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激勵生態農業發展環境經濟政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越發地嚴峻,酸雨以及溫室效應的程度逐漸加重,同時,環境污染的類型、區域以及結構等各方面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經嚴重地危及到了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必須要實施環境污染規制中的激勵性政策,正確引導并鼓勵人民群眾和企業,自覺保護生態環境,避免環境污染的擴大化,有效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探究了激勵理論的相關概述,分析了環境經濟政策的基本功能,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條件下相關的環境經濟政策。
關鍵詞:生態農業;激勵性;環境經濟;可持續
引言
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闡釋了我國農業必須要朝著生態化方向發展。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總值的提升,隨著科技以及經濟的不斷完善,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以及農產品的質量也得到了極大的增強。我國農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必須要兼顧環境效益,這就需要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加適宜的經濟政策,通過激勵的方式調動農民對生態農業發展的積極性。
1環境污染規制中的激勵理論
所謂的激勵理論,主要是在環境污染規制下,將環境產權作為基礎,秉持環境效益的原則,在最低的農業發展污染之上,為農民解決規制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如:信息不對稱或者污染指標不確定等,而進行的一系列管理機制或者相關方案。激勵機制可以更高效地實現環境污染的內化,同時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評價標準,在最快的時間內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在國家的大力推動和倡導之下,生態農業已經從初步的試驗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也取得了極大的發展成果,從最開始的生態農業戶逐漸發展為生態農業市。但是由于我國的幅員遼闊,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雖然生態農業在不斷地發展,農業經濟也在快速地提升,但是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我國的激勵機制還不夠完善,在新舊制度轉換和過渡的過程中,野外生態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問題,有些生態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技術要求和環境經濟政策不相匹配,導致生態農業發展比較緩慢,因此,這就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激勵性機制。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我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環境保護概念,也缺乏比較完善的環境污染規制,雖然提出了水土保持、環境衛生以及森林保護等相關的政策,但是其對整個環境污染的規制力度還不夠強。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越來越重,以往的環境污染規制政策已經不能滿足環境惡化趨勢的需要,這就凸顯了激勵性環境污染規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環境經濟政策的基本功能
農業環境經濟系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高階段系統,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形態、數量以及能量消耗結構,這三個層次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農戶作為農業經濟中的比較獨立的組成部分,也是生態農業建設的關鍵力量,農戶的種植以及生產思維和模式,會直接影響到農業生態經濟的構建,也是環境經濟政策能否正常運行的關鍵。首先,環境經濟政策的基本功能,可以正確地引導并鼓勵農戶,使用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秉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種植和生產的過程中,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打造綠色、生態的農業發展模式,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質量。其次,農戶在經濟活動中投入的行為會直接關系到生產過程以及產出的結果,對農業經濟政策最為敏感的也是農戶,國家提出的各種生態農業模式以及規制政策,都需要農戶來自覺實施。同時環境經濟政策涵蓋了相關的法規、條例、生產技術以及農產品價格等方面的因素,對農戶的生產以及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導向性,也對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具有直接的關系。比如:農產品的價格和相關的要素價格,都需要使用市場經濟的標準進行核算,而環境經濟政策就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農戶的最終經濟收益。因此,環境經濟政策的另一個功能,是有效調整農業生產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讓生態農業的效益最大化,為農民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證。
3可持續發展條件下的我國環境經濟政策
3.1實事求是,體現政策的針對性
從不同的生態農業模式和運行的結果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我國很多地區的生態農業模式不盡相同,如:稻田養魚模式、梯田模式、退耕還林等,但是其都結合了當地的地理要素、氣候以及環境要素等方面的特征,打造出了更加適宜當地農業生產和發展的模式,有效地利用了土地資源,實現了生態農業發展效益的最大化。雖然在生態農業發展初期,有些農戶受到傳統農業理念的影響,對新思路和新模式難以接受,但是從整體的社會和經濟結果來看,其符合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發展方向。激勵政策也在生態農業的發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因此,針對生態農業的發展,激勵政策必須要實事求是,并分析生態農業的類型和模式,來制定適宜的政策,為農民提供資金、技術以及相關的補貼等支持,這樣就能極大地增強生態農業的吸引力,達到生態農業的推廣目標,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效果。
3.2具備全局意識
生態農業的經濟政策和其他的政策具有相似性,但是也涵蓋了比單一的農業經濟活動更加廣泛的內容,生態農業的激勵性政策必須從整個社會系統出發,具備全局性的理念和認識。首先,產權明晰,在生態農業經濟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產權問題和市場經濟具有直接的關聯性,如果在激勵政策中缺少合理的產權結構或者產權劃分,就很難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難以組建交易和買賣的雙方,使得市場經濟處于混亂的狀態,這就會嚴重影響生態農業的發展。產權明晰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保證生態農戶的經濟效益,在構建激勵政策時必須要將產權明晰作為首要的目標。其次,激勵性政策中還應該包含財政和金融政策,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僅僅依靠市場機制的調節是遠遠不夠的,財政和金融政策是保證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在長期的實踐和總結中發現,市場機制很難自發地引導生態農業經濟達到帕累托最優,或者還會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同時資源配置或者環境問題也很難通過市場經濟的調節進行完善,這就需要政府采取相關的財政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進行調控,使得生態農業發展能夠朝著有序化運行。在新形勢下,生態農業的發展和完善,需要激勵政策的引導,并購置產權清晰,實事求是,使用更加適宜的財政政策以及金融手段,對農業生產的結構,布局以及數量等內容進行規制,進而促進生態農業能夠實現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另外,政府還應該出臺相關的配套性政策,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予以輔助,包括:環境管理政策,環境法治建設以及相關的宣傳教育活動等,有效地借助互聯網設備的便利性,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讓生態農業政策能夠更加形象化和直觀化的呈現在農戶的面前,這樣更有助于農戶的解讀和理解。
4結論
生態農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生態農業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避免農業區位因素的浪費,實現土地資源效率的最大化。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政府部門提供適宜的激勵性政策,從全局性出發,保證生態農業能夠有序運行,調動農民對生態農業發展和建設的積極性。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政策的引導對完善生態農業的發展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閆阿倩,張俊飚.1996—2018年中國農業生態補償研究進展———基于中國知網1582篇文獻的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4):65-71.
[2]王亞清.吉林農信“三農”轉型發展與金融服務創新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2):70-75.
[3]張梁雨.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普惠金融向縱深發展———以吉林省為例[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5):5-10.
[4]張洮.生態經濟要求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1):37-39.
[5]耿傳輝.我國農村土地金融發展的路徑探析[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4(1):68-71.
[6]張辛雨.基于生態文明視角下吉林省農業發展問題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1(1):81-86.
作者:劉瑾 單位: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