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機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農業建設的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也迎來新的契機。通過對浙江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存在機制問題的分析,明晰下一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關鍵詞:產業園;建設機制;現代農業
一、浙江省農業產業園建設基本情況
2010年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全省創建一批設施裝備優良、技術模式先進、產品優質安全、管理服務到位的現代農業園區。使其成為全省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的功能區、先進科技轉化的核心區、生態循環農業的樣板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區,推動我省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出臺了《關于開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的意見》(浙政辦發〔2010〕6號)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確了全省園區建設的目標任務、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扶持政策、推進措施。成立由省委常委、副省長任組長,相關省級職能部門組成的省園區建設工作協調小組。省政府連續7年召開由省主要領導親自參加的全省“兩區”建設現場推進會,參會領導進行現場講評并提出工作要求,全省11個地市每年都會組織召開“兩區”建設現場會。2017年,《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農村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浙委發〔2017〕17號文件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建成100個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園區”,8年來,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截至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818個,涉及面積超過500萬畝,其中,現代農業綜合區107個、主導產業示范區200個、特色農業精品園511個。
二、浙江省農業產業園建設機制實踐舉措
1.強化組織領導,構建統籌推進機制建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特別是必須要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浙江省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把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作為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推進。全省11個市都成立了由市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園區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建設領導小組,并建立園區建設工作目標考核機制,全省已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營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省政府除專門成立“兩區”建設工作協調小組外,又設立園區督查組,赴各地抽查建設進度、工程質量、資金使用、責任落實等情況。作為園區的重要管理部門的農業系統,做到主動對接工作,為園區宣傳發動、規劃建設、組織指導、項目實施、監測評價等各方面工作做好服務。財政部門在園區建設方面增加投入,統籌安排建設資金。水利部門加強水利灌溉設施的配套建設。國土資源、金融、交通、林業、漁業、科技、環保、電力等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協同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2.制定建設標準,構建考核監督機制浙江先后印發了《浙江省現代農業園區農田水利建設標準》、《浙江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農田水利建設標準》和《浙江省現代農業園區考核驗收辦法》等文件。在農田水利方面用“標準化”助推“現代化”,積極推進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通過建立和推行科學、統一的建設標準,在全省開展農田水利標準化建設,進一步規范相關工作,推進全省園區農田水利現代化進程,從而全面提升設施建設質量,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細化園區考核內容和評分標準,每年進行定期由省級有關部門以及專家成立的考核驗收組進行考核驗收。考核評價滿分100分,80分及以上為合格,低于80分不予通過。通過考核驗收的,由專家組出具考核驗收意見,沒有通過考核驗收的,專家組應明確整改內容及相關要求。通過考核驗收的現代農業園區及時予以公布,同時給予以獎代補支持,每個現代農業綜合區300萬元獎勵,主導產業示范區40萬~60萬元獎勵,特色農業精品園15萬~25萬元獎勵。同時,如連續5年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各級政府綜合考核體系予以考核,以督促各級政府切實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作。省協調組結合工作重點,積極指導各縣根據產業現狀和資源稟賦認真謀劃好當地園區總體規劃編制和年度創建計劃,在園區選點方面做到精心選點、科學布局。
3.強化服務能力建設,構建長效發展機制農業“兩區”建設工作開展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便把“兩區”建設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抓手、主平臺和主載體,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跟進服務,不斷加力加速推進“兩區”建設?!皩<覉F隊+農技指導員+科技示范戶”的農技推廣機制基本建立。截止到2012年浙江省農技人員的缺口就達2600多人,急需大量能在農村基層長期扎根的經營管理和復合型農業科技人才。浙江省農業廳與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聯合出臺了《關于開展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員試點工作的通知》(浙農科發[2012]12號),著力構建一套基層農技人員培養和進入的新機制,培養一批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新骨干以服務農業,具體培育由農林大學承擔。為讓這些學生能夠更好地勝任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學校專門構建了“專業模塊+特色模塊”的課程體系,并實行“雙導師”和全程實踐教學制度,目前兩批委培畢業生已奔赴35個縣市區入職上崗。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定期組織園區相關人員、種植大戶、農業技術人員等培訓以更新知識、宣傳政策、解答疑難。以“農民信箱”為載體的服務平臺面向普通農民注冊,目前農戶使用數量超過總用戶的50%以上。會員們可以在農民信箱消息、查看信息、學習交流。
三、浙江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示范帶動效果不明顯為了加速科技推廣,許多國家發展了科技園并使其與農業企業集中在一個園區,促進“產學研”有效結合,方便政府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從美國開始,農業園區已經有100多年歷史,國外農業園區都帶有科技園區的科技示范和科技產業化的功能。近幾年,我國農業園區發展較快,各地的情況不盡相同,園區各具特色??陀^上農業生產受自然與環境影響較大且規模小,分散性強使新技術、新設備想直接進入個體戶難度較大,需要將現代技術成果集中應用于一些區域性的基地,使其向四周農村示范輻射。有些地方只是把園區作為展示窗口,描繪的只是單純未來農業先進科技,卻不講效益,脫離實際。換言之,園區只是示范沒有帶動作用,跟園區的本質相背離。也有把園區當作普通企業來經營,這些園區唯一目標是盈利,并沒有考慮帶動農民致富的社會效益。投資者利用園區的基礎建設和政府補助,選取的項目不具有浙江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向,農民看不懂,也學不了。
2.基礎設施體系不完善農業園區在建設過程中,雖然2017年慈溪市和諸暨市兩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入選批準創建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兩區”的生產設施條件有了較大改觀,但兩家園區也存在總體基礎設施標準不夠高、科技裝備依然較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灌溉排水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還未達到高標準農田要求。在江蘇省級園區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已達到76%,甚至大部分園區還達到了“七通一平”,物聯網農業、智能大棚、遮陽防蟲網覆蓋、滴灌設備等基礎性現代園藝設施已在園區廣泛應用,規模大、效益好、檔次高。其他園區更普遍存在橋梁、道路、河道疏浚等基礎設施急需開工建設。許多園區農副產品物流區、加工區還在建設過程中。
3.建設用地規劃不合理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自然地貌決定了人均占有耕地面較少。由于建設用地指標受到嚴格限制,園區在休閑養生農業、特色精品農業、觀光農業等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用地,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用地都存在互相用地矛盾,阻礙了農業與第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為建設用地和設施用地的主管部門間未加強溝通與統籌協調用地。
4.生態環境保護不科學浙江森林覆蓋率達60.96%,森林資源已連續多年實現“三增長”,山清水秀,從總體上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生態條件良好,園區內暫無重大工業污染。然而在園區建設推進過程中,也發現了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部分水渠建設時無防滲襯砌,出現老化、滲漏、塌方等問題,造成水土流失。接納了園區內及附近村莊排放的生活污水、養殖污水及村民傾倒的生活垃圾與廢棄物等,導致淡水污染。比如諸暨珍珠養殖廢水流入造成水體高營養化。糧食、果蔬等種植時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不高,都對環境帶來一定影響。
四、完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機制的幾點建議
1.發揮示范帶動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明確園區內龍頭企業與農戶更加和諧的利益關系,使輻射帶動能力更加明顯,形成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農業生產中間環節應該盡量降生產成本使農民能夠學得起,提供給企業更加優質的產品。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感,要以園區為依托,通過電視、報紙、農民信箱等載體加大新品種、新設施、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新農藝要創新推廣方式成為農民樂意接受和容易接受的形式,促使以經驗為主的傳統農業轉向以科學為主的現代農業。定期在園區內免費為農民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現場培訓、觀摩考察等活動,以點帶面帶動我省現代農業發展。利用園區的先進設施為農戶提供免費試用農機作業。鼓勵龍頭企業共同出資,創新建立風險基金、信用擔保公司,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同時示范園區堅持底成本技術優先,改變過去高投入高成本高產出的模式。總之,示范只是形式,帶動是目的,有示范沒有帶動只是展示,不能使農民受益。園區建設機制必須不斷增強產業園區的示范輻射帶動能力,走在全國農業發展前沿。
2.強化金融支農資金短缺是影響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因素。由于農業的弱質產業性質決定農業回報率低且周期長,加之農業園區沒有獨立的經濟實體法人地位,加上農業保險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導致金融支農差異大,影響到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效益、速度和規模。鼓勵各地商業銀行積極轉變觀念,根據各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創新管理體制,因地制宜得設立金融服務機構,在該地區吸收存款的同時要安排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當地信貸投放。鼓勵金融機構探索“投貸結合”、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支持農業園區建設。各金融機構間要加強合作,資金充足的機構可將貸款批發給儲備不足的小額貸款機構或農村商業銀行,從源頭上增加農業園區信貸資金總量。創新抵押物種類與范圍,科學劃分貸款額度,根據園區建設所需周期長的特點在風險可控范圍內延長貸款期限并給予利率優惠。加強制度改革,盡快實現園區可以進入工商登記注冊,具備法人資格,以法人出面融資。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使園區主體抗風險能力增強,收入更加穩定。
3.加強用地管理國土和住建作為建設用地的主要主管部門要與農業部門建立聯合會商機制,及時溝通政策,積極落實農業配套設施用地和建設用地政策。在建設規劃中單列一定土地建設指標專門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配套輔助設施。同時各地可出臺政策鼓勵土地流轉給農業經營主體,做到確保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使用權的原則。
4.保護生態環境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推進建設的過程中,要始終把生態環境的保護放在重要位置,堅持可持續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園區內道路修建、灌溉網絡、防洪渠道等項目的建設中要做好防滲襯砌,防止水土流失。各地要強化水土流失監測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及時掌握當前狀況,研究生態破壞的危害,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對策,努力搞好園區環境治理,實現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維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防止農藥超標,開展綠色食品認證。要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秸稈利用等措施來改善土壤和培肥地力。各園區要按照不同區域、不同部位水資源狀況,以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為前提條件,量水而行地發展植被。合理布局園區建設,推進園區園林景觀綠化,凈化和美化環境。
作者:鄭海勇 傅云峰 溫興趣 雷燕 單位:麗水市蓮都區農業局 浙江師范大學 麗水市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