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廣西農業物流土地流轉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廣西農業物流現狀
1.1.1物流基礎設施較完善,區位優勢突出。廣西位于中國大陸沿海地區的西南端,是中國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區內有邕江、左江、右江、柳江、桂江等江河,主要鐵路干線有南昆、湘桂、南防、黎湛、黔桂等線路。擁有桂海、桂梧、南梧等多條高速公路及以桂林兩江國際機場為代表的便捷的空中走廊。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廣西獨特的區位優勢將為農業物流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1.1.2農產品較豐富,農產品物流配送發展迅速。廣西是我國農產品比較豐富的省區,據不完全統計,廣西擁有各類名特優農產品1200多種,區內各地享有“中國龍眼之鄉”、“中國香蕉之鄉”、“中國茉莉花之鄉”、“中國荔枝之鄉”和“中國奶水牛之鄉”等多種稱號,豐富的農產品贏得了國內外的青睞。2009年在上海舉行的農產品展銷會上,廣西500t各種名特優農產品兩天就銷售一空,2009年底廣西舉辦的名特優農產品網上展銷洽談會吸引了國內外l0萬客商上網瀏覽采購[1]。同時,廣西防城港、南寧、柳州等獨特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條件也為廣西農產品物流配送的飛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1.1.3農業物流技術較落后,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導致廣西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勢不能快速轉化為市場優勢。與發達地區相比,廣西農業物流技術有以下特點:第一,除國家投資或扶持建設了一批較先進的農業物流設施(如桂林興安等縣的農產品交易系統,全州、恭城等縣的果品冷庫等)外,仍以傳統的低檔次設施設備為主,如接近農村市場終端的物流主要是以拖拉機、農用車、摩托車甚至腳踏三輪車和自行車為運輸載體。第二,農業物流技術的系統性集約優勢因組織程度低而難以發揮。第三,農業物流設施設備及管理技術的改善速度相對緩慢[2]。
1.2廣西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1.2.1廣西農村土地流轉概況。廣西在地域上屬于云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全區土地面積236萬km2,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廣西農村人口4026萬,在全國排第9位,耕地總面積為26142萬hm2,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11.04%,人均耕地面積534m2,僅為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70%左右,具有農村人口多、耕地少、耕作條件不及平原的特點[3]。廣西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已取得初步成效。根據廣西農業廳的統計,2010年6月廣西農村土地流轉面積22.33萬hm2,占全區農戶承包地總面積的11%;涉及農戶120.05萬戶,占全區農戶總數的14%。
1.2.2廣西農村土地流轉特點。廣西農村經濟總體欠發達,其土地流轉存在以下特點:一是土地利用效率較低。絕大部分屬于傳統農業耕種方式,較困難家庭仍采用耕牛和人力來耕種,實行粗放式生產。土地的分割仍然保留國家家庭承包制時的地形地貌,小塊分配、小塊耕種、獨立收割。很多農戶原來是種兩季水稻,現在基本上都只種一季,這種單季作業直接導致糧食減產,間接導致土地拋荒,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土地拋荒現象沒有根除。20世紀90年代以來土地拋荒現象一直沒有停止過,國家實施相關惠農政策之后,拋荒現象雖有所好轉,但是至今沒有徹底改變。不少農戶多年未種自己的承包地,導致土地閑置。三是土地流轉層次較低。在國家農業稅取消之前,許多農民都想把拋荒的土地轉租給他人,卻很難找到承租對象。因為承租人也要面臨風險,一方面要承擔農業稅和相關農業成本,另一方面土地用途有一定限制。國家取消農業稅實施農業補貼等政策后,這種現象有所改觀,開始有農民專職從事農業生產,規模化承租土地,但是土地流轉的低層次性沒有根本改變,客觀上也限制了農村土地的流轉[3]。
2農村土地流轉對廣西農業物流產生的影響
2.1正面影響
2.1.1土地流轉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擴大了農業物流需求。以廣西玉林市為例,據了解,玉林市在農村實行土地經營流轉,以專業大戶集中連片租用為主,多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形成了香蕉、果蔗、中藥材、蠶桑、荔枝、劍麻、速生桉、糖蔗等連片生產基地。目前,該市農戶共流轉出租土地3.56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18.95%,流轉后形成產業基地497個,其中以果蔗生產最多,形成123個產業基地。農業產業化程度得到大幅提高,農業物流需求也隨之增加。
2.1.2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土地流轉主要有2種形式:一是轉包,即一些外出打工或無力耕種的農戶,通過私下協商或口頭協議等方式將自家承包地轉包給親朋好友耕種;二是出租,即在不改變土地用途前提下以租賃合同形式出租給農業經濟組織開展農業集約化經營。后者的規模經濟效益明顯,承租者為了實現經營的良性循環,往往把所獲部分利潤投入到道路、倉儲設施、交通工具以及計算機通訊設備等方面,促進了當地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2.1.3土地流轉有效緩解了農業物流發展中資金短缺、人才匱乏、技術落后等一系列難題。土地流轉后,隨著城市土地價格不斷攀升以及國家對“三農”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大,農村市場越來越被看好,大量的非農資金進入農村,有效緩解了農業物流的資金短缺問題。同時,土地流轉一方面使部分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但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批的農業專門人才加入到農業及農業物流經營行列,特別是在國家相關惠農政策支持以及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雙重背景下,大量農業相關高校畢業生回鄉創業,很多直接從事與農業物流相關的行業,如生態養殖、農產品代銷、農貿等。此外,土地流轉加速了農業集約化發展,改變了農村經濟增長完全依靠粗放式經營的現狀,越來越多的農業相關企業開始注重技術開發與應用,在農業物流領域,條形碼技術、POS系統、GPS系統等物流信息技術開始被廣泛應用。土地流轉有效促進了城鄉之間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緩解了農業物流發展壯大過程中的一系列難題。
2.1.4土地流轉縮短了農業物流供應鏈,提高了農業物流效率。傳統的農業物流主要從基層批發、零售市場開始逐級流通,中間環節多、供應鏈長,供應鏈中各成員間是簡單的買賣競爭關系,物流需求較分散,物流效率較低。土地流轉后,農業產業化程度提高,農業物流需求變得較為集中,加上物流信息技術的日益完善,農業物流特別是農產品物流配送產生了很多新模式,如“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校對接”等,大大縮短了農業物流供應鏈,提高了物流效率。
2.2負面影響
2.2.1土地流轉加大了農業物流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廣西農村土地流轉情況較好的大多集中在交通便利、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根據廣西農業廳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廣西農村土地流轉面積比例列前3位的依次是南寧市(廣西省會)4.85%、防城港市(廣西最大的港口)4.80%及柳州市(廣西工業中心)4.71%。發達地區農村土地流轉范圍較廣,很多是與外來企業、科研機構或個人流轉,而落后地區土地流轉多發生在同村內親戚、鄉鄰之間,由此造成不同地區農業物流需求不平衡。土地流轉較好的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發展較快,各種物流資金、人才、技術大量涌入,農業物流水平迅速提高,而且易與其他物流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和無縫連接。土地流轉落后的地區,除了會因自身落后的物流設施水平增加物流成本外,還會導致現有的物流資源向外地流失[4]。所以隨著各地土地流轉差異越來越大,農業物流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也會越來越明顯。
2.2.2土地流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物流的可持續發展。大規模的土地流轉,有利于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刺激農業物流需求,但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也給農村社會環境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我國傳統農業屬于粗放式經營,農業物資采購、農業生產及農產品運輸和倉儲大都是人力操作、農戶分散獨立進行,雖效率不高但對環境破壞較小。而土地流轉后產生的現代化大農業普遍采用機械化作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措施,造成農村耕地質量下降、居住環境惡化,而且隨著農村市場繁榮逐步產生許多城市發展中固有的難題,如噪音、汽車尾氣、生活垃圾等環境污染。另外,很多地區土地流轉后沒有用于種植糧食作物,而是選擇種植蔬菜、花卉、樹苗、煙草等,有的干脆用于挖塘養魚、修圈養豬等,雖然土地用途仍屬于農業范疇,但這直接造成了糧食大量減產,一定程度上威脅國家糧食安全,長期還會對耕地土壤質量產生影響,阻礙了農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4]。
3土地流轉背景下廣西農業物流的發展對策
3.1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制定農業物流專項規劃發展農業物流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部分,各級政府要轉變觀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研究,積極引導,鼓勵各地農戶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轉機制。要結合各地產業特色,大力促進農戶與農業產業化企業之間的土地流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及高科技農業,營造農業物流發展的良好環境。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建立農業物流協調機制,盡快出臺農業物流專項規劃,明確各地農業物流的重點發展方向,規范各地農業物流相關項目的布局和實施。
3.2加強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物流信息化水平基礎設施是支持物流高效、穩定運行乃至進一步支持經濟運行的根本。廣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快,但整體水平仍較落后。據統計,廣西通公路的自然村占73.8%,低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其中有車站、碼頭的村僅占22.2%;農村進村公路和村內道路的路面以沙石路面居多,分別占54.6%和56.5%,進村公路為水泥路面和柏油路面的均為14.0%,村內主要道路為水泥路面和柏油路面的比例分別僅為7.6%和2.3%,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村內主要道路有路燈的村比例僅占2.9%[5]。當前,廣西農村應結合國家“村村通工程”、“萬村千鄉工程”,著力加快鄉村道路建設,完善農村電力、飲用水、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等公共基礎設施的構建、改造和升級,培育大批各種形式的農家店,重構農村物流網絡。同時,整合各地物流資源,搭建統一的農業物流信息平臺,充分利用土地流轉帶給農村的商機,積極引進條形碼、射頻技術、POS系統、GPS系統、EDI等現代物流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3.3培育農產品物流企業,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農產品物流是農業物流的主要形式,物流企業是發展農產品物流的關鍵。針對廣西農產品物流企業規模較小、專業化程度與管理水平較低、綜合服務能力較差的現狀,應通過培育一批農產品物流企業、打造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普及農村便利店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農產品流通網絡。重點培育龍頭帶基地、公司加農戶、產銷一體化的農產品物流骨干企業,支持和促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與農民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園區,興建設施先進、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推行“生產基地-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以土地流轉為契機,優化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減少農產品配送的中間環節,鼓勵在廣西的南城百貨、北京華聯、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連鎖超市與農業基地建立農產品直接采購渠道,大力推進農產品企業或農業經濟組織直接向超市、菜市場、便利店配送農產品。
3.4發展第三方農業物流,推進農業物流社會化農村土地流轉對于擴大農業物流需求效果顯著,同時農業物流的發展壯大也會加速土地流轉的趨勢,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發展關系,僅僅依靠單一部門或企業獨立運作的自營物流模式,不僅農業物流水平上不去,土地流轉也會遇到阻力。因此,土地流轉環境下發展農業物流應該積極推行多渠道、多形式的社會化服務體制,打破部門、行業及地域限制,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提高農業物流的社會化程度。
3.5加強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業物流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農業物流的發展需要大量倉儲、加工、配送、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廣西農村居民文化素質整體水平很低,農業從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0.20%,而文盲的比例達到了3.83%[5]。因此,要擴大高等院校中農業物流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收規模,培養中高級農業物流專門人才。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業物流行業在職人員開展多層次、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業物流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
4結語
農業物流是農村經濟的“加速器”,土地流轉是我國農村城鎮化的產物,二者之間必然產生聯系。土地流轉對農業物流的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何在土地流轉的大背景下發展農業物流,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問題。發揮政府引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產品配送體系、發展第三方物流、培養專業人才是廣西農業物流發展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