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設施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傳統農業模式在農村發展規劃中已經所剩無幾,取而代之的是現代農業模式。基于此,對我國的設施農業現狀與設施農業氣象業服務現狀進行簡要闡述,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為同行的工作人員提供相關借鑒。
關鍵詞:設施農業;氣象服務;措施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提倡農業現代化。在當代農業系統中,反季節養殖、反季節生產、大棚式生產等手段都已經幫助農業從傳統模式走向了高效經濟的新模式。但設施農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靠天吃飯”,突如其來的臺風或者干旱、暴雨等氣象因素仍然是導致設施農業產量巨減的重要因素。
一、我國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設施農業指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下進行生產的農業,包括日光溫室大棚種植、工廠化禽畜養殖業、工廠化水產養殖業三大方面。自改革開放以來,設施農業便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而發展。有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的農產品行業中,使用設施農業模式的占比80%以上。這體現了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其農產品行業的先進性。
二、設施農業氣象業務
(一)設施農業氣象業務發展現狀
農業氣象業務泛指為農產品提供氣象預警、產品預收報告、天氣情報等相關數據的業務。改革開放初期,農業氣象就已成立,分國家、省份、市、縣4個等級的農業氣象預報。主要預報農產品的收入、農業氣象專題分析和土壤墑情報告等。主要的技術方法是通過農產品的種植情況與本年度的氣象預報情況進行數據模擬計算。另外,通過近50a的氣象數據與大氣探測數據預報本年度的氣象狀況。其預報誤差均小于5%,在每年收獲前兩三個月前。我國的農業氣象業務同時也肩負氣象災害的預警與防范工作。我國地域遼闊,但氣象災害頻發。在我國的各級氣象部門中,技術人員通過使用先進的搖桿技術、農作物生長模擬程序等手段模擬農作物在低溫、干旱、水澇等情況下的產量,并提前做好預措施。由于設施農業的生長環境往往具有反季節特性,因此近年來農業氣象業務中也逐漸加入了設施農業的氣象報告數據業務,為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存在的問題
1.初步設立的設施農業氣象業務成熟度不足
由于當下設施農業的氣象業務數據編制工作才成立不久,并沒有真正提供反季節農作物產品的詳細數據。其數據在反季節的匹配性上略有不足。
2.氣象災害的預期時間較短
氣象災害對設施農業而言具有毀滅性打擊,這是由于當下設施農業多數是以大棚的形式建立人造的溫室以提高農產品的產值。此類大棚成本高,穩固性差,一旦遭遇臺風、暴雨之類的氣象災害,大棚結構會瞬間蕩然無存。不僅農民的農作物產品受到危害,大棚損失的成本也沒法回收。基于這種狀況,設施農業對氣象災害預期時間的要求要比其他行業的要求要更高,預期時間在72h時以上為最佳,這也是為了向農民提供為農產品施行保護措施的必要時間。但在現有的技術中,往往難以達到72h的預警時間。我國的農業氣象業務起源已久,但在自改革開放以后就沒有特別大的進步。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變暖趨勢加劇,當下氣象探測裝備已經無法滿足要求,急需更新。另外,基于優化氣象預測結果的要求,原有的站點布局也應得到更新。
(三)基于設施農業氣象業務問題的解決措施
1.利用大數據原理,建立設施農業
需求因素數據庫以種植業的溫室大棚為例,溫室大棚在設立初期需要當地長年的陽光狀態、濕度狀態及風力狀態的數據。這些數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陽光大棚設置的位置與需要設置的設備,是大棚設計的前置條件。在面對如此繁雜的數據類型,氣象部門也應設置大數據數據庫,對該類的數據進行長年的統計與記錄,并根據設施農業的不同需求將此類數據進行分類編制。
2.擴大站點分布,提高氣象預警技術
在當下的氣象預警技術中,站點的氣象探測數據往往具有準確可靠的參考性。因此,提高站點的分布范圍,加快數據分析的速度,是解決當下預警時間較短的有效措施。此外,氣象預警部門應當不斷引入新型人才,創新自身的氣象探測技術,為提高預警速度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
3.探索氣象業務服務農業發展的新模式
我國現代農業經歷近些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體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個基礎上,農業氣象業務可以借用經濟學的原理,探討與現代農業的合作發展模式,實現互惠共贏的局面。
三、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不斷增多,居住用地與商業、工業用地不斷減少的態勢已經是預料之中的現象。設施農業的大力發展也是提高我國當下糧食產量的必經途徑。因此,發展設施農業氣象業務是當下氣象部門的核心工作。該文僅從個人角度分析了當下設施農業氣象業務的狀況,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發讀者更多的相關思考。
參考文獻:
[1]竺可楨.氣象與農業的關系[A]//竺可楨文集編寫組.竺可楨文集[C].北京:氣象出版社,1979:527.
作者:楊培強 單位:長江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