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山西省農業旅游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山西省農業旅游近年來得到了長足發展,對促進農村經濟增長起到了極大作用。新常態下,如何適應時代需求,緊抓農業旅游,探索農業旅游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首先分析了新常態下農業旅游經濟增長的效益,并具體結合山西省農業旅游發展現狀以及農業旅游經濟發展制約因素,探討了新常態下山西省農業旅游經濟發展體系,以期為新常態下山西省農業旅游經濟發展提供意見參考。
關鍵詞:新常態;山西省;農業旅游經濟;增長
一、新常態下農業旅游經濟增長效益分析
經濟新常態下,農業旅游經濟迎來了高速發展,并有效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引導城市工商資本以及返鄉創業農民到農村發展旅游業,展現出多元化的業態。同時,國家政策對農業旅游經濟發展也給予大力支持,各項政策與規劃陸續出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調查報告表明,當前我國已步入全民休閑度假時代,從數據上來看,目前我國每年旅游人次達到36億,而超過半數游客的旅游目的地為農村以及古鎮村落,未來5-10年,農村旅游接待人次將超出20億。《中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報告(2016年度)》數據表明,我國休閑農業與農業旅游的發展給農村帶來了非常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2016年我國農村旅游以及休閑農業從業人員達到840萬人,農業旅游與休閑農業從業戶年均收入達到6萬元。[1]農業旅游產業得到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與農業生態旅游融合程度日漸深入,農業旅游擁有生態農業的內涵,與傳統農業產業相比,更為注重生態與經濟社會效益的全面結合。從農業旅游經濟增長效益來看,發展農業旅游經濟,可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轉型,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同時,農業旅游經濟發展需要地方政府在農業產業規模、農村基礎設施完善以及專業人才培養上做更多的工作;農業旅游經濟發展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通過農業旅游開發,可進一步發揮農業服務功能、生態功能以及民俗文化功能,因此,促進農業旅游經濟增長,對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也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以山西省朔州市為例,當前朔州市共有農業旅游特色鄉村30余個,農業旅游經營業主超過100家,從業人員1400余人,全市2016年旅游收入超過1億元。其農業旅游的發展不僅帶動了地方農業經濟的增長,推動農村基礎建設,也促進了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目標的實現。
二、山西省農業旅游經濟發展現狀
山西是黃河流域農耕文化重要發源地,有著得天獨厚的農業旅游資源,其農村古建筑、自然生態風景、古民居村落、革命遺址等數量眾多,歷史、人文以及生態資源豐富。山西省農業旅游自2007年步入正常化發展軌道,近年來,隨著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以及旅游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山西省農業旅游呈現出類型不斷豐富、規模日漸增長、內涵逐步提升的良好發展趨勢,農業旅游近年來也得到了高速發展,特色小鎮、自駕營地等新農業旅游業態陸續出現,例如晉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園房車露營地、壽陽田益生態莊園、祁縣紅海玻璃文化藝術園等,都是其農業旅游發展中的新亮點。山西省農業旅游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增長點,推動農村經濟的升級轉型。經濟穩速增長,農業旅游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山西省完全有條件與基礎進一步發揮農業旅游優勢,獲取旅游經濟增長的新動力。[2]山西省不斷加大對農業旅游的扶持與引導,加大資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農業旅游得到了快速發展,如今其已成為山西全省旅游產業中的重要部分,更是大眾就業與創業的新路徑。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山西省已有農業旅游示范縣22個,其中國家級休閑農業與旅游示范縣8個,國家級休閑農業與旅游示范點17個;全省農業旅游從業人員超過24萬人,農業旅游全年接待游客數量27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90億元;農業旅游收入占據全省旅游總收入超過6%。農業旅游成為了山西省旅游業發展的有效力量,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成為了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媒介。
三、山西省農業旅游經濟增長制約因素
山西省自2007年便開始實施《山西省鄉村旅游客棧服務規范》,并陸續出臺多項經營管理制度規劃農業旅游發展。但總體來看,許多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旅游環境以及經營管理水平仍然較差,其農業旅游經濟發展仍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一)產業結構失衡
總體來看,山西省農業旅游資源主要以鄉村景觀、文化習俗以及農業勞動生產等為依托,其旅游發展模式相對較為單一,地域特色不鮮明。部分地區農業特色旅游資源開發不完善,旅游資源的利用效率相對較低,其農業旅游產業多處于無序開發以及自然發展狀態,缺乏健全產業體系,產業結構布局分散、體量小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一些具備鮮明地域民俗文化特征的鄉村在旅游開發中由于系統規劃意識的缺乏,無法實現旅游與農業產業的有效結合,旅游要素整合不到位,導致旅游資源開發檔次較低。其次,旅游產品開發與經營存在各自為政的問題,資金與資源尚未形成整體合力,部分地區農村旅游開發缺乏全面規劃與系統安排,開發投資較為盲目;旅游產品重復建設的情況也較為突出,使得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同類產品之間的競爭也不斷增大,無法形成市場規模效應;部分農業景區簡單照搬、盲目復制,缺乏文化鄉土味與歷史厚重感,無法滿足現代城鄉居民多樣化需求。此外,從服務上來看,服務形式與內容普遍存在盲目跟風的弊端,缺乏自身特色服務內容打造,區域旅游特色無法形成。[3]
(二)基礎條件落后
當前山西省部分農村旅游景點離城市較遠,許多具備自然原生態風景與原汁原味民俗風情的農村處在山區,干線公路同農村連接道路的等級較低,通信、信息等的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同時停車場不足、旅游引導指示牌缺乏、旅游廁所質量較低等問題都較為明顯。“網難上、路難走、事難問”導致難以留住游客,更難形成良好的市場口碑。例如地處繁峙縣與河北阜平縣交界處的茨溝營,其是太行山深入兼具人文與自然風光的村落,更是我國首批傳統村落與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農業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但由于交通不便,旅店飯店等基礎配套產業不完善,導致旅游市場效應并不盡如人意,旅游資源優勢無法發揮。
(三)專業人才缺乏
農業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問題是目前山西省農業旅游發展制約的重要因素。當前山西省從事農業旅游的經營業者多為本地農戶,經營管理思路、投資金額以及市場預估等都受到較大程度制約;同時由于缺乏專業、規范性指導,導致農業旅游市場行業以及衛生規范等標準都亟待提升;少數農業旅游從業人員法制意識較為淡薄,導致旅游權益侵犯時間屢有發生。同時,農業旅游需要一系列專業管理人才、信息人才、技術人才以及營銷人才的支撐。而由于高素質人才普遍不愿意到基層農村就業,農村景區經營業主也難以做到脫產學習,進而導致旅游從業人員專業素質相對不足,粗放型經營與管理模式嚴重制約了農業旅游發展。[4]
(四)生態環境破壞
農業旅游快速發展背景下,農村城鎮化成為大勢所趨。如果對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村傳統風格保護兩者間的處理不當,就會導致農村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的破壞。農村旅游的最大特征在于其與城市不同的生態與民俗文化風情,一旦農村生態民俗環境遭受破壞,其優勢與特色便會受到影響。當前山西省許多農村興建游樂設施與場所,使農村傳統風貌以及特色旅游資源受到很大影響。部分農業旅游景點由于無序開發,導致林地與耕地面積流失嚴重,生態環境遭到較大影響;部分鄉村盲目招商引資過度開發,地方環境破壞巨大;許多農村在旅游開發中也不注重農業生態的保護,導致自然原生態的“鄉村味道”被工業文明、城市文明所侵蝕,游客無法在農村旅游景點中感受樸素自然的農村情懷;一些開發商缺乏對地方自然生態區的考察分析,農村旅游資源利用開發存在很大隨意性,導致當地旅游資源遭受破壞;游客人數的不斷增多所帶來的垃圾、尾氣、污水排放等,都對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威脅。
四、山西省農業旅游經濟增長動力系統構建
新常態下,結合對山西省農業旅游發展現狀以及問題的分析,現基于新常態下農業旅游整體發展環境狀況,從供給系統、需求系統以及支持系統幾個方面構建起農業旅游經濟增長動力系統,為促進山西農業旅游經濟提供參考。
(一)完善供給系統,豐富產品結構
旅游經濟為典型的眼球經濟,要促進農業旅游經濟增長,加快地方農業旅游產業發展,產業創新與特色打造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針對山西省當前農業旅游發展同質化問題,新形勢下應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思路,基于市場需求出發,推動農業旅游業態功能多元化發展。具體來講,可構建“旅游+文化”的發展模式,文化始終是旅游的靈魂,對于農業旅游也不例外。當前許多農村景區都注重外在形象的打造,但忽視了人文內涵的展現。旅游發展新常態下,山西省農業旅游應重視“旅游+文化”的發展,不斷豐富農業景區內涵;大力推動“農業+文化”發揮農村各類非物質資源與物質資源的特征優勢;推動“農業+康養”發展,拓展農村養老養生以及健身運動項目建設。[7]其次,應豐富旅游產品結構。具體應結合游客需求,設計與開發一系列農業旅游配套服務,豐富農業旅游產品類型,延伸旅游系統產業鏈,提升農業旅游附加值,進而全面提升山西省農業旅游競爭力,促進旅游經濟增長。例如以新業態與新產品為基礎構建農業旅游要素,更深層次發掘鄉村文化民俗內涵。如從簡單的“瓜果采摘”“農家樂”等初級旅游產品向康體健康、養生休閑等新模式升級;圍繞古村落、民俗村鎮的民俗文化特征,構建度假觀光類型特色化旅游村,例如右玉縣馬營河村、山陰縣舊廣武村等都為此種開發模式,其中馬營河村通過對軟硬件配套設施的完善,以及對民俗文化的深入開發,受到了許多自行車俱樂部、自駕游等游客的廣泛推崇,其旅游發展模式值得其他農村借鑒。第三,山西省需進一步加大旅游基礎設施規劃建設。農業旅游對象以城鎮居民為主,其不屬于低端消費。因此必須要提升農業旅游的質量層次,加強基礎建設。具體來講,應改善農村旅游景點的住宿條件,完善有線電視、無線WIFI、床鋪等住宿條件,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如停車場、氣化、下水道等。同時應在高速公路以及普通國省道路公路網的大框架下,規劃通往A級景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農業旅游示范點以及傳統村落的旅游公路,打通干線與農業景區間的交通。此外應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地方部門可定期舉辦農業旅游培訓班,邀請旅游企業管理人員、大專院校教師等,對農業旅游經營管理者展開集中培訓,提升其專業能力;加強服務培訓,提升服務水平,使服務從業人員掌握基礎服務標準與禮儀規范,給予游客更好的游玩體驗;組織較大景點代表外出參觀與學習,提升服務技能與管理經驗;地方政府也應聯合企業、協會等各方力量,加大專業人才引入力度,利用各項優待政策吸納經營管理、營銷策劃等人才,為農業旅游發展帶來新的推動力。[6]
(二)優化需求系統,促進產業融合
農業旅游需求系統的優化,首先應促進產業融合,加強全省農業旅游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堅持旅游規劃引導,促進產業融合與功能配套的完善,實現農業旅游產業向環境友好型與資源節約型發展。例如通過“農旅一體化”實現農業旅游營銷模式的創新,將旅游與農業融合,以文化為引領,以農產品等作為農業旅游宣傳載體,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建立起以旅游為基礎的復合農產品形態。同時強化對金融、電商、企業等外部發展資源的應用,使地方特色農業旅游產品與資源走出去,實現農民增收,享受農業旅游經濟帶來的紅利。其次,新形勢下,強化旅游市場開拓力度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山西省農業旅游宣傳營銷具體應結合電視臺、網站等開設農業旅游專業欄目,加強推廣與宣傳;同時要積極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微博等新媒體,向游客全方位展示相關旅游信息,加強與游客的互動。通過各地傳統民俗風情、民間節事等,策劃具備鮮明地方特色的農業旅游節慶活動,如朔州旅游局所打造的“美麗鄉村看朔州”欄目,其欄目通過走訪50余個村莊,利用航拍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展示朔州鄉村民俗文化與自然生態特征,并充分結合移動客戶端、網站以及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傳播,起到了非常好的營銷效果。[8]同時,宣傳內容上需深層次挖掘山西省農村農業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宣傳;通過諸如《又見平遙》等大型實景演出活動,將農村傳統歷史文化向游客展示。同時,可構建新型農業旅游以及休閑農業精品線路,加強美麗休閑鄉村推介、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山西美麗鄉村認定等工作。
(三)健全支持系統,加強統籌規劃
首先,地方政府需強化農業旅游的集群化發展,將農業旅游發展納入大旅游產業進行統籌規劃,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與組織作用,合理規劃與開發,引導民間資本投入農業旅游項目,形成農業旅游建設發展合力。推動太行山、管涔山、關帝山等為核心的生態休閑農業產業帶建設,加強以大同、長治、太原、臨汾等為核心的現代城市休閑農業旅游圈建設;以喬家大院、平遙古城、關帝廟、革命老區等為核心構建起特色農業旅游景區。其次,明確農業旅游標準,具體包括接基礎設施標準、接待標準、服務標準等,構建起可持續性農業旅游發展標準模式,為農村發展“造血”。進一步加強對農業旅游工作的重視程度,將農業旅游經濟發展融入全省重大發展戰略當中,推進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等。針對資源優勢明顯、基礎較好以及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突出的村鎮予以重點扶持,打造農業旅游名村,充分發揮引領與示范作用。[8]此外也應加強農村旅游生態保護、保潔衛生等環保保障體系建設,提升管理服務水準。提升農業旅游資源以及環保強度,制定嚴格的環境監管制度,對農業旅游景區中的環境狀況展開長期監控與管理,定期認證與評估,促進景區生態化;同時加強宣傳,利用社會團體力量共同完成環保目標。
五、結論
農業旅游是新型消費與產業形態,其是當前農村極具潛力的經濟增長點。新常態下,山西省農業旅游經濟增長也是農業產業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面對當前農業旅游發展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山西省需從農業旅游整體規劃、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產品開發、專業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入手,完善供需與支持系統,為農業旅游經濟增長帶來新動力,促進地方農業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曉萍,賈秋燕.山西省生態旅游農業模式初探[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1(9):960-963.
[2]劉金蘭.山西省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問題淺談——以山西省榆次區為例[J].輕工科技,2016(7):154-155.
[3]胡葉星寒,趙惠娟.河北省山地農業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以野三坡百里峽為例[J].農業經濟,2013(11):48-49.
[4]韓林平.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3(2):29-31.
[5]于婕.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農業旅游發展戰略研究[J].農業經濟,2016(5):33-35.
[6]吳雅玲.大同市休閑農業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3(9):925-929.
[7]王娟.省會城市周邊農業旅游的發展與管理[J].農業經濟,2016(6):136-138.
[8]孫颯.對于發展旅游農業新產業的一些思考[J].科技、經濟、市場,2016(7):131-132.
作者:杜宇 單位:山西旅游職業學院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