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經濟發展下農民文化素質提升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和核心,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業的發展。我國農民綜合素質偏低,制約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因此,要有效解決“三農”問題,首先要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運用先進技術成果,進行規模生產,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就農民文化素質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農民;文化素質;農村經濟
1農村經濟的發展的著力點在于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構成為:文盲或半文盲占6.65%,小學文化程度占24.91%,初中文化程度占53.63%,高中文化程度占13.16%,大專以上占1.65%。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的雅安市名山區,全區現有27萬人口,其中有24萬農民,一個典型的丘陵農業縣,其農村勞動力結構與全國情況也大致相同,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勞動力中,其年均收入與其文化程度對比見圖1。由圖1可以看出:低學歷、初等學歷農村勞動力所占比例最大,收入卻不高,高中及以上學歷所占比例很小,收入卻相對較高,而經過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的職業農民,因為接受新技術快,成果轉化率較高,收入就比較高,有少數職業農民收入是低學歷農民的數十倍,差距懸殊。很顯然,農村勞動力收入水平與其文化程度基本呈正相關關系,農民個體文化素質的差異,最終會在他們的勞動所得上體現出來。偏低的文化素質嚴重制約了農民接受新信息、新技術的能力,進而制約了綠色農業、高效農業、集約化農業等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發展,并最終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止步不前。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于鄉土人才的累積。
2農民文化素質的整體提升,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西方現代農業比較發達國家,有經驗表明:農村勞動力接受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的時間每增加1a,可使GDP增加1.5%左右。在我國,由于大多數農民文化素質較低,沒有接受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教育,因此掌握和運用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較弱。據相關調查顯示,在大多數農村,農民獲取農產品供求信息主要渠道是廣播電視、集市市場、基層組織以及農戶之間互相交流等,65%的農戶從廣播電視獲取市場信息,35%的農戶從集市市場、基層組織和友人之間的交流獲取,而由于電腦和網絡知識匱乏,僅有不到2%的農戶從手機、互聯網等現代信息平臺自助獲取市場信息[1]。大多數農民還是通過長輩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原始方式來掌握和運用農業職業技能,從事簡單原始的農業生產,這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很難想象。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的運用和掌握在農村存在巨大的障礙,直接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生產力的提高。在今天,良種培育、轉基因、植物保護和農產品加工等新技術已經能夠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在確保了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同時,還能節約了農業生產成本,使生產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如果沒有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去接收和轉化,這些成果都僅僅停留在實踐階段。一個文盲遍地、愚昧無知的農村要實現大規模、集約化生產是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要加快農民職業技能培養,提高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水平,這將對推動農業轉型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
3低素質的農村勞動力嚴重影響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有著數以億計的農民,按理說,對于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廉價、豐富的農村勞動力資源是一筆不可或缺的財富,然而,由于這些勞動力資源的文化素質低、質量差,不但沒有形成財富,相反卻成了一種負擔。
1)多數農民學習運用農業科技的能力較差,無法很好地接受新知識,農業生產粗放分散、只能生產初級農產品,不能進行經濟附加值高的農產品深加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困難。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資源的低素質是導致雅安市名山區和全國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增長乏力、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這樣一種農村勞動力文化知識結構已經很難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
2)少數高素質農村勞動力外流,使農村優秀人才更顯匱乏。根據勞動經濟學理論,勞動力流動與其文化程度、年齡成正比,如今新型城鎮化改革大幕拉開,戶籍改革、社保改革全面開啟,農民進城的束縛進一步解除,再加上繁華都市生活環境和落后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形成鮮明對比,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年農民大量涌向城市,留在農村從事生產的勞動力主要是一些老人、婦女和兒童,有知識、有文化、會經營、懂技術的農民精英更是鳳毛麟角,這種“386199”現象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十分普遍,農村人才流失愈演愈烈,長期下去“誰來種地”的問題將更加突出,農業生產將后繼無人,當然也就更談不上農村經濟的發展。
4整體提升農村勞動者文化素質是振興農村經濟重要途徑
農村經濟是否具有后發優勢,關鍵在于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能否整體提高。
4.1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創新農民科技培訓
一個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選擇就業的機會就越大。目前,農民職業教育舉步維艱,處于經費短缺、設備落后,手段單一、生源萎縮以及師資匱乏的境地,要以這種局面來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需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切實加強對農民職業教育的投入和引導,支持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優化配置農民職業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形成一套嚴格高效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對在一線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勞動力進行各種層次的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培養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和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大幅度提高高素質農村勞動力的占比[3]。
4.2創新農技推廣模式,全方位服務于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升
傳統的農技推廣模式主要是靠一線農技人員的現場培訓與指導。但機構改革導致了農技推廣出現“人散、線段”的局面,農民要獲取前沿的農業科技知識和即時的市場供需信息只能是道聽途說,完整性、準確性和及時性都沒有可靠的保障,信息和技術的缺失使得生產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備受打擊,喪失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5結語
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農業從業者能夠迅速準確的把握市場脈搏,低素質受眾和傳統的技術傳遞模式顯然無法適應。近年來,國家在對農村勞動力素質提升方面付諸了切實有效的行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陽光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諸多政府行為逐步為新時期農民素質提升探索出了一個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劉鴻儒,肖茸.陜西農村現代農業情況調研[EB/OL].(2007-04-20)[2016-05-11]www.sei.gov.cn/ShowArticle2008.asp?ArticleID=94974.
[2]郭亞軍,鄭少峰.教育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以陜西省為例[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6(3):142-147.
[3]唐祥來.經濟增長與教育發展水平之關系:一個比較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6,30(2):118-123.
作者:宋希霖 單位: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