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委員培訓體系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心理委員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其實際工作能力至關重要。目前心理委員培訓體系存在著標準不統一、師資匱乏、缺乏針對性問題。基于心理健康課程的心理委員培訓體系探究,提出了以課上、課外、團訓、實踐、老帶新等重要內容,具備系統性、穩定性、可持續發展等特點。
【關鍵詞】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委員培訓體系
一、心理委員工作的背景
2003年以來,高校開始建立三級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的網絡體系,班級設立心理委員[1]。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軍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承擔著基礎性的育人職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校園心理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隊伍中的重要一員。高校要將心理教育滲透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包括滲透到各種教學環節中,注重優化環境,心理教育活動、輔導活動等,而心理委員隊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堅力量,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執行機構。
二、國內心理委員培訓體系現狀
心理委員隊伍工作能力不足,最關鍵的問題是培訓體系不完善,目前我國心理委員隊伍培訓體系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1.培訓標準不統一
全國各高校關于心理委員的職責基本能夠達到統一的標準,但關于心理委員的培訓內容、標準、制度等方面建設則沒有一致的標準。由于專業人員數量原因,在院系層面及年級層面能夠獨立開展培訓的單位有限,在操作層面較難實現統一的標準。
2.培訓師資匱乏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按照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置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按照每30名學生1個班配置,專業教師與心理委員的比例應在1:133左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按此要求完成日常培訓壓力巨大。
3.培訓缺乏針對性
大學生處于青春期后期及成年前期,正是人格完善、三觀建立的關鍵時期,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均有不同代表性的需求。目前各高校的培訓體系均提到了這些問題,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基本難以針對性培訓。
三、基于心理健康課程的心理委員培訓體系
心理健康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心理健康課程為基礎和核心展開心理委員培訓體系具體如下。
1.課程學習,掌握知識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根據教務部要求普遍開設的心理健康普及性課程,課程對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解析心理問題現象、傳授心理調適方法有著重要的作用。
2.課外討論,強化鞏固
心理健康課程講授的內容知識性非常多,涉及范圍全,但僅憑課上的時間消化吸引是完全不夠的,且對于心理委員而言,對于心理健康知識掌握的要求比一般同學更加嚴格,所以在每節課后組織心理委員開展課程內容討論更具有必要性。
3.團體訓練,切身感悟
課程內容是全面的、知識性的,在掌握了基本知識性的內容之后,組織開展團體訓練,是心理委員把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應用的重要步驟。團體訓練的意義還在于讓心理委員們掌握相應技術,以便將來在班級范圍內開展團體訓練活動。
4.工作實踐,學以致用
學習的目的是應用,而應用才能更好的促進知識的掌握,也是培養心理委員的目的及意義。心理委員心理知識及技能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識別報告心理問題、幫助同學解決一般心理問題、配合老師做好心理危機事件處理工作等。
5.以老帶新,以新促老
心理委員培訓中,師資是短板。在以課程為基礎的培訓體系建設中特別強調可持續發展,在其中把一個年級按照班級順序劃為若干組別,不同年級對應的班級劃到同一工作組內,形成縱向設置開展老帶新工作,對于經驗傳承有著積極意義。
四、基于課程的培訓體系特點
以心理健康課程為基礎開展心理委員培訓體系建設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培訓知識具備系統性。心理健康課程的設置本身以大學生為授課目標,知識結構完備,涵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大部分范疇,以此為基礎開展培訓同樣具備較強的系統性。培訓內容具備穩定性。心理健康課程是經長期總結而來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知識本身具備非常強的穩定性。以課程為基礎建設培訓體系,在培訓范圍與原則性上也有了保障,保證了培訓體系的穩定發展。培訓體系具有發展性。縱向設置心理委員工作小組,以老帶新指導培訓,可以節約專業教師資源。更多具有培訓指導能力的高年級心理委員,可以成為培訓體系的長期發展支持力量。
參考文獻:
[1]黃喬蓉.大學班級心理委員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0):1149-1151.
作者:齊云鶴 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