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當今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方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依托購機補貼政策,為農機發展提供強力支持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是國家加強“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重大舉措。隨著中央財政對農機補貼力度不斷加大,宜豐縣抓住這一機遇,嚴格管理,陽光操作,充分發揮補貼資金的政策引導和拉動作用。近幾年國家投入補貼資金2500多萬元,直接引導和拉動農民投資農機8000多萬元。截至2012年底,宜豐縣農機總擁有量達到51200臺(套),總動力達到61.23萬千瓦。其中拖拉機679臺,收割機647臺。購機補貼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購機負擔,從而調動了農民購置農機、使用農機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踴躍購買使用農機使得該縣農機裝備整體面貌煥然一新,農機總擁有量和總動力大大增加。各種類型的機具運用在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的同時提升了宜豐縣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二、構筑家庭農場平臺,推動農業機械升級轉換
要實現農業機械的高效率,就必須提高大中型農業機械的使用率。大中型農機使用成本高,必須依靠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才能得到推廣。因此,宜豐縣通過培育種糧大戶以及構筑家庭農場,使農機升級轉換。該縣適時鼓勵農機戶興辦家庭農場,以租賃的形式承包其他農戶的土地。目前,宜豐縣1000畝以上承包戶有3戶,500—1000畝以上有5戶,200畝左右有20戶,100畝左右有50戶。比如天寶鄉農機大戶劉清泉,承包耕地1300多畝,購置有工廠化育秧設備,履帶式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等大中型農機10臺,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這些農機大戶以家庭農場的形式,集約化、規模化地進行農業生產。由于種植面積大經濟效益高,他們有能力購買更多功能更為先進以及更為大型的農機,這些農機的添置使得宜豐縣的農機裝備質量有了極大提升,也提高了農業生產整體的效益。
三、建設農機合作組織,構建農機服務網絡
農機戶如果停留在各自為陣、孤軍作戰狀態,就會造成農機閑置浪費。組建農機合作社能夠好解決局長訪談錄17這個問題。截至2012年底,宜豐縣共有13家農機專業合作社,這些專業合作社會員農戶實行機器免費使用和維修,并對會員進行培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服務網絡,為廣大農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宜豐縣不斷把農機合作社的發展納入依法管理和扶持的軌道,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安排項目時,優先考慮農機服務組織,將農機新技術推廣、農機購置補貼項目向農機合作組織傾斜,給予重點扶持,以增強他們的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通過農機合作社廣泛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及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等項目服務,形成了新型農機服務產業鏈。例如在全市小有名氣的宜豐縣二類企業———通達農機維修廠,就是該縣通達合作社的維修廠,每年為會員農戶維修農機具約300多臺,培養維修能手20多名。
四、尋找農機與農藝融合點,解決農機使用中“短板”問題
農業機械化是運用現代科技解決農業生產中勞動強度和生產效率等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水稻全程機械化實施過程中,機插秧的使用推廣是一個瓶頸,也是全過程中一個“短板”,二晚機插秧因返青時間稍長,影響到成熟時間稍遲,如遇寒露風就造成減產。因此,很多農戶不愿使用機插,為解決這個問題,宜豐縣采取農機與農藝融合為渠道來解決農機使用瓶頸這一問題,即根據農業種植技藝本身的特點、農機具作業和農機技術運用來彌補農藝上的不足。根據機械插秧的秧苗具有返青時間稍長容易使水稻抽穗灌漿挪后而遭遇寒露風減產這一特點,宜豐縣為農機融合農藝尋找最佳結合點,利用工廠化育秧和大棚育秧,把早稻育秧時間提前,這樣培育出的秧苗可以比常規育秧更早進行植栽,將二晚稻的抽穗期恢復到正常時期,從而有效避免了寒露風這一問題,目前建立了農機農藝示范區一個。
五、加強農機安全管理,創建平安農機縣
農機安全監督和管理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機化事業要很好發展就必須加強農機安全的管理。宜豐縣以創建平安農機示范縣為契機,積極探索農機安全生產機制,做到創建工作常規化,安全管理源頭化,專項治理經常化,示范創建標準化,平安農機普及化,保證全縣農機的安全生產。建立“政府負責、農機主抓、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經常會同相關部門,不定期開展督查,摸清轄區內農機安全生產的基本情況,并做到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底數清、情況明,建立相關基礎臺賬。嚴把機具入戶、年檢、駕駛證年審及駕駛人培訓關。加強了日常安全檢查和隱患排查力度,修訂和完善了《重特大農業機械安全事故應急救援處置預案》,組織農機安全監理人員進行了演練,不斷提高農機安全生產水平。在肯定成績的同時,陶海林局長也坦率地談到了宜豐縣農機化事業在前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農機裝備結構不太合理,糧食機械多,經濟作物機械少以及農機新技術引進、推廣經費不足等。
作者:吳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