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農業旅游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一)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的現狀
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我國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當代農村人民的生活現狀更加受到政府和社會的趕住,休閑農業是解決農村失地農民生計問題,帶領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手段,因而一直受到我國政府高度重視。2013年,全國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已經超過180萬家,年接待游客9億人次,營業收入2700億元,帶動2900萬名農民受益。2014年上半年,全國休閑農業接待游客5億人次,營業收入1500億元,帶動3000萬名農民受益。[2]休閑農業旅游很好的滿足了我國城市居民平日休閑娛樂的需求,可以想見的是,在市場的推動下,休閑農業旅游將在很長的一個階段里呈現出長足的發展。
(二)休閑農業旅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在拉美國家的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民自身以及非政府組織在信息傳播和技術推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種自發的管理和培育,形成了行業內部的良好的競爭氛圍,是行業發展的有效推手。而我國休閑農業旅游發展中,正規的行業協會卻出現了缺位或者職能缺失的現象,各個地區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通常是各自為戰,沒有經過規劃就匆匆上馬,這就導致休閑農業旅游發展出現了整體上的同質化或差異化,總之達不到內部的和諧。首先,我國休閑農業旅游,以地區為單元,從業者自身向政府爭取資源或者政策的現象很少,幾乎沒有。目前,我國關于休閑農業旅游的政策、構想都是由上而下的,地方從業者在政策制定方面幾乎失語。這就導致了政策制定不到位,不符合當地情況的現象發生,直接導致地方旅游發展方向出現錯誤。其次,我國休閑農業旅游在從業人員本身素質不高的背景下,自身的水平也難以得到提升。從管理上,休閑農業旅游管理思路比較落后,實行家族式經營,服務水平跟不上,餐飲衛生不達標,在整體旅游項目的規模化、科技水平以及經營方面都處于低水平。這種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長此以往無法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會導致整個行業自身的消退。再次,很多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由于匆匆上馬,對于地方固有文化的挖掘不夠深入。很多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就是傳統產品的簡單復制在復制,例如,在旅游活動項目上,目前主要呈現為農家樂餐飲、果實采摘、釣魚騎馬等活動。雖然這種熱熱鬧鬧的項目能夠留住一批消費者多次消費,然而缺乏本地的文化特點,會很容易被同質化的旅游產品替代。最后,目前休閑農業旅游發展雖然在地域上出現了一定的積聚化現象,然而內部無論是人力資源、管理資源、游客資源、技術設施資源都沒有很有效的進行共享,導致很多重復建設的情況出現。而且,諸多小型的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在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之后,自身也面臨著進一步發展的困境,然而現狀是許多管理者小農經濟的意識又開始作祟,難以以企業管理的視角來維護旅游項目的進一步發展。在休閑農業旅游“紅海”泛起的未來,這種資源的不共享、不合作的現象最終會導致休閑農業旅游永遠在小、散、亂的模式下生存,不正當競爭也會愈演愈烈。
二、社區營造視角下的休閑農業旅游模式
社區營造強調的是一種社群內部關系的建立以及共同契約的遵守,說白了就是區域內部的各個元素能夠“抱團”,從而形成整體的發展。在這樣的理念之下,我國的休閑農業從業者、管理者首先需要做到,在一個地域或者地區,形成一個稍緊密的“社區”,由從業者、管理者資源參與,以遵守一定的行為準則為標準。在這一前提下,休閑農業旅游的模式應當如下:
1農業生態旅游的特征
1.1農業生態旅游能夠將傳統旅游與傳統農業緊密聯系起來,使得兩者相互促進
旅游業的發展能夠帶來巨大的收入,從而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也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生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又使得旅游資源的質量與數量得以提升。
1.2強調生態保護是農業生態旅游區別與傳統旅游的的重要特征
很多旅游項目,特別是很多自然景觀旅游項目的過度開發都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可逆的破壞性影響,使得旅游經濟無法持續。而農業生態旅游則更強調綠色環保與生態保護,從而能夠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性。
1.3與地方特色相結合是農業生態旅游的特征之一
各地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過程中都與當地農業發展特色相結合,帶有非常強的地域特征進行差異化發展,從而增強對游客的吸引。例如在我國新疆很多地區在葡萄、哈密瓜成熟的季節進行采摘體驗旅游,在旅游的過程中參與當地時令瓜果的采摘活動,并在此過程中對相關瓜果的栽培等生產活動進行一定的講解,通過增加游客的親身體驗來提高樂趣。
一、山西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模式選擇
(一)現代都市依托型
國內外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發展都是從大城市的周邊即環城一帶開始出現進而衍生。現代都市依托型景點主要分布在城市周邊半小時車程范圍內的農村或郊區,以周末休閑度假游為主要形式。太原青草坡鄉村莊園、清徐葡峰山莊、晉中明樂莊園等都屬于環太原市區的現代都市依托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
(二)景區依托型
景區依托型休閑園區的經營方向是強化景區的觀光、游覽功能,圍繞周邊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旅游景點進行開發,以自然景觀、風俗民宿、文化古跡為特色的農家游為主打,帶動其它涉農產業的發展。山西一些著名的景區,如皇城相府、王莽嶺、太行山大峽谷周邊的鄉村都在積極發展觀光、旅游型休閑農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三)主導產業依托型
近年來,山西省八大主導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應在此基礎上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規劃建設一批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和顯著生態經濟效益的休閑農業產業園。依托山西發展多年的“一村一品”、“一縣一業”項目,將特色優勢農業資源整合為特色鄉村旅游項目,以特色產業促動鄉村旅游發展。清徐縣葡峰山莊、忻州原平大營溫泉生態旅游度假區、晉城沁水縣示范牧場等都是較好的范例。
1安康市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定量分析
1.1評價結果分析
當得分≥90分,為五級資源;當得分為75~89分,為四級資源;當得分為60-74分,為三級資源;當得分為45-59分,為二級資源。結合安康農業生態旅游的資源現狀及調查數據,依據表2,安康市農業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結果如下:五級資源8個,占安康資源總數的0.83%;四級資源24個,占安康資源總數的2.49%;三級資源43個,占安康資源總數的4.46%;二級以下及未上級別的884個,占安康資源總數的92.22%。為了最終分析安康生態旅游資源方面優勢,起到指導開發目的,對安康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的各項評分結果進行比較并計算得分率。經比較發現:安康農業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多樣,資源自身價值較高,各項指標所得分率最高,占到83.2%;其次生態環境條件評價指標各項得分也居前,可見生態穩定性、環境適宜性比較適合開發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生態環境保護進行的也較好,一些縣域像鎮坪、寧陜的森林覆蓋率都可達80%,生態環境處于原真狀態。旅游開發條件得分率較低,主要是區域經濟條件、配套設施條件等需要進一步改善加強。
1.2問題體現
依據安康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定量分析評價,評價系統里個別項目得分較低,如資源自身價值系統里農事體驗價值C2和歷史文化價值C4得分較低;資源歷史方面的文化價值資源、民俗方面的文化價值得分也較低,需要加強提升。突出表現在:
1.2.1規劃不合理,農業生態旅游缺乏本土特色,創新性不足。安康生態農業旅游的本土特色性差,政府及企業片面地注重對生態農業自然資源種苗產業園、花卉苗木園及休閑山莊、農家樂等的開發建設,對當地農耕文化、地域文化、鄉村民俗文化等區域農業資源挖掘深度不夠,生態農業與傳統旅游景點間不能緊密合作,無法相互促進。休閑農莊的很多建筑都是白瓷磚貼面,缺乏農家個性化色彩。有的農家樂住宿建筑項目功能單一,缺乏創新與特色,產品單一,“雷同化”嚴重。許多農家樂推出的旅游產品重復,項目雷同,層次低,就是“住農家院子,吃農家飯,摘農家果”。
1.2.2農業與旅游缺少融合,農業生態旅游產品整合力度不夠。農業生態旅游的長遠發展在于農業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把靜態農業資源變為旅游資源,把封閉式的園林變成開放式的、觀賞性強的旅游吸引地,安康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沒有突出農旅結合的優勢。旅游貴在體驗,旅游體驗的核心在于參與性。農業生態旅游是要把行、游、住、吃、購、娛六大要素結合起來。而安康一些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只重視單一模式的游覽過程,忽視游覽與其它幾大要素的融合,使游客在眾多農業旅游資源與旅游產品中找不到結合點和平衡感。新型農業生態旅游項目開發應該把(行、游、住、吃、購、娛)六大要素全部整合起來,在每一個環節都讓游客感受到旅游項目的獨特性。
1目前我國休閑農業旅游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我國有較多鄉村在發展農業旅游,且不少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較多都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統一部署,特別是中小城市附近的鄉鎮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較多問題。
1.1旅游特色缺失
人們走出戶外是希望看見不一樣的田園景觀,體驗別致的田園生活。但是現有的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缺乏特色,同質化比較嚴重。目前郊區推出的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多是“看農家生活、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雖然這些都異于城市生活,但如果處處都一樣、次次都相同,也難以吸引游人,所以項目總體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就會下降。
1.2旅游景點分散
目前,休閑農業旅游的模式多是小打小鬧,而且處于比較分散的自由發展狀態。所有的農業資源都分散在各自鄉鎮,缺少合作,各自為戰。同時景點的知名度尚未展開,這些都成為發展的瓶頸所在。
1.3規劃難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