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土家族苗族的自治州特色農業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整體規劃整體布局,進行大規模土地流轉發展特色農業產業,走一條農業上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帶動湘西州的整體經濟發展,實現湘西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鍵詞: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思路;湘西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隸屬于湖南省,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黔、渝四省交界處,管轄7縣1市,常住人口26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0.09萬人,湘西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征。由于湘西州處于武陵山脈中部,平均海拔800m左右,絕大部分是山區,不利于大型機械化耕作,特色農業的發展由為重要。運用特色農業的發展來滿足農民不斷增長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也是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特色農業是指充分合理利用當地的獨特氣候、地理資源等條件,根據市場需求建立起具有一定規模優勢,品牌優勢的高效農業體系。土地制度改革以后,農業經濟以糧為綱,我國的糧食安全得到了的保障,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生產力得到空前解放,人民的物質需要和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但農業區域性特征也越來越明顯,在糧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結構調整,不同區域發展適合當地的特色農業是當前農業發展的重點。
1湘西州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湘西州境內群山起伏、坡陡谷深、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人口文化素質較底,屬于全國18個貧困片區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進入西部開發的地區。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之前,交通不便,信息滯后,所以經濟發展及特色農業發展受到不同程序的制約。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全面推進帶動了湘西州經濟和生態農業的蓬勃發展。
1.1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
特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業為特色農業的基礎[1]。“八七扶貧攻堅”實施以來(1994-2000年),該州的扶貧開發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同時也會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要徹底脫貧,只有把經濟發展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走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之路。近年來,湘西州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邁出新步伐、產業化經取得新進展、農業科技含量、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裝備水平得到一定增強。
1.2湘西生態農業的四大支柱
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四大支柱產業,即以碰柑、獼猴桃為主的水果業,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牧業,以優質烤煙、蔬菜、茶葉為主的特色經作業,以青蒿、百合為主的中藥材。目前,涌現出“老爹”牌果王素、“老撥鋪”牌獼猴桃果汁、“湘泉”牌婦炎康片等湖南名牌產品,瀘溪椏柑、比耳臍橙已取得湘西水果的“名片”,古丈的毛尖茶在全省湘“茶杯”評比中評為“湖南十大名茶”。茶多酚、青蒿素已遠銷國際市場。農業勞動生產率、耕地產高率、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進一步得到提高。
1.3湘西州生態農業發展面積及拓展空間
湘西州生態農業推廣面積驟步擴大[2],到目前為止,全州在8縣32個鄉鎮村進行生態農業試點19個,面積3.2萬hm2,其中農業部標準化生產示范區3個縣28個鄉鎮,面積1000hm2,瀘溪縣被農業部列入第二批水果椏柑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面積866.7hm2,已通過國家驗收。全州認定的無公害生產基地9.42萬hm2,無公害產品認證達到42個,其中老爹獼猴桃、古丈茶葉、瀘溪椏柑等產品已取得綠色食品認證。結合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農村能源沼氣3.6萬個,沼肥6萬t供無公害產品生產發展。
1.4湘西州產業結構調整
湘西州在政策制定方面[3],1)選擇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相統一的產業結構、生產結構、能源結構、技術結構和消費結構,2)淘汰存在嚴重的污染的企業,促進綠色產業發展。
2湘西州特色農業發展思路及方向
農業的發展關鍵在于科技化同機械化相結合,但筆者認為山區農業的發展在于特色化,由于湘西州田土基本上位于坡地山區,人均到戶的面積相當有限,不是糧食作物的主產區,在農業生產上基本上是自給自足,各家各戶的田土縱橫交錯,連片成塊的平壩田土相當有限,大型農機也無用武之地。當前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有一些便于機械化操作的田土被種糧大戶承包,國家在政策上也給予補助,當然這也是促進農業生產的一種方式[4],但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山區農業生產的劣勢。但就特色農業而言,劣勢會轉化成優勢。
2.1湘西州特色農業發展的戰略契機
整個國家戰略發展對湘西州的特色農業發展是一個契機,湘西州的特色農業要圍繞提出的“守住了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的大策略下做功課。湘西州有悠久的歷史,奇特的山水以及濃郁的民族風情構成眾多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十分豐富[5]。原來對農業生產不利的自然環境對于旅游資源來講就是寶庫、財富,在21世紀初的退耕還林政策和的近幾年湘西州實施的城鄉同治、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為“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打下了堅實基礎。在21世紀初,著名作家余秋雨接受鳳凰衛視采訪時便曾預言,十年之后拉動中國經濟最強勁的引擎將是旅游。
2.2特色農業的核心價值和實現價值的必備條件
特色農業的最根本的核心價值便是生態農業品牌加上農產品的附加值,要實現生態農產品的附加值就是要整體布局整體規劃,要達到整體布局和整體規劃必須進行大規模土地流轉。
2.2.1生態農業品牌和農產品的附加值
以古丈茶葉產業為例,在保證綠色食品的同時擴大規模化,根據茶園地勢打造綠色走廊,以基地為中心衍生出茶葉為主打品牌的茶文化中心、特色茶食品農莊,游客采茶制茶體驗館等[6],達到以主打農業品牌促進旅游業,以旅游業帶動品牌宣傳消費的雙贏局面。在這個方向上還有保靖縣依伴酉水打造黃金茶產業、龍山惹巴拉土家風情寨輻射的萬畝觀光油菜花和龍雨百合合作社推出的既可觀花又能食用的百合品牌等。
2.2.2旅游消費促進特色農業發展
用成熟的旅游品牌帶動特色農業發展,把湘西黑豬、湘西黃牛、生態蜂蜜、蒿子粑粑等極具地方特色的品牌在鳳凰古城、里耶古城、永順王村等地做特產推廣,促進產業發展。
2.2.3優良的自然環境是特色農業發展的溫床
湘西州因獨特的自然環境,污染較少,種糧大戶需向生態優質生態稻方向發展[7],中國有個螢火蟲之鄉,因為生態環境好留住了螢火蟲,種植優質稻30多元/kg,且因螢火蟲吸引了游客、發展了一系列產業鏈,這也是比較成熟的借鑒模式。
2.2.4特色農業的發展要素
所謂獨木不成林,特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生產規模化,管理集成化。農業要發展最根本的基礎就是解放生產力,20世紀70年代末的分田到戶解放了生產力,糧食問題立竿見影的得到解決,但隨著農業經濟飛速發展,當年的土地政策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理念,當前國家正在進行的土地確權工作就解決了這一難點,土地由兩權分立轉變為三權分置,也暨歸集體的土地所有權、歸原農戶的承包權和歸實際經營者的經營權。土地確權頒證工作不但保障了農民大眾的根本利益,又為下一步大規模土地流轉形成規模化作業打下堅實基礎。
2.2.5湘西州特色農業發展的迫切意愿和困境
現在各種農業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不斷推陳出新,不少農民可以因土地入股而享受紅利。當前是特色農業發展的最好時期,湘西州州委、下轄各縣在整體布局上都有計劃,所有縣已邁開了步伐,扶持政策也相對充足[8],但缺少系統性規劃與布局,面積規模相對較小,存在各自為營沒有形成產業鏈的問題,很多合作社辦得快但也消失得快,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和財力,當然也學到了經驗。
3湘西州特色農業的未來藍圖
在不久的將來,湘西州要依托國家大戰略,各縣按照各縣的地理條件,人文條件,民族風情,制定符合本縣的特色農業發展方案,由湘西州委州政府統籌安排,整體規劃布局,財政大力度投入、積極調動民營資本參與的方式,湘西州特色農業一定會進入高鐵模式帶領全州人民致富。當前交通瓶頸已被打開,張花高速、吉恩高速、長、張、黔鐵路的延伸都貫穿湘西州全境,解決了特色農業發展的硬件設施,隨著電商平臺的開發利用,快遞業的飛速發展,世界與湘西州融為一體,關鍵是品牌打造。1)擴大原有老品牌的知名度,以老爹獼猴桃、古丈茶葉、瀘溪椏柑等綠色品牌作帶頭作用發展一系列綠色食品。2)以湘西黃牛、湘西黑豬的生態養殖打造高品質食物鏈,衍生出湘西土雞、山羊、麻鴨等養殖高潮。3)利用優勢環境、高山地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烤煙種植、優質生態稻種植、高山蔬菜種植、百合種植等。4)以鳳凰古城、里耶古城、花園苗寨、永順老司城、王村等成熟旅游品牌為中心輻射打造系列花海,油菜花、百合花、荷花等把游客帶進來,又能壯大生態食品發展和養蜂業發展。隨著湘西州養殖業、種植業、旅游業、的全面發展,光伏、沼氣等再生清潔能源的利用,湘西州的特色農業將遍地開花,湘西州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可持續發展的一顆明珠。
參考文獻:
[1]龍世譜.湘西州農業文選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王兆峰.湘西自治州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簡論[J].生態經濟,2001(10):69-72.
[3]呂學芳.湖南民族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J].吉首大學學報,2001,22(4):122-125.
[4]羅俠,楊波,龐革平.新詞•新概念:生態扶貧[N].人民日報,2002-10-28.
[5]郭懷成,張振興,陳冰.西部地區反貧困與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0(1):144-153.
[6]孫璐.扶貧項目績效評估研究——基于精準扶貧的視角[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5.
[7]李欣廣.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看扶貧開發[J]創新,2013,7(5):32-35.
[8]楊文舉.西部農村脫貧新思路[J].重慶社會科學,2002(2):36-38.
作者:李少林 單位:湖南省龍山縣洗洛鎮農業技術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