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衛勤分隊災害醫學救援的實戰化培訓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回顧分析災害醫學救援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探索構建適應衛勤分隊應對災害的醫學救援能力培訓模塊。方法通過文獻回顧、專家訪談、比較研究、專家咨詢等方法,對衛勤分隊災害醫學救援能力培訓內容進行篩選和研究。結果初步構建一套集專題理論培訓模塊、模擬技能訓練模塊、綜合實踐評估模塊三位一體的災害醫學救援實戰化培訓模塊。結論該培訓模塊基于某院野戰醫療所實踐救援經驗進行構建完善,對軍隊衛勤分隊進行普及培訓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關鍵詞]衛勤分隊;災害醫學;救援能力;培訓
災害是指對于人員及經濟的損害超出地方資源范疇危機應對的危險性事件[1]。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快速提升、全球氣候變暖、社會矛盾加劇,各種自然與人為災害發生日益頻繁[2],災害救援成為現代社會不可忽視的議題。災害醫學救援既不同于單純的院前急救,也不同于院內急診和ICU,災害現場必須采取切實可行、及時高效的應對行動,科學有序地開展批量傷員的檢傷分類,進行緊急救治和早期處理,才能防止和減少災害帶來的影響,為患者后續的??浦委熀涂祻椭委煷蛳铝己玫幕A。國內外的災害醫學救援體系中,發生重大災害事件時,可利用軍隊醫療單位和特種救災隊的醫療資源積極投入救援[3]。和平時期,我軍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任務明顯增多,而衛勤分隊具有醫療、防疫和心理干預等職能,參加各種災害醫學救援是檢驗衛勤分隊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徑[4]。作為災害醫學救援的突擊隊伍,衛勤分隊掌握院外現代醫學救援的知識與技能至關重要。然而,我國絕大多數醫務人員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災害醫學教育,缺乏必要的災害救援專業技能訓練,特別是急救技能專項培訓的數量和質量尤顯不足[5],這必然會影響救援效果。另外,我國災害醫學雖然進入院校教育,針對在職醫務人員的繼續教育也在普遍開展,但大多注重災害危急重癥救治理論講授,缺乏救援組織和救援能力系統訓練的專業規范以及實戰化的培訓課程體系。本研究擬構建突出災害醫學救援特點的、注重衛勤分隊災害救援個人能力和團隊協作的培訓模塊,以提高應對迫切救援任務時的救援質量。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課題組根據研究目的,遵循結構合理、優勢互補以及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的原則,選取20名專家進行訪談和咨詢。專家基本情況:①年齡:<40歲3人(15.0%),40~50歲11人(55.0%),>50歲6人(30.0%);②學歷:博士13人(65.0%),碩士5人(25.0%),本科2人(10.0%);③職稱:正高級11人(55.0%),副高級7人(35.0%),中級2人(10.0%);④工作年限:10~20年5人(25.0%),21~30年15人(75.0%);⑤專業領域:臨床醫學8人(40.0%),軍事學5人(25.0%),醫學教育4人(20.0%),管理學3人(15.0%)。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內容的篩選
運用文獻回顧、專家訪談、比較研究等方法,初步擬定災害醫學救援能力培訓模塊草案。①文獻回顧:通過數據庫檢索10余年來國內外災害醫學救援發展現狀,進行分類整理和歸納總結。②專家訪談:選擇關注災害醫學救援研究并參加過汶川地震醫學救援、抗擊西非埃博拉疫情等任務的專家,就衛勤分隊災害醫學救援能力培訓模塊構建進行訪談;③比較研究:通過前期收集整理的資料,對各院校、培訓機構的災害救援培訓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在文獻回顧和專家訪談的基礎上,課題組通過討論,擬定衛勤分隊災害醫學救援能力培訓模塊草案,包括培訓形式、專題設置、具體內容三大板塊,同時對各項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1.2.2培訓模塊的確定
在前期形成的培訓模塊草案基礎上,結合本院野戰醫療所現行災害救援能力培訓教學計劃形成咨詢問卷。通過郵寄、E-mail、親自發放問卷等方式邀請上述20位專家對模塊設置進行評價及建議,并設有修改意見欄和需補充項目欄,專家可對各條目指標進行修改、補充和刪減。采用Excle2010、SPSS21.0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整理和分析,最終形成三大培訓模塊。
2研究結果
通過系統研究,課題組構建完善包括專題理論培訓模塊、仿真技能訓練模塊、綜合實踐評估模塊三位一體的衛勤分隊災害醫學救援實戰化培訓體系。
2.1專題理論培訓模塊
包括災害醫學救援組織與管理、國際災害醫學救援的啟示、災害醫學救援中批量傷員救治、個人防護、災害現場急救基本技術、批量傷員傷情評估與檢傷分類、各部位創傷早期規范化救治、多發傷的救治、燒(創)傷患者早期規范化救治、中毒急救這10個培訓項目。
2.2仿真技能訓練模塊
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現場救援技能模擬培訓,包括現場搜救、自救、互救模擬培訓,傷員分類救治模擬仿真培訓、多場景仿真模擬轉運培訓;二是后方綜合救治,包括燒(創)傷手術救治虛擬仿真培訓、重癥監護救治技能虛擬仿真實驗。
2.2.1災害醫學現場救援模擬培訓
2.2.1.1現場搜救、自救、互救模擬培訓
在災難現場或戰場背景條件下,傷員進行快速有效的搜尋、急救、后送是訓練中必須解決的問題[6]。結合本院參與的“5•12”汶川地震、“4•20”蘆山地震、貴州冰凍雪災、西非抗擊埃博拉等實戰災害現場作為背景模擬災害救援現場環節,現場搜救、自救、互救培訓通過聲、光、電等營造弱光、狹窄空間等真實救援氛圍,同時大量使用醫學模型,并通過傷情化妝技巧等專業技術,模擬傷員的特殊體位和不同傷情等,通過對災難現場仿真“傷員”的救治,突出實景化現場[7]。
2.2.1.2傷員分類救治模擬仿真培訓
通過環境設定、模擬人等,并根據不同實驗項目進行預編程,建立傷情數據庫,或訓練時臨時改變高端模擬人“病理生理”指標參數。通過傷情多樣性來創設傷員群流,分類“真實”場景,包括模擬信息不全、演示傷員到達分類場混亂等,仿真模擬突發傷情如氣道梗阻、心跳聚停、藥物中毒、生化毒劑和遭遇核事故(如核輻射、熱灼傷)的醫療小組現場急救等案例,以角色扮演情境模擬實踐,團隊成員輪流扮演指揮者、實施者、記錄者等角色對“傷者”進行救治。
2.2.1.3多場景仿真模擬轉運
在常規的災害醫學救援中,傷員轉運盡可能通過水、陸、空等多種交通工具實施立體后送[8]。培訓時采取環形三維立體屏幕動態模擬海、陸、空自然環境的變換,采用計算機編程控制的六自由度救治艙的顛簸、晃動[7]等動態環境,高度模擬實現海、陸、空不同轉運救治平臺的搭建,可訓練參訓隊員在動態環境下的燒(創)傷實戰技能,并能有效提高參訓人員應急反應和心理素質。
2.2.2災害醫學后方綜合救治
2.2.2.1創傷手術救治技能虛擬仿真實訓
圍繞災害現場擠壓傷、外傷合并感染、胸腹聯合傷、骨折傷等手術救治,建立虛擬仿真創傷手術訓練模塊。主要應用能夠模擬20多種人體生命參數的SIMMAN高端綜合模擬人,結合相應傷情的軟件編程和自主研發的創傷手術組件,通過時間參數、執行項目正確率、錯誤次數等參數,全面考查外科救治小組的創傷救治手術決策、手術技能、手術并發癥處置、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
2.2.2.2重癥監護救治技能虛擬仿真實驗
課程設置主要針對野戰狀態下的后方救護醫院的創傷高級生命支持(ATLS)救治技能的訓練,通過應用SIMMAN綜合模擬人技術,模擬20種人體生命體征變化,并且具有多種醫學救援操作的感應反應,可供隊員以小組形式開展心肺復蘇、電除顫、氣管插管等100余項高級生命支持操作技能訓練。
2.3綜合實踐評估模塊
構建理論量化考核和技能復盤式考核體系。培訓后,采用通用的試題庫管理軟件,通過建立涵蓋氣道與呼吸、心臟驟停、核武器傷、化學武器傷、生物武器傷等病例的題庫進行理論培訓效果評估。實踐評估通過計算機虛擬場景的變化,及學員采用綜合處置的方式評估學習效果。如對轉運培訓成效的評估,通過網絡化隨機指令并以出題的方式,建立“魔方”式轉運救治訓練場景,能夠仿真模擬不同工具進行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多種情況,高度模擬災難“現場”的多樣性和傷情的復雜性,評估受訓者的應變處置能力。在重癥救治方面,在高端模擬人的標準化傷情軟件庫中建立40余種常見燒(創)傷急重癥案例,通過改變模擬人的生命參數設置,仿真模擬常見非典型情況,實現災難急救醫學訓練的多元素、多要素的環境和傷情變化,評估參訓人員處置各種突發狀況的應急反應能力。除了虛擬仿真,還通過衛勤演練,形成災害救援完整救治鏈,建立技能考核體系,在實踐中檢驗評估培訓效果。
3討論
3.1遵循“人類健康”這一明確的救援核心
世界衛生組織負責應急事務的助理總干事BruceAylward博士提出:“近期和持續的災害———從菲律賓的臺風海燕到西非的埃博拉危機,突出表明人類健康是我們通過各部門減少災害風險方面共同目標的核心。”培訓模塊的設置結合人類健康這個核心,突出國際化的救援理念、科學的救援流程,注重專業的救援技能、科學的自我防護等知識,同時提倡有效管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在災害來臨時,救援人員能夠提供更加切實有效的現場緊急救助,傷者在“白金10分鐘”“黃金1小時”得到有效救治,從而挽救更多生命,降低傷殘率和死亡率[9]。例如院前心臟驟停后,重要臟器對缺氧缺血的耐受時間極其有限(大腦4~6分鐘),因此有效的現場急救至關重要。如果能夠得到恰當有效的處置,則大多數患者可以搶救成功[10]。
3.2依托災害醫學救援平臺確保培訓實戰化
本院緊跟當今醫學教育發展前沿,以高質量的規范化培訓課程為核心,建立整合高仿真急救模擬培訓的實戰化研訓中心。依托實戰化研訓中心這一平臺,通過仿真模擬突出災害大規模傷害特點,參訓的衛勤隊員能夠在災害現場的模擬環境下,了解和掌握救援基本技能,利于參訓隊員從多方位熟練掌握救治技能,并能極大地增強心理適應性,同時也可提高隊員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在衛勤演練中,體現三個重要環節:災害一線的傷員分類和早期處理、醫療后送及持續的醫療保障、后方的接診與處置,這三個環節必須緊密銜接,互相聯系[8]。這不僅培養和訓練綜合性專業救援人員,而且也檢驗設備裝備標準化以及藥品和物資的供應保障效能,同時增進救治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和配合,訓練搶救小組的技術技能和團隊決策、實時管理、監測、溝通與交接等非技術技能。
4展望
無論是“9•11”恐怖襲擊還是“5•12”汶川大地震,都以血的教訓告訴民眾:人類社會正不斷遭受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磨難[2],世界正面臨著一個更為寬泛的災害譜。本院野戰醫療所作為承擔國家和軍隊機動衛勤任務的一支重要救援力量,多次經受災害或應急醫療救援等重大任務的歷練,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本院從重大災害搶險實戰出發,設計建設并獲批國家級災害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施救環境完全按災害現場設計,同時“超現實”地將非戰爭軍事行動、搶險救災等多種戰術需求融會貫通,以任務牽引、問題倒逼的形式最大力度地激發受訓者的想象力和應變力[11],突出以規范化的課程為核心、以骨干師資培訓為重點、以課程的環節質控及評估為持續改進的依據,在進一步探索新形勢下衛勤分隊的功能模塊組成、人員分工、信息化建設等基礎上,逐步評估和改進災害醫學培訓課程體系,推動我國災害醫學教育開展,培訓軍隊衛勤分隊專業化的災害醫學救援能力,培養提高災害醫學研究的優秀人才,使得災害醫學的學科建設和基礎性研究工作逐步適應我國應對災害事件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侯保龍.公民參與重大自然災害性公共危機治理問題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24-25.
[2]董謝平,沈錄峰.國內外災害醫學救援現狀分析[J].臨床急診雜志,2010,11(4):207-209.
[3]楊國忠,賀晶.關于我國災害醫療救援體系的幾點思考[J].醫學研究雜志,2009,38(10):9-12,133.
[4]張剛,曾艷,李開榮.適應多樣化軍事任務,建設新型機動衛勤分隊[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9,7(5):318-319.
[5]張勘.上海全科醫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現狀與前瞻[J].實用全科醫學,2008,6(5):441-442.
[6]張雁靈.地震災害批量傷員醫學救援的組織與實施[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2,37(1):1-5.
[7]彭雪,王麗華,馬炬.“三位一體”衛勤組訓室構建[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4,21(11):1050,1087.
[8]姬軍生.地震批量傷員空運后送體系的構建[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8,15(10):906-907.
[9]黃輝權.重大車禍傷院前急救的研究進展[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14):5-6,8.
[10]王娟,郭海濤,劉剛,等.社區醫師急救技能培訓工作的分析與思考[J].重慶醫學,2014,43(29):3980-3981.
[11]孫東,張澤華,許建中,等.基于模擬人系統的室內人工合成訓練環境在機動衛勤分隊訓練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5,22(8):770-772.
[12]遲源,李俊,李紅玉.以崗位勝任能力為引導的災害醫學教育特色化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3,33(2):191-192.
作者:羅躍全 吳昊 羅旭 黃河清 郭繼衛 單位: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醫教部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