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農業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堅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心,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增添新活力
1.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資金投入、土地流轉、配套服務等方面,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多的實惠和便利,增強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力爭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增幅達到10%。二是構建利益聯結機制。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和農商協會的組織作用,鼓勵跨領域深入合作和同行業聯合發展,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今年力爭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數量達到88萬戶。三是加強業務培訓。探索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針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需求,組織開展層次高、知識新、效果好的專題培訓,全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管理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今年力爭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5萬人次以上。
2.創新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一是培育服務主體。構建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考核激勵機制,促進公益性機構和經營性組織相互補充、協同發展。二是創新服務機制。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創新財政購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項目化運行機制,積極探索政府訂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三是拓展服務內容。堅持專業化、全程化、一站式的目標,創新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業信息、農資供應、糧食倉儲、農機作業等生產經營服務內容。
3.創新財政金融支農機制
一是創新財政支持機制。財政資金重點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代農業園區、高效農業產業、農產品保供等重點領域傾斜。逐步優化財政支持方式,由項目補助向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貼息貸款等多種方式轉變。二是創新金融支農方式。創新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業機械、農業設施等各類權利和資產的抵押質押模式。優化無錫現代農業發展基金運作,重點支持一批成長性好、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大的現代農業項目。三是創新農業保險機制。推動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完善積極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改進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保險覆蓋面。
二、堅持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保障,推動農業法治建設開創新局面
1.牢固樹立法治意識
一是增強法律至上意識。保持對憲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繃緊法律紅線不能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這根弦。二是增強權力法定意識。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遵循法律授權、法律規則和法律程序。三是增強權責一致意識。堅持法定職責必須作為,堅決克服懶政行為,堅決懲處失職瀆職行為。
2.全面構建農業執法體系
一是理順工作職能。理順綜合執法機構和行業機構的關系,做到權責明確、權威高效。行業機構負責產業指導、行政審批、檢驗檢測等事前事中管理職能,綜合執法機構負責監督檢查、行政強制、行政處罰等事后監管職能。二是增強執法能力。推進農業執法重心和執法力量下移,加大執法投入,強化執法培訓,嚴格執法程序,統一執法證件,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三是開展專項行動。積極組織開展各項農業專項整治行動,嚴格查處假冒偽劣農資和不合格不安全農產品,嚴厲打擊破壞農業資源環境等違法行為,切實保障農戶利益。
3.認真開展農業法治宣傳教育
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業干部隊伍的普法教育。將憲法法律、法治意識、法治思維、依法行政等作為培訓的重要內容,組織開展相關學習講座,增強農業干部隊伍的行政執法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民普法教育力度。采取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廣泛宣傳與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農民群眾采用合法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三、堅持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根本,推動農林系統作風紀律建設得到新加強
1.全面落實從嚴治黨工作責任
一是要深化認識。要樹立正確政績觀,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政績,形成黨組書記親自抓、支部書記帶頭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機關黨建工作新格局。二是要精心謀劃。堅持黨建工作和“三農”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黨建工作抓細抓實,成為深化農業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有力保障。三是要狠抓落實。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管黨治黨規律,按照樹立科學理念、遵循客觀規律、積極改革創新、注重實際成效的思路,創新工作方式、嚴格監督考核,全面落實從嚴治黨各項要求,提高黨建工作水平。
2.嚴格強化干部教育管理
一是把好思想教育關。堅持以黨性教育為核心、政德教育為基礎、作風教育為根本、廉潔教育為關鍵,筑牢從嚴管理干部的思想防線。引導全委同志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自覺踐行“三嚴三實”要求,提高黨性修養、修好為政之德。二是把好選拔任用關。嚴格對照《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從源頭上從嚴管理。堅持公道正派原則,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嚴格執行政策程序和標準,真正把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三是把好管理監督關。要認真執行干部管理各項規定,對存在問題的干部該提醒的提醒、該教育的教育、該處理的處理。要完善黨內監督機制,暢通群眾監督渠道,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氛圍。
作者:吳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