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析影響農業經濟發展制約因素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首先分析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農民作為三農經濟的支撐,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農業科技人員作為農業經濟的指路人,對農民進行科技指導、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經濟管理和科研、科技人員的綜合素質對農業經濟的發展也起著推動作用。三農工作是當前我國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為保障農業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整改方案和措施,從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農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三農;制約因素
引言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強大的推動作用,并能有效的加快新農村建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因此就應該針對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
1農村勞動力的大批轉移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影響
首先,農村勞動力的大批轉移嚴重的制約我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村大批中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使農村勞動力出現短缺,農村的婦女和老年人艱難的承擔著繁重的農田勞動工作,農業生產遭到嚴重阻礙。其次,農村勞動力的大批轉移,農村的留守老人與婦女缺乏現代化農業生產的經驗與技術,只能繼續進行小規模的分散經營,阻礙了農業生產的大規模集約經營,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的農村農業經濟發展要求,從而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再次,農村勞動力的大批轉移,使農村土地出現了大面積撂荒的現象,部分農田出現了閑置浪費的情況,由于缺少主要勞力的耕作,不少農田的農作物的田間經營管理跟不上,農作物產量和產品質量低。由于我國農村土地承包制度與農村土地經營權制度現狀,勞動力的過多轉移,一些留守婦女奔著國家的惠農政策和各項補貼,從而不愿意放棄土地的經營權,使一些小規模的企業很難與農戶之間簽訂土地流轉合同,使農村的土地流轉受到嚴重的阻礙,降低了企業與農戶之間合作積極性的同時,也不利于農村進行規模的集約化、產業化的生產發展模式。
2農民的農業科技素質高低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影響
首先,由于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底子薄,且大多農業人口的文化水平不高,85后及90后新畢業的農業大學生很少回鄉村從事農業生產或農業技術方面的服務工作,鄉村現有的農民還大多是60后和70后,因受傳統農業生產觀念影響,農民的小農意識還很強烈,不愿接受現代農業技術改革。其次,由于受科學文化素質的制約,大多農戶無法使用或使用大型農業機械操作的能力薄弱,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較為分散,很多鄉村地區的農業技術水平不夠完善和成熟,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的利用率不夠高,多數田間地塊還是使用分散式的管理方式,致使農業現代化和農業集約化的進程受阻,因此許多已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作用流于形式,無法在新農村的經濟發展中起到促進和推動的作用。再次,農村的地理位置大多較為偏遠,而且資源集中性不夠強,因大多農戶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戶獲取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的能力不足,導致農業發展呈現出較強的不平衡性,明顯的區域性,制約著農業生產活動的穩步開展?,F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沒有形成良好的產業化、專業化、商業化模式,加上農戶在種植農作物時,對市場的分析能力不夠,種植農作物的品種多呈現單一性,多數農戶種植的農作物產品質量和市場價值不高,加之農村分散經營模式的廣泛應用,無法充分有效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
3農村管理體制問題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影響
首先,由于我國農村實行的是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農村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雖然相對分離,但小規模分散經營的模式已經占據了主體模式,無法進行連片的集約經營,有些土地在流轉過程中出現了承包費過高,導致有些土地流轉中途擱淺,從而影響種植業的合理布局。其次,由于農業經濟在發展中遇到了管理體制問題,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需要科技創新來完善,而且科技發展滯后導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中第一產業結構比重過大,第二第三產業結構比重過小,在農作物的種植結構中優質產品的比重低,高效經濟作物面積較小,農產品的附加值也過低,因而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不夠強。為了保障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師和農村的經濟管理者應該深入調查,科學指導,把調節產業結構作為主要的指導目標,并以多元化、全面化、體系化的發展目標為區域作參考,同時地方政府也應該依托地區間的資源優勢、地理位置優勢和環境優勢,引導農戶依托當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對農產品進行規?;a和銷售,打造出具備區域特色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再次,由于我國農村管理體制的問題,我國農村普遍在使用和購置大型農業機械時與當地的金融機構脫節,優惠政策往往受農戶科學文化的制約反而不適應,一些農戶更看重眼前利益,不愿在農業機械設備上投入過高的成本,因此,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當中,當地政府和農業經營管理者應該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統籌規劃,重點強化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強度,針對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金融模式方面的問題,把握好相關的政策措施來維系農業經濟的基礎運行。同時加大對農業機械化與智能化操作水平的培訓活動,使擁有現代農業機械的農戶都能熟練的使用,并積極發展農產品機械化作業能力,健全農業經濟結構,針對于農業機械化作業難度過高的問題,也要在技術方面注重研發工作,從而形成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體系,加快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的科技化。
4資金扶持力度與科技成果轉變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首先,國家在農村資金的投入量對農業經濟的影響,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農村經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在起初的以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創新上獲得了極大的成果,充足的資金投入是進行農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推動力,但由于過多的資金投入,導致一些惠農資金成為了多數農戶和村集體的“扶貧資金”,村集體和農戶并沒有用國家投入用于發展農業生產的惠農資去擴大農業生產,而是用來維持基本生活需要。其次,科技成果轉變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影響,一些農業科技成果在缺少政策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一些科技成果變成了無人問津的“爛果”。現階段,我國為農業農村提供的各項惠農資金及研發資金逐年減少,為了實現農業開發與研發的有序開展,就需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的合作發展,大力宣傳廣泛調動社會各界資金,保證農業科研的正常進行。再次,政府對農業投入的扶持資金面窄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很大,很多村集體即使在擁有了適合的農業科研項目,但缺少與之相對應的扶持資金和可合作的企業來進行后期的拓展,因此要促進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改革,保證農業發展中各個部門的協調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變效益及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的同時,還要實現農業扶持資金投資形式的多樣性。
5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發展直接起著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農業經濟師,農業科研工作者要依托政府對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集思廣義、獻計獻策,要為政府當好參謀,為群眾服好務。政府要從轉變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方面創新,要協同本地區的招商引資部門,作好對農產品的招商部署,針對一些可行性的農業招商項目制定優惠的政策方案,以吸引投資者的目光,并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多發展適合本地區優勢的綠色有機農無公害的農產品?;驅ΨN植結構較大的農產品尋找深加工企業合作,開展訂單農業的開發,既擴大農民就業,又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曉濤.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模式分析[J].北京農業,2014,(15):43.
[2]王夢雪,馬永俊,錢娟娟等.現代化進程中農村經濟轉型的過程與動力研究——以浙江省東陽市花園村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13,(9):124-126.
[3]祁春節,李崇光.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研究方法的演進與創新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6-16.
作者:陳立華 單位:吉林省鎮賚縣經濟技術合作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