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澤縣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介紹了臨澤縣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以期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參考。
近年來,臨澤縣農業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扶持力度,著力推進土地制度、經營機制、金融服務等重點改革,制種產業持續做大做強,高原夏菜、甜葉菊等新興特色產業逐步興起,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1發展現狀
臨澤縣連續出臺10個“一號文件”扶持現代農業發展,積極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先進實用新技術,多措并舉拓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空間,有力促進了農業特色產業的健康、持續和快速發展,走出了區域布局、產出高效、產品安全、生態循環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農作物制種、高原夏菜、現代設施農業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初具規模。
1.1制種產業逐步做強
2017年臨澤縣農作物播種面積3.18萬hm2,其中玉米制種1.79萬hm2。進入臨澤制種的企業24家,全面推進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建設項目,建成種子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種子基地監管信息中心、病蟲害防控中心、耕地質量監測站。2016年全縣玉米雜交種產量達1.07億kg,農戶制種總收入達到6.95億元。制種產業已成為農民收入的穩定來源。
1.2高原夏菜基地規模持續擴大
2017年,臨澤縣建成鋼架拱棚1966座,全縣高原夏菜種植面積達0.51萬hm2,累計發展蔬菜面積0.6萬hm2。建立農業科技示范點25個,示范面積0.37萬hm2,引進試驗示范蔬菜、花卉等新品種125個,新技術15項,新產品10種。全縣冷鏈設施總庫容達到了13萬t,蔬菜產業已成為農民群眾持續快速增收的種植業第二大主導產業。通過高原夏菜基地建設,形成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的營銷模式,確保蔬菜產得下、賣得出、效益好。
1.3甜葉菊種植規模穩步擴展
甜葉菊為菊科、甜葉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3m。葉片含甜菊糖6%~12%,精品為白色粉末狀,是一種低熱量、高甜度的天然甜味劑,是食品及藥品工業的原料之一。在臨澤縣一般3月育苗,5月移栽,9月收獲,以收獲干葉片為主,相比種植其他農作物有用工少、易管理、收入高等特點。2017年民生、富地、大德益、棗源等甜葉菊種植專業合作社與江西普賽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甘肅普華甜菊糖開發有限公司、山東浩天藥業公司等省內外企業合作,逐步形成了“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全縣落實甜葉菊種植面積0.12萬hm2。
2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看,當前臨澤縣特色產業發展已經進入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加速轉變的發展階段,但受資源、環境、市場等因素制約,在推進特色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及亟待破解的問題。
2.1集約化生產經營水平不高
一是粗放經營和分散經營普遍存在。近年來,全縣土地流轉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規模小、覆蓋范圍有限,經營方式還處于小農經濟狀態,存在農業科技推廣難、農業標準化生產實施難、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證難等問題,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二是農業生產效益偏低。農業生產分散投入成本大,生產效益不高,抵御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三是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水平不高。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總量小、運行不規范,普遍存在實力偏弱、規范運行程度低的問題,專業合作社類型單一,與“組團發展、抱團經營”的預期有一定差距。
2.2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
一是企業規模小,加工能力不強。全縣53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省級5家,市級16家,大多數處于“小、散、差”的狀況,對外形不成市場,對內缺少輻射力,加工能力明顯不足。二是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除玉米制種產業外,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普遍聯系不緊,生產、加工、銷售環節脫節,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大多數農畜產品以原字號銷售為主,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三是知名品牌少,市場競爭力不強。部分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經營大戶經營理念落后,科技創新意識不強,對名牌產品所蘊涵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認識不足,缺乏爭創品牌的緊迫感和自覺性,導致臨澤縣缺乏在全國、全省叫得響的農產品知名品牌,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2.3農業科技支撐作用發揮不夠
一是農業科技研發機構不健全。農業科技研發與農業大縣地位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缺乏研究研發機構。部分企業人才培養不足,企業創新意識不強,科研投入相對較少,導致產品升級改造步伐緩慢,嚴重制約了企業轉型升級。二是缺乏農技推廣人才。縣、鎮兩級農技推廣專業技術人員總量不足、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更新緩慢,農民技術員隊伍技術水平層次不齊,特別是對高原夏菜、設施果蔬、食用菌等新型產業生產管理技術的學習掌握應用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技術指導服務不到位的情況。三是部分群眾科技文化素質不高。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后,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中,老人和婦女占較大比例,大多只能從事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農業新技術在農村難以推廣,“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突出。
2.4市場體系和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滯后
臨澤縣現有農產品市場普遍規模小、設施簡陋,輻射地域非常有限,分購聯銷的流通經營機制尚未形成,特別是缺乏具有一定購銷能力、輻射帶動力強的農產品龍頭流通企業。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滯后,缺乏負責收集、分析、預測和信息的專門機構,農業和農產品信息零星分散且不及時,由于信息不能集成,造成對內不利于調整結構,對外不利于拓展市場,造成農產品的生產過剩和過度競爭,農產品銷售時常出現“買漲賣低”的現象。
3對策與建議
3.1加快土地流轉,著力解決“統”與“分”的難題
出臺規模集中流轉土地的意見和政策,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加快規模流轉土地,動員農戶將土地流轉到企業、合作社托管,然后在合作社務工或者自己發展特色產業,進一步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有效破解農戶分散經營制約,解決基地統一規劃、作物統一布局、技術統一指導、質量統一監管、產品統一銷售的難題,實現農業增效、農戶增收,農民與企業、合作社雙贏的目的。
3.2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著力解決經營規模“零”變“整”的問題
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努力實現各類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繼續把蔬菜產業發展納入臨澤縣委“一號文件”予以扶持,重點在蔬菜生產環節、土地規模經營、設施農業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農產品營銷、龍頭企業發展、冷鏈工程建設、品牌創建、農機具應用等方面,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切實提高農民發展蔬菜生產的積極性,把蔬菜產業真正培育成農業產業新的增長點。要大力發展農業組織體系,鼓勵龍頭企業參與,著力發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暢通營銷網絡,不斷延伸產業發展鏈條,走高效循環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
3.3發展訂單種植,著力解決“產”與“銷”的矛盾
高原夏菜生產,外銷是關鍵,面對全國蔬菜市場供大于求的形勢,要大力發展訂單種植,有效解決種植戶的后顧之憂。要強化冷鏈設施建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做好冷鏈設施建設的長遠規劃,建設有一定規模、設施配套完善、便于客商經營、居住的冷鏈物流園。盤活、利用現有冷庫,引導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和個人,依照現代物流標準,對現有冷庫進行改造升級,提高冷庫的利用率。按照“一個產業一個物流平臺”的總體思路,以促進蔬菜外銷為重點,進一步加大對冷鏈設施建設扶持力度,以庫招商,滾動發展,帶動冷鏈物流業發展,確保蔬菜產得下、銷得好。
3.4落實標準化技術,著力解決“質”與“量”的問題
以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為突破口,加快基地認證、推廣農業標準化集成技術推廣應用,發展“扶龍頭、拓市場、帶農戶”的農業產業化開發模式,加快精細產品、特色產品、有機產品生產,打造精品、打造品牌,積極培育本土化的優勢農產品品牌,不斷延伸特色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大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建立完善的縣、鎮、村三級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為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實現由“量”到“質”的提升,為全縣特色產業開發、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者:顧興萍 單位:甘肅省臨澤縣倪家營鎮農林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