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與科技對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借鑒發達地區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成功經驗,以南京市為例,分析其農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從原始創新、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提出了促進南京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和建議,以期推動江蘇省以科技創新支撐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農業高質量發展;南京
黨的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18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指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實現農業興旺的關鍵[1-2]。在視察江蘇時的講話中指出,江蘇要在農業現代化上帶好頭、領好向。南京市作為揚子江城市群的龍頭城市,“十二五”圍繞實現農業基本現代化的目標,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工程建設,不斷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農業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2015年,南京市實現農業總產值415.27億元、增加值243.73億元,全面完成了“十二五”主要目標任務,為南京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十三五”是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推動“邁上新臺階、建設新南京”的關鍵時期,更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和積極探索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重要階段。在深化改革、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南京應繼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奠定堅實基礎。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先進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廣泛滲透并逐漸應用到農業產業各領域當中,帶動了以綠色、智能、普遍為特征的群體性重大技術變革[4]。在新的歷史時期,南京的現代農業體系建設應立足自身優勢,總結過去,展望未來,積極探索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新路徑、新方法。文章借鑒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成功經驗,分析了南京市農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從原始創新、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提出了促進南京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和建議,以期推動江蘇省以科技創新支撐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
1南京市農業科技創新現狀分析
1.1原始創新仍不足,顛覆性技術較少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全球科技競爭不斷向基礎研究前移,大量科學問題的突破性探索為技術研發提供了堅實的原創動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例如,孟山都、杜邦等跨國公司利用其基因技術專利及衍生品種,控制著國際種業市場70%以上的份額[5];孟山都一家公司2016年擁有的全球專利授權數量達到22669件,與我國境內所有種業相關授權發明專利數量(22749件)基本一致。雖然“十二五”南京的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例如,基因編輯、畜禽干細胞等原創技術相對缺乏;實用分子標記開發和分子育種技術在實際生產中應用較少;農業相關的生物大數據技術、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能力還相對較弱。
1.2學科交叉融合少,技術集成能力弱學科交叉
融合和技術集成應用是新時期農業農村科技進步的最顯著特征。國際上已將生物技術、新型裝備、信息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應用到農業科研及生產中,一系列新的理論、技術、方法在交叉融合中孕育產生,為智能型現代農業的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6]。南京作為擁有豐富農業資源的都市農業大市,將各學科交叉融合于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集成應用的能力相對薄弱,科研院所中農業、工業、信息化等專業科技研發領域各自集中,涉農學科、技術、人才等缺乏協同創新平臺,尚未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共享機制和多元化運營機制,單一技術創新之間缺乏聯系,實際應用中難以集成,使得科技創新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
1.3技術研發缺乏市場導向,企業競爭力不強
世界各國農業農村領域原創性應用基礎研究已從單純滿足科學家對自然現象和規律認識的興趣,轉向更加注重提升綜合國力競爭和服務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如食品科技創新與農業全產業鏈有機銜接,以市場目標為導向,統籌布局產前、產中、產后協調發展[7]。長期以來,我國由于產學研脫節和農業企業創新能力弱等,造成了“點片式”創新突出,集成式、全產業鏈創新能力不強的局面,如科研人員難以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對成果轉化認識不全面等,導致產出的成果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眾多成果被束之高閣,產業化難度較大[7]。另外,涉農企業自身的研發能力和水平相對較低,主要是以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為主,尚未成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主體,面臨著創新性不強、競爭力較弱的雙重困局。
1.4管理模式不完善,缺乏科技創新系統性布局
南京在農業科技創新推動中,上下協同、內外聯動的創新機制尚未普遍建立,協同作用發揮得還不充分[8],農業科技政策體系、產業導向的科技評估機制、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等都處在探索、完善階段。目前,“重數量輕質量、重成果輕應用、重主導輕協作”的評估導向、“一刀切”的評價方式、農林科技投入強度相對較低、“有錢打仗、無錢養兵”等諸多管理機制、模式問題尚未有效解決[9],難以形成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持續性支持。另外,農業科技力量布局分散、科技資源配置不均等現象普遍存在,缺乏可以全面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系統性布局。
2促進南京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對策
2.1加強原始創新,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
遵循農業科技規律,立足南京現狀,找準農業科技突破方向,圍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創新與典型集成示范,全面加強農業領域基礎研究,提升前沿技術的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推動南京農業由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性轉變;重點突破生物種業、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生態環境、食品資源加工利用、農業裝備與信息、鄉村宜居等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和短板技術,實現一系列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的突破,引領全球農業學科跨越式進步和產業內涵式發展;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創造農業新產業和新業態,形成持續動力,不斷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的更新速度,搶占農業科技高地、打造農業科技新名片,以農業技術創新助推南京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
2.2鼓勵涉農科技協同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
加強政府在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主導和引領作用,以涉農高校、院所、企業為主體,打造多個涉農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形成南京涉農學科交叉融合和信息交流、共享的多元化運行體系;厚植發展優勢,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構建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農工功能互補、產城經濟聯動和基礎設施共享,促進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農民和市民協調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秉持“立足南京、服務江蘇、輻射全國”的發展理念,以政產學研協同為手段,以機制體制改革為抓手,以涉農項目科技協同創新為路徑,強化利用“工業化”的方法解決新形勢下農業發展、農村建設等問題的思維意識,以工促農、共同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2.3堅持成果轉化創新,推進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針對實施鄉村振興、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大需求與戰略任務,農業產業的成果轉化應加強規劃、政策引導和體制保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鞏固和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需求的有機結合,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先進適用技術的集成應用與示范推廣;加強涉農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對接與合作,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轉化—應用”體系,著力解決科技服務農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鼓勵涉農企業與科研院校共建研發和技術轉移機構,發揮農業企業的主導作用,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由農業創新型產業集群、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組成的產業創新體系,促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快速推廣和應用,加快把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10]。
2.4創新農業科技管理,完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
按照財政部、國家發改委《關于開展省級涉農資金管理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財農〔2015〕147號)要求,組織開展涉農項目、資金管理改革試點,確保涉農資金安排與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點建設目標以及國家、部門和地方涉農規劃有效銜接;把政策落實作為農業科技管理的重要內容,認真總結、分析落實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第一時間研究解決辦法,完善操作程序,確保農業科技創新政策落到實處、發揮效益,保護和調動科研院所和涉農企業的積極性;認真研究國家、部門和地方政策體系,創新南京市農業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成果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高效配置南京的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統籌南京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戰略布局,以管理促創新,以服務促轉變,助力南京現代農業的創新發展。
3結語
總體來說,南京堅持“科技引領,示范帶動”的路線方針,積極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并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農業科技創業創新聯盟,2015年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5%,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然而,對比先進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情況來看,南京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仍面臨缺乏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農業科技原始創新、創新主體對于農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依賴性強、涉農企業尚未成為創新主體、農業科技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黨的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現代農業的建設提供了契機、指明了方向,南京作為揚子江城市群龍頭城市,應借鑒發達國家或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豐富經驗,從原始創新、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方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南京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將南京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引領并支撐江蘇省乃至全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祝保平.探索江蘇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路徑[J].群眾,2018(3):36-38
[2]馮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脫貧攻堅[J].農業經濟,2018(10):31-32
[3]佚名.南京市“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EB/OL].(2019-02-15)[2020-03-17].
[4]李曉樂.努力突破農業科技創新瓶頸[J].人民論壇,2018(29):60-61
[5]許家寧.商業全球化背景下孟山都公司轉基因種子專利布局分析[J].知識經濟,2017(11):92-93
[6]李海萍.農業經濟學科危機及未來發展之路[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4):234
[7]張平軍.當代世界的農業科技發展與未來走向[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2(12):3-5
[8]沈樹明,符磊,李占國.新常態下江蘇省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協調發展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7(15):290-294
[9]姜長云,杜志雄.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1):1-10
[10]王萌.新時代農業重大科技成果的形成機制與路徑探討[J].農業科技管理,2020,39(2):43-46
作者:周治 董維亮 王浩綺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科學研究部自然科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