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民國期刊縮微膠片數字化分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縮微膠片數字化技術又稱文獻影像數字化的技術,是將傳統縮微技術與數字技術結合在一起,實現縮微膠片轉換數字資源的關鍵技術。作為一線工作者,筆者在實際的縮微膠片數字化圖像文獻整理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很多文獻整理方面的問題。本文針對圖像整理中民國期刊的期次劃分問題進行了比較分析,最終提出了相對合理的解決方案。
1縮微膠片數字化技術概述
縮微膠片數字化技術是利用專門的膠片掃描儀、計算機軟件將縮微膠片上記錄的圖文信息轉換為數字圖像的技術,即將縮微膠片上的文獻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直接存儲到數字化存儲介質中,以便于讀者利用網上等客戶端查閱以及出版利用。該技術優勢在于將縮微技術與數字技術融合在一起,一方面繼續發揮縮微膠片長期保存的優勢,另外一方面滿足當下讀者對數字圖像的需求。傳統縮微拍攝是依據原始文獻的實際載體情況進行前期整理、拍攝、沖洗形成縮微膠片,而文獻數字化階段為了避免原始文獻再次受損的風險,文獻整理的對象變成膠片掃描后保存在硬盤上的條帶圖像,這便是傳統縮微膠片拍攝和數字化轉換流程中文獻整理對象的不同。全國圖書館縮微復制中心(以下簡稱縮微中心)自2003年仔細調研并引進了整套縮微膠片掃描設備。從2005年開始對縮微傳統技術和數字技術充分改進和應用之后,啟動圖書館的縮微膠片數字化的專項任務。在轉換實驗和實際工作中,縮微中心建立了一套具體而實用的縮微膠片數字化工作流程和嚴格、細致的加工操作規范。目前縮微中心正在全面開展民國期刊的縮微膠片數字化項目,是以縮微膠片上的文獻內容為藍本進行全部轉換,最終呈現出以近乎原始文獻的全部數字圖像。綜上所述,本文重點討論的是數字圖像中如何劃分民國期刊的期次,關系到縮微膠片轉數字圖像中畫幅內容整理的一個關鍵環節。
2縮微膠片數字化中民國期刊的分期
將民國期刊進行縮微膠片數字化,必然會遇到民國期刊的分期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對民國期刊的劃分單位及其定義進行標準化,并和傳統縮微拍攝中的分隔標準對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在民國期刊后續的縮微膠片數字化中建立明確、整齊且統一的分期標準。
2.1民國期刊的劃分單位
目前民國期刊的劃分單位主要是期和卷,它最小的裝訂單位為期。期和卷的區別在于不同的裝訂形式。期指的是依據出版時間來劃分,有日刊、周刊、月刊、季刊等。如《云南政報》,1912年創刊,1915年12月后停刊。1912年-1915年7月是日刊,1915年8月-1915年12月是周刊,最后將所有期次合編在一起,裝訂成了4卷。而卷表示的是民國期刊的物理狀態,目前存藏單位為了更好地保護和收藏文獻將同一種刊物裝訂在一起,是一種裝訂單位。每卷刊的書脊通常印有該期刊的刊名、第幾卷、時間,在同一卷刊物中,每期刊的封面上印有該刊物的刊名、期次。
2.2民國期刊整理拍攝中的分期標準
傳統縮微拍攝在前整理中以期為單位分配每卷膠片實際拍攝的內容。縮微膠片的編組卷要以以下三個方面為出發點,一是根據一卷膠片所能拍攝內容(包括全部標版)的最大數量,二是每卷/期的總頁數以及前后的相互關系,三是確保縮微膠片上所拍攝的期刊內容的完整和有效地斷開。因此民國期刊按照期次劃分有利于縮微品后期數字化時的圖像整理和數據的制作。根據GB/T7518-2004縮微攝影技術在16mm卷片上拍攝古籍的規定中7.8空幅的要求,7.8.1“兩冊書之間應空兩個畫幅”。此標準應用于傳統縮微拍攝的各個流程環節,傳統縮微的整理和拍攝面對的都是民國期刊原文獻,期次的劃分可以按照原文獻的裝訂和出版情況來定。而對于膠片轉數字圖像的環節來講,縮微膠片數字化的圖像整理面對的是掃描完成后的條帶畫幅,無法直接接觸到原文獻,期次的劃分需要仔細地查看數字圖像。
2.3縮微膠片數字化圖像及數據調研
根據上述傳統縮微拍攝中對期刊進行分期劃分標準。縮微膠片數字化的圖像條帶是指縮微膠片經過MEKEELMACHV掃描儀生成固定格式的數字圖像條帶,經接收軟件識別后產生合格的數字圖像,儲存在相對應的攝制號的文件夾里,一張規定半徑大小的掃描大盤為一個文件夾,而每一個文件夾并非按照每期來劃分的。對此我們對縮微膠片上的圖像先進行調研,在傳統縮微膠片整理過程中,完全按照原文獻的物理狀態進行整理,不是以卷劃分,而是以期為劃分單位,每卷膠片的最大容量包含標板為600拍左右,掃描后便生成一個文件夾的數字圖像條帶。用QuantumProcesst1.04.42(簡稱為QP)軟件打開文件夾,先檢查數字圖像,確保圖像上的信息在肉眼范圍內呈現出完整清晰的內容。我們根據數字圖像無法一下子準確地進行期次劃分,這就需要我們查找出該數字圖像的原始數據,進一步為數字圖像的期次劃分提供幫助。在數據庫里查找民國期刊數據時,根據傳統縮微拍攝前整理的著錄數據字段可以看出,215$a字段里指明了原文獻的期次,906字段更是詳細地劃分了期次。無法看到民國期刊原紙本文獻,數據庫字段的詳細信息也可以給縮微膠片數字化整理人員提供可靠的劃分方案之一。
3數字圖像的民國期刊期次劃分方案及建議
3.1劃分方案
根據民國期刊傳統縮微拍攝標準和數字圖像調研,筆者初步總結出目前縮微膠片數字化民國期刊數字圖像分期的3種方案:(1)基于掃描后的條帶,遵循傳統縮微拍攝標準按照傳統縮微拍攝前整理和拍攝標準,對條帶上的數字圖像進行期次劃分,如前文傳統膠片拍攝標準規定,“兩冊書之間應空兩個畫幅”。在文獻前整理環節,一種文獻卷與卷之間,期次前后都會加上分隔標板,以提示拍攝人員在此處留有空拍。紙本文獻轉換成數字圖像環節時,空拍符便成了數字圖像條帶的期次劃分的提示信號。如圖1條帶所示,期刊名為《大公》,一卷多期次。條帶上的第一行是《大公》期刊民國三十年(1941年)創刊第一號,第二行兩個空畫幅后的是《大公》期刊民國三十年創刊第三號,條帶上有明顯的兩處空拍,便是期次劃分的依據。在空拍提示下,若數字圖像上有封面、書名頁或版權頁有出版時間、期次等完好信息,確保期次劃分的準確性,方便后期讀者查閱。因期刊文獻年代久了加上紙張受損,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原始文獻出版日期、期次信息缺失或不清楚,兩個空拍畫幅變成了劃分期次的重要依據。(2)按照掃描接收后的文件中的數字圖像逐個劃分膠片掃描后形成的條帶(見圖1),經過QP軟件識別出民國期刊的畫幅,再設置畫幅間距和畫幅長度,保證全部畫幅大小一致,做到接收保存到文件夾中的數字圖像與原始膠片上的規格相當。此方案對接收人員的工作準確率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數字圖像內容與原文獻做到一致。對接收下來的數字圖像進行期次劃分,用看圖軟件逐個打開文件夾,仔細查看圖像內容,需要逐頁查看,根據圖像中期次內容來分隔,這種劃分方法能夠降低數字化圖像整理人員的工作效率,無形中也加快了后期各項程序的進度。(3)根據圖像數據來劃分在對某一種期刊文獻進行數字圖像期次劃分前,應先行查文獻的著錄信息。著錄信息是在傳統縮微拍攝前整理階段,根據原始紙本文獻如實著錄的。例如期刊《遺族校刊》,如圖2所示,此數據著錄了該刊物所記載的全部基本信息及館藏信息。在數據215$a字段顯示共有4期,906$a字段顯示共有2盤縮微膠片,$b字段顯示出版的先后時間、期次,此刊1932年11月18日創刊,也是第1期。在面對某種數字圖像的民國期刊時,著錄信息可以使圖像整理人員初步掌握該刊物的基本信息,如文獻期次數,為后期的期次劃分等各項程序都降低了錯誤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了解期次數據信息后,用看圖軟件打開接收后期刊的文件夾,可以快速地找到每一期次的封面頁進行期次劃分。(4)根據條帶圖像和數據信息結合來劃分為了確保后續期刊分期的正確完整。根據數字化圖像整理的實際經驗,參考傳統縮微工作中拍攝和縮微膠片數字化的圖像整理工作規范。我們擬將民國期刊整理過程中的分期次劃分進行規范,將上述的方案3和方案1融合在一起。
3.2方案分析
在分析上述列舉的4個解決方案之前,需要首先明確縮微膠片轉數字化工作的意義,它是縮微膠片上的圖文信息依托計算機及軟件等方式識別出來,實現了縮微影像網絡利用的功能,意義在于讀者無需再用縮微閱讀器逐頁翻查膠片,數字化圖像可以讓讀者快速檢索定位到自己所需查找的內容。我們從縮微膠片數字化的圖像整理標準規范中研究了上述4個方案,以此進一步總結出適用于期刊分期的操作規范。方案1:遵照傳統縮微拍攝文獻整理和期刊拍攝中的分隔標板原則,一旦在掃描條帶上沒有發現清晰明了的空拍畫幅,劃分的正確與否并不能完全確定。在使用此方案劃分期次時,要求傳統縮微拍攝中前整理環節,在面對紙本期刊文獻時,文獻信息的記錄,期次分隔標板的整理都需要準確無誤,這樣拍攝人員拍攝的膠片信息準確率就會很高,為后期數字化時的各道工序提供了方便。方案2:通過逐頁查看接收完成的數字圖像內容來劃分期次,但該方案需要消耗海量的人力資源,且對整理圖像的工作人員的知識水平有一定要求。此外,方案2有不易復核的缺點,不容易確定分期的準確程度。方案3:此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數字圖像整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在期次劃分前,通過數據可以了解到期次的總數量及缺失的記錄。接下來再對數字圖像進行期次劃分時,可以快速地定位到期次頁,這樣和數據中的期次信息可以保持一致。方案4:在進行期次劃分前,先到數據庫里查找所要劃分刊物的期次狀況,接下來到條帶中對數字圖像按照空拍提示進行快速劃分,這為縮微膠片數字化整理工序如:圖像命名、數據制作(元數據、標引數據、對象數據)、質檢等工序都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上述的解決方案雖然是針對民國期刊的期次劃分進行的方案建議,其實也可以適用于其它的紙質文獻的文獻結構劃分,如報紙、普通古籍等,將數字圖像的分期次整理和傳統縮微拍攝的紙本文獻整理、膠片數據編目聯合在一起,這樣可以促進傳統縮微拍攝和膠片數字化中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提高傳統縮微拍攝的縮微膠片和數字化圖像的質量。
4結語
傳統縮微拍攝與膠片數字化是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它們的文獻信息內容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載體不同而已。對于膠片數字化圖像整理中民國期刊分期,我們依然基于傳統縮微整理的標準和工作規范,將民國期刊的特點與現實際操作相結合,形成可劃分的期次。而對已縮微拍攝的傳統紙本文獻,我們采用傳統縮微的技術規范,從數據編目中提取相應字段信息,形成對應的編目標準,對數字化民國期刊圖像的分期整理工作提供依據。總之,縮微膠片數字化技術是將縮微技術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技術手段,在其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研究,如何能在增加文獻數字化量的同時提高圖像質量,則需要我們不斷總結工作中的流程規律,熟悉掃描儀的硬件和各項操作,掌握各個軟件的使用方法。根據縮微膠片數字化本身的特性,制定出適合膠片轉換圖像工作的操作規范和圖像標準。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不斷深入開展縮微膠片轉數字圖像的工作研究,為更多的膠片資源轉換數字圖像提供可能,最終為讀者提供盡可能全面豐富的高質量的數字文獻資源。
參考文獻:
[1]縮微攝影技術等級標準培訓教材[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2]寧三香.基于數轉模拍攝的普通古籍分冊問題探討———以國家圖書館藏地方志為例[J].數字與縮微影像,2015(4)
[3]全國文獻影像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文獻影像技術國家標準匯編[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作者:楊柳青 單位: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