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返生態食用菌農業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返生態食用菌的特點表現為,與天然野生食用菌相比,由于返生態食用菌生長環境與天然野生食用菌一致,使其同樣具有天然、有機、營養的特征,品質接近天然野生食用菌,而且因其較之野生食用菌具備“種源有保證、生產過程可追溯”的優勢,又使其比野生食用菌生長周期長、產量高,且更加安全;同時,與目前所廣泛采用仿生態栽培獲得的“人工菌”相比,由于返生態食用菌的特殊栽培方式和天然的生長環境,又使其內含成分更加豐富、更具營養價值,進而更具競爭力。
2返生態食用菌栽培及其在生產實踐中的表現與作用
2.1返生態食用菌栽培
返生態食用菌栽培與仿生態食用菌栽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仿生態食用菌栽培是由人工完全控制,模擬食用菌生長所需環境條件的栽培方式,為滿足食用菌生長要求,其生產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外源物質,尤其是在設施,水、電等方面;而返生態食用菌栽培,是遵循自然規律,將生態學原理、生物多樣性理論和循環經濟理論運用于食用菌栽培,而建立起的一種新型食用菌栽培方式。具體而言,返生態食用菌栽培是指將通過返生態馴化的食用菌菌種,接種于食用菌菌包、培養大量菌絲體,待食用菌菌包內菌絲體成熟之后,又將菌包返回到適宜食用菌生長發育的天然無污染環境,采取將菌包覆土栽培或是直接放置菌包于合適位置,在全天候的天然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的環境中管理出菇,采收子實體的一種食用菌栽培方式[3-4]。返生態食用菌栽培是發展返生態食用菌產業的技術基礎和支撐。其最大的特點是,在有效降低食用菌栽培品種和技術設備限制的同時,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環境和發揮食用菌的生物多樣性發展食用菌產業。而且返生態食用菌栽培技術相對簡單,對設施條件要求低,栽培模式易被百姓接受和掌握,非常適宜在自然環境條件優良的廣大山區、半山區農村推廣。
2.2返生態食用菌栽培流程
返生態食用菌栽培流程如下:食用菌返生態馴化與菌種生產→備料、食用菌菌包制作→接種與培養→返生態栽培→管理出菇→采收。其中,“食用菌返生態馴化與菌種生產”是開展返生態食用菌栽培的基礎與核心技術;而選擇適宜的“返生態栽培環境”是順利開展返生態食用菌栽培、發展返生態食用菌產業的保證。較之仿生態食用菌栽培模式,該模式極大降低了在栽培設施設備方面的投入;同時,具有方便靈活、可操作性強的特點。
2.3返生態食用菌栽培在生產實踐中的表現
自2005年起,筆者在位于昆明市北郊云南農業大學茶園教學實踐基地(海拔1980m)開始進行返生態食用菌栽培試驗,并逐步建立了適宜于不同類型茶園內及天然林、經濟林林下環境的返生態食用菌栽培技術與模式;2009年,獲得云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立項資助(項目編號09Z0042),同時在“云南農業大學教育部生物多樣性與病蟲害控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和“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化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經費”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云南省六個州(市)的十五個縣(區)的茶園及相應環境條件下,開展了返生態食用菌栽培試驗示范,且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也得到了當地相關職能部門和群眾認可與接受,被普洱市列為政府“一把手工程項目”、成為四個立項的“2011年德宏州與云南農業大學科技合作項目”之一;在“2012年第八屆昆明泛亞國際農業博覽會‘優質產品評審’”中,送審參評的“返生態食用菌產品—榆黃蘑”,獲得了組委會頒發的“優質獎”;近期,又在宣威市開展相關試驗示范研究,旨在延伸返生態食用菌栽培的生態效益,為當地石漠化環境治理提供有效途徑。通過以上的試驗示范、生產實踐,證明只要將前期工作做實(包括適宜的菌種選擇與返生態馴化、食用菌菌包制作與培養),返生態食用菌栽培是可行的,不僅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使食用菌生產在低成本、高效益、高品質方面走出一條新路,而且還為當地在資源利用和環境治理同步開展方面提供一條新的有效途徑。目前,已建立了榆黃蘑(Pleurotuscitrinopilea-tus)、平菇(Pleurotusostreatus)、香菇(Lentinulinaedodes)、黑木耳(Auriclariapolytrichs)、刺芹側耳(Pleurotuseryngi)i、茶薪菇(Agrocybechaxinggu)等食用菌品種(其中包括了從低溫型至中高溫型的食用菌品種)的返生態栽培技術,并逐步完成了相應的“無公害食品—返生態食用菌生產技術規程”的制定和實施。通過進一步將返生態食用菌產品與傳統“人工菌”產品進行品質分析,結果表現為(以榆黃蘑為例):采用返生態栽培獲得的榆黃蘑產品,其蛋白質和氨基酸總量均比傳統的要高,粗纖維含量則有所下降;產品所含礦質元素高于傳統栽培產品。這從一定程度上表明,返生態食用菌栽培對提高食用菌品質具有積極的作用。眾所周知,天然野生食用菌大多生長在林下、林緣或草叢,林木與草叢不僅為食用菌提供了天然的遮陰、溫度、濕度和通風環境,每年腐敗的枯枝爛葉又為食用菌生長提供了必須的養分,而食用菌生長過程中排放出的CO2及經食用菌分解后形成的腐殖質,又為樹木雜草及土壤微生物提供了豐富優質的自然合成有機養分,從而促進了生態平衡和植物的茁壯生長,周而復始完成整個生態循環。返生態食用菌栽培就是遵循這一自然規律,科學有序開展的。返生態食用菌栽培可謂“源于自然又返歸自然”。尤其是在包括茶園、經濟林在內的人工農林業生態系統中開展返生態食用菌栽培,較之目前廣泛采用的仿生態室內食用菌栽培,其意義重大。即利用茶園、經濟林人工生態系統以及天然林生態系統進行返生態食用菌栽培,在實現對環境資源有效利用的同時,不僅為發展返生態食用菌生產提供了平臺,還將充分發揮食用菌覆土栽培的效應,改變傳統茶園、經濟林人工生態系統內“植物(茶樹、經濟林木)與土壤”二元能流、物流、信息流模式,形成“植物、食用菌和土壤”三元能流、物流、信息流模式,對茶園、林地土壤環境起到一定的積極改良作用的同時,還能充分滿足茶樹、林木等對來自土壤水分、養分的需要,促進了其生長。這無疑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系統內外源物質(尤其是化學肥料)投入,保持系統內生態平衡,為提高茶園、經濟林人工生態系統的生態生產力,發展農業生態生產和低碳農業,促進和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同時,通過返生態食用菌栽培的生產實踐,也使筆者深刻意識到,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返生態食用菌栽培,只有栽培模式的成功和獲得一定數量的返生態食用菌產量是不夠的;聯系食用菌生長易富集環境中有害物質的特點,還必須采取嚴格的措施保證所產出的返生態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其中,首要就是必須對擬開展返生態食用菌栽培的環境進行嚴格的選擇,尤其必須對其土壤中“重金屬、農殘以及有害微生物”進行檢測,只有符合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條件要求的環境方能開展返生態食用菌栽培。同時,在開展返生態食用菌栽培環境及周邊嚴禁使用一切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這樣的舉措為返生態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保障的同時,也將對改善和提高農業環境質量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4返生態食用菌栽培在生產實踐中發揮的作用
通過對返生態食用菌栽培在生產實踐的表現及其結果的進一步分析,筆者認為,其不僅是一種降低投入、提高品質的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節本增效的新舉措,而且還能充分發揮食用菌在包括林業在內的大農業生態系統和循環經濟中的獨特作用,并通過產業嫁接,為發展相關農業生態生產、營造和建立和諧有序的農業環境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下面以通過實踐且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成功的“茶園返生態食用菌栽培”為例,就返生態食用菌栽培所發揮的作用加以說明。運用所建立相關技術體系,在茶園內進行返生態食用菌栽培,實現了“茶園和食用菌復合生態生產”的有效運轉,為發展“茶園生態生產”和實現植茶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途徑。具體表現為:一是實現了茶園生產的物質循環利用,明顯增加了茶園產出和效益。以茶園生產廢棄物茶樹枝屑為原料生產食用菌菌包,又將其置于茶園進行返生態栽培,食用菌在茶園內生長過中產生、轉化的物質及生長后的遺留物不僅對茶園無害,而且作為優質有機肥源留于茶園,在收獲茶園內返生態食用菌產出的同時,茶園土壤和茶樹生長環境得到改善。二是茶園返生態食用菌栽培所表現出的對茶樹產生的“施肥效應”,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茶園施肥管理純屬生產成本投入的過程,茶園內栽培返生態食用菌的生產過程,其相關技術的運用不僅發揮了食用菌在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循環經濟中的特殊作用,充分利用了茶園環境資源,而且創造了一種新的生產環境,使茶園獲得了更為充分的養分輸入,使茶農、茶企獲得新的收入(在長3個~4個月的冬季茶園,以及低產茶園改造中的效果更加顯著)。三是茶園返生態食用菌栽培改變了傳統茶園中“茶樹(植物)———土壤”二元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簡易生產體系,形成了新型的“茶樹(植物)———食用菌(微生物)———土壤”三元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流的生態型生產體系,進一步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四是“茶園和食用菌復合生態生產”模式運行中,在實現最經濟實惠地利用茶園水分的同時,起到了為茶樹保水、為茶園保墑的雙重作用。這對于具有“喜濕怕澇”的茶樹以及保障處于山區、半山區缺水條件下茶園的正常生產意義和作用尤為凸顯。五是在茶園進行返生態食用菌栽培與在茶園內套種其它經濟作物相比,具有“生產周期短、易形成規模效應、附加值高”的特點,加之食用菌菌種的多樣性,可滿足在茶園內周年生產的要求,產生“短、平、快”的經濟效果,這一點目前是在茶園內套種其它經濟作物難以達到的。而且,茶園返生態食用菌栽培模式多樣、操作簡便易行、投入產出比高,并且不破壞和損傷原有茶園,易被茶農、茶企接受。六是茶園返生態食用菌栽培的推廣運用,不僅具有改善茶園生產、提高食用菌品質的作用,而且對茶區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搞活生態農業經濟,穩定茶區社會發展也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當然,一種新技術、新栽培模式的運用,其中定會存在不足和需要不斷依實際情況作出補充、調整和完善的地方;而由一種新技術所帶來的新的生產方式,還需要用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和觀念作指導。“茶樹和食用菌生態生產技術”、茶園返生態食用菌栽培也不例外,但其存在的作用不容忽視。據初步估算,云南26萬hm2采摘茶園,每公頃每年至少產生2250kg的修剪枝屑,年產茶樹修剪枝屑可達58.5萬t,若能利用這部分數量龐大茶園廢棄物生產食用菌菌包,開展茶園返生態食用菌栽培,將不僅能獲得現實的經濟效益和為一部份茶園提供養分,同時還具有長期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3發展云南返生態食用菌產業的意義
云南省是我國乃至世界食用菌物種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地區,同時也是國內食用菌產品出口創匯的主產地。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食用菌種類約有2000多種,中國已知的食用菌種類大約有978種。云南野生食用菌在分類學上有2個綱、11個目、35個科、96個屬,約882種,占世界食用菌種類的43%,占中國食用菌種類的91%[6]。云南食用菌的物種優勢依托于自身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優勢,云南由于地處高原,山區、半山區占全省面積的94%,從南到北分布著7個氣候帶,具有寒帶、溫帶、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類型。獨特的氣候環境和高低起伏的復雜地形地貌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食用菌資源,是絕佳的天然食用菌資源養殖庫。因此,云南食用菌不僅分布廣泛,品種繁多,數量龐大,而且有著優良的品質。云南野生食用菌在云南出口創匯食用菌產品中占主導地位。鑒于此,科學發展云南返生態食用菌產業,其意義應體現于以下三個方面:
3.1發展返生態食用菌產業有利于充分利用和發揮
自身環境與資源優勢、整體提升云南食用菌產業競爭力和打造云南食用菌品牌云南省所擁有的優越食用菌生長環境,使其成為開展返生態食用菌栽培、生產返生態食用菌產品的優勢產區。而結合云南食用菌產品由“人工栽培食用菌”和“野生食用菌”兩部分組成的現狀分析,“返生態食用菌產品”的出現,不僅能豐富云南食用菌產品結構,向市場推出云南食用菌新產品;而且能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發展返生態食用菌的環境與資源優勢,使云南食用菌產業競爭力得到整體提升,有利于打造云南食用菌品牌。這是因為,首先“返生態食用菌”能克服“野生食用菌”受環境條件限制性強,而導致品質不穩定、產量波動大等方面的不足,穩定市場供應。其次,隨著人們越來越崇尚“綠色消費”,相應的“綠色產品”市場逐漸在擴大,聯系“返生態食用菌”獨具的生產方式和品質特征分析,其將不僅能充分滿足人們在該方面的消費要求,使其擁有潛在的巨大商機;而且,由于其生產模式的創新性,有利于自身品牌的創建和打造。
3.2發展返生態食用菌是實現食用菌生產“節本增效”的有效舉措
目前國內外所廣泛采用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工廠化、集約化、現代化的仿生態食用菌生產模式,其不僅前期所需資金投入高,而且實際運營成本大、管理技術要求高,為資金、技術密集型生產模式。該模式在社會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半山區難以運行。與之相比較而言,回歸自然的返生態食用菌生產模式,則是充分利用野外天然環境進行全開放的返生態栽培,因地制宜生產返生態的食用菌產品,并以其投資少、成本低、產品天然等特點,將使食用菌生產進入低成本、資源利用型栽培模式。由于返生態食用菌獨具的生產特點,使其成為了發展食用菌生產“節本增效”的有效舉措,而且返生態食用菌生產符合“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發展要求。尤其是在云南省山區、半山區,優越的自然環境將不僅能充分利用食用菌的生物多樣性,實現全年返生態食用菌生產,而且還能最大限度還原食用菌的原生價值,最終真正實現“節本增效”的食用菌生產模式。
3.3發展返生態食用菌產業有利于云南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和林業建設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利用農作物秸稈、林產業下腳料木屑等農林廢棄物質來栽培食用菌,通過生物質轉化生產人們需要的優質蛋白質并解決環境污染等問題。其間,食用菌生產不僅消耗了大量農林廢棄物,而且生產過程中剩下的菌糠或廢料其粗蛋白含量高于10%,可作為飼料喂養動物,而作為肥用指標(N、P2O5和K2O)也達到或超過人糞尿、豬糞和牛糞(見表1[1]),是優質的有機肥料。盡管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較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生產的窩口機更新換代緩慢,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低,處于半體力、半機械化的水平;二是我國窩口機生產企業沒有務實的解決窩口環節所提出農藝要求,只是基本解決了窩口機的有無問題;三是在我國窩口機械是一個新興行業,缺乏切實可行窩口機械行業標準,沒有規范生產企業原材料質量、產品加工質量、整機的質量和性能。
4我國黑木耳代料窩口機發展對策
目前人工窩口存在窩口質量不穩定、勞動強度大、費用高等問題,加之近些年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人口老齡化加劇,從事體力勞動人員逐漸減少,依靠勞動力的累加、手工作坊式生產方式已經沒有發展的空間。食用菌代料窩口環節至關重要,如果窩口時料袋密封不好或袋口窩口不緊,那么食用菌菌袋在養菌過程中,料間空隙大,氣生菌絲多,該菌絲抗老化能力差,易導致培養基收縮、變軟,出現退化。其次在食用菌菌袋劃口后,會出現菌袋與代料間脫離情況,此時將導致出耳期間子實體原基生成的耳牙悶死在菌袋內。為滿足黑木耳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要求,我國黑木耳代料窩口機行業應積極采取以下四個對策:一是加強我國窩口機生產企業應國內和國際交流,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積極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跟蹤其發展,實現窩口全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二是加大國家科技研發、創新投入力度,把有限的資金投放到有業績的科研機構和使用新技術的生產企業中去,以激勵和調動科研與生產的積極性;三是積極開展我國窩口機產品的國家標準制訂工作,引領行業發展方向,加強對“三無”產品查處力度,依法查處違法違規生產、經營單位,構建生產、經營誠信體系,完善窩口機械產品溯源售后保障制度,引導窩口機械行業更加健康、快速發展;四是大力開展窩口機械產品政府農機購置補貼認證與選型工作,積極扶植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引導窩口機械企業健康發展。
作者:高峻 黃偉 李榮春 李成云 劉鴻高 劉躍明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 保山富群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