的記憶,在長期保存方面具有很大優勢。要增強紙媒的可收藏性,那么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讓紙媒更有“價值”。為了使財經期刊更有價值,就必須合理平衡雜志采編內容和廣告版面經營,全體采編人員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竭盡所能將雜志辦得好看、吸引人、有價值,追求雜志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財經期刊還需注重深度報道和專題策劃,增強新聞的深度,擴張新聞的廣度,使讀者拿到刊物后,能夠滿足自己的閱讀需求,同時又可以作為資料進行收藏,真正實現“一刊在手,此事盡知。”
(四)移動優先,創新融合發展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不斷發展,信息已經無所不及,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即“四全媒體”,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在此情況下,財經期刊必須堅持移動優先,推動媒體創新融合發展的理念。這不僅是一場媒體發展的變革,更是一場事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變革。
四、結語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現代科技和信息技術相對落后,市場上可供讀者閱讀的讀物較少,報紙、雜志等傳統紙媒在信息采集以及信息傳播上一度引領媒體潮流,滿足了那個年代人們的閱讀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大數據、5G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優勢日益凸顯,單純的報紙、雜志等傳統紙媒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閱讀的需求,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因此,在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財經期刊要想適應時代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自身優勢,有效地朝著全媒體方向融合,科學地對自身進行創新和改革。
參考文獻:
[1]郭毅,于翠玲.國外媒體融合及其相關概念研究[J].現代出版,2013(06):162-163.
[2]郭全中.我國媒體融合實踐進展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07).
[3]范華棟.新媒體環境下影響紙媒發展的因素探究[J].傳媒論壇,2020(03):42.
[4]屈鑫.大數據給新聞采編帶來的五個“度”——從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實踐說起[J].中國記者2018(08):64-66.
[5]維克托•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2012:66.
[6]曾珍.紙媒在全媒體融合中的創新發展[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02):257-258.
作者:劉林艷 單位: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