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舉措。成都市縣域經濟發展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與國內先發地區還存在較大差距,在深入分析成都市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的不足的基礎上,提出強化頂層設計、構建數字農業支撐體系、推進數字農業深度融合發展、營造農村數字化新場景,完善人才培養、政策支撐、金融保障機制等發展建議,探索一條契合成都實際,符合未來發展要求的數字農業農村“成都路徑”。
【關鍵詞】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路徑
一、研究背景
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數字農業農村是實現信息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有機融合的重要途徑。進入新時代國家高度重視數字農業農村發展,黨的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數字鄉村戰略,先后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要求積極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以數字化作為推動力,為鄉村振興提供現代化技術支撐??h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獨立的經濟社會單元,其政策落實和支持力度對于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至關重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數字化發展基礎、對數字農業農村的認識程度與重視程度等都直接影響著數字農業農村的發展水平。據《2019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報告•綠皮書》報告顯示,成都市有6個區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然而卻沒有縣(市、區)進入全國數字農業農村先進縣(市、區)名單,也從側面反映出成都市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待提高。在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形勢下,如何緊抓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政策機遇,充分發揮成都市縣域經濟優勢,以數字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為基礎,以數字農業與生活、生態融合為拓展,著力構建數字農業支撐體系,不斷探索數字農業農村應用模式,營造數字農業農村新場景,積極推動數字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積極助推成都市縣域數字農業農村走在全國前列意義重大。
二、成都市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現狀
成都市以“四化同步”為發展路徑,強化頂層設計,先后印發《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都市現代農業信息化的意見(試行)》(成辦發[2013]44號),市政府成府函〔2017〕94號批復的《成都市農業信息化發展規劃(2016-2025)》,要求著力推進農業大數據中心建設、農業物聯網云平臺建設、“互聯網+”都市現代農業示范等重點工程建設。截至2018年,全市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行政村光纖覆蓋率已達100%,家庭住宅光纖到戶覆蓋率超過97%,光纖網絡用戶覆蓋率、用戶數均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無線通信網絡覆蓋100%行政村,移動通信4G網絡覆蓋規模中西部列第一,居全國第二,入選全國首批5G城市名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計算機應用率、網絡覆蓋率、從業人員智能手機覆蓋率等指標均達到99%,蒲江縣、成都天地網、都江堰青城茶葉、四川微牧獲批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縣域則以重大項目為抓手,積極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蒲江縣整縣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以信息化助推獼猴桃、柑橘、茶葉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提升產業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整縣獲批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大邑縣以國家大田種植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以糧油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為基礎,積極推進全縣智慧農業發展,探索數字賦能的大邑模式;彭州市發揮蔬菜產業優勢,建立蔬菜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獲批2018年度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創新項目。成都市各縣(市、區)發揮縣域農業產業優勢,積極探索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的特色模式與經驗,為推動成都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做出了有益嘗試。
三、成都市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不足
根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的《2019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成都市沒有縣(市、區)入選全國數字農業農村先進縣(市、區)名單,沒有發揮出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農村改革先行區優勢。對標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體系,結合成都市發展實際和未來發展定位,成都市縣域數字農業農村存在以下不足:
(一)頂層設計支撐不足成都市市級層面制定了《成都市農業信息化發展規劃(2016-2025)》,積極編制《成都市數字鄉村發展規劃(2020-2025)》等系列數字農業農村頂層設計,為成都市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指明路徑。然而,在縣域層面,縣(市、區)根據自身區域優勢、特色、農業農村發展階段等情況編制縣域數字農業農村專項規劃或者專項實施方案的很少,頂層設計引領支撐作用不足??h域內數據共享機制不健全。一方面,數字農業農村缺乏數據標準體系,各類數據沒有形成統一歸口,造成了星羅棋布的信息孤島。另一方面,各涉農部門涉農數據未形成共享機制,涉農審批、涉農政務未形成數字一體化服務機制。最后,區域內涉農高校、研究機構、生產經營主體間未形成有效的數據共享機制,使得大量數據未能有效利用,造成資源浪費。
(二)數字化發展基礎薄弱硬件、軟件和網絡基礎建設情況直接決定了縣域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的基礎水平。成都市縣域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基礎薄弱主要表現在:一是數據采集硬件生產、創新不夠,不能完全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二是現有系統多為單一資源庫,在農產品單品種全產業鏈分析、農村電子商務和政務服務等方面缺乏自動化、智能化的分析模型應用,集成、創新力度不夠;三是網絡運營成本還較高,使得數字技術在農業上應用還不夠充分。
(三)數字農業融合應用不足數字農業的發展需要數字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深度融合,整體協調推進,從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營銷、品牌打造方面來看,全市縣域數字技術與農業融合應用還不夠深入。在農業生產方面,數字化技術主要應用于設施栽培,但大田作物數字技術化應用水平則有待提高,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應用數字化能力還不足。在農業服務方面,縣域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未建立,區域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主體庫等數據資源體系尚未建立,未能形成高效的B2C精準社會化服務供給平臺。在農產品營銷方面,縣域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整合力度不夠,整體上本土縣級電子商務公共平臺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而以縣級電子商務運營中心為樞紐、鎮(鄉)服務站為依托,村(社區)服務網點為終端的三級聯動農村電商服務體系需進一步完善。在農業品牌創建方面,縣域內公共品牌推廣力度不夠,影響力不足,運用新媒體、短視頻APP等宣傳推廣縣域公共品牌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在新業態培育方面,線上會展、文創農業、休閑農業、“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數字技術融合度不高,未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農業新業態的提升作用。在數字化監管方面,目前縣域內農產品數字化溯源體系較完善,但是在投入品、農機應用等監管方面,數字化應用水平待提升。
(四)數字生活新場景營造不足縣域內黨建數字化應用水平不高,村黨組織應用數字技術開展網上黨課、線上培訓的較少,鄉村數字化治理水平還不高。鎮、村衛生系統采用線上掛號、線上支付醫療費用等應用不足,農村醫療數字化發展帶來的便捷程度與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h域內農村地區開展數字教育和教育資源共享的較少,尤其是在疫情形勢下,開展線上教育的短板在遠郊縣域的農村地區表現突出。
(五)配套保障不完善首先,縣域數字化人才不足,村級數字化技術隊伍培訓不足,農村電商人才缺乏,從業人員專業水平欠缺且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其次,針對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支持不足,發改、農業農村、交通等部門在涉及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時還未形成政策合力,對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的政策支撐還不足。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需要穩定的資金保障,目前縣域內數字農業農村專項資金投入還較少,僅依靠市級物聯網示范基地項目,縣域配套投入還不足以支撐縣域數字農業農村快速發展,縣域主動引導,鼓勵社會多元投入的金融機制還未形成。
四、成都市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路徑建議
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是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舉措。立足成都市當前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實際,根據各縣(市、區)的社會經濟、產業優勢、數字化發展基礎等條件,為探索打造符合國際化城市發展定位、體現成都特色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路徑,助推成都市鄉村振興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頂層設計銜接《成都市數字鄉村發展規劃(2020-2025)》,緊緊圍繞縣域發展實際和優勢,制定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專項規劃、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定位、方向及路徑,制定重點任務、重點項目,系統推進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探索制定農業農村數字標準體系,形成可共享、可應用的標準數據。建立涉農部門信息交流共享機制,整合各域各類各型政務及業務數據系統,打通多部門互聯互通,推動農業數據資源的集成和整合,使數據形成合力,實現開放共享。建立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引導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單位開展數字農業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促進科技人員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
(二)構建數字農業支撐體系推進物質裝備改造與提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構建支持大數據應用和云端海量信息處理的云計算基礎設施。深入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推動無線寬帶網絡全域布局,加快推進5G基站建設,提升農村網絡覆蓋水平。繼續推進農業物聯網建設工程,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數據自動化、智能化采集。強化農機裝備智能化應用,研發推廣適合各種地形和環境的農業機械,大力推廣植保無人機、無人旋耕機等智能裝備,推進農機化與大數據智能化深度融合。強化技術創新與軟件集成。圍繞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前沿技術,聯合開展數字農業關鍵技術攻關,積極推動成熟技術推廣應用。打造數字農業大數據平臺,構建農業資源相關數據庫,強化大數據平臺集成研究,加快推進多部門涉農信息、涉農數據資源的整合和應用,促進農業資源數據挖掘、分析、預測。建設政府服務監管平臺,推動數字化服務的精確性和系統性。構建基于農業全產業鏈的智能裝備應用及管理系統,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的集成應用。
(三)推進數字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加速農業數字化生產管理。強化互聯網、移動互聯技術、云計算以及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應用,搭建靈活、便捷、高效、透明的農業生產管理體系。強化化肥、農藥、種子等農業投入品管理智能化建設,推動農藥、化肥減量使用。加大數字化技術在農業生產計劃、農事操作、加工倉儲、財務管理等環節的應用,加快推動耕、播、收全程機械化建設,積極推動適宜性數字技術在中藥材和特色果蔬產業生產環節的應用。推動農業數字化服務。圍繞農資、農機和農技服務,加快整合現有數字農業相關信息系統與APP,強化運用推廣,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數字農資”建設,探索按需送貨、因地配肥、技術到戶的一條龍服務模式,提升農資物流管理智能化和農資服務精準化。加速農技推廣數字化建設,大力推動專家在線診斷、遠程會診、農技在線科普等農技數字化服務。集聚行業力量,搭建農機社會化服務平臺,為農機銷售、農機服務提供在線供需對接撮合,加強農機調度與作業監測,提升農機利用效率。創新農業數字化營銷。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物流、冷鏈倉儲等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提升,建立產后設備數字化共享服務網絡,利用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加工狀態、倉儲環境、物流位置等信息,提供供需匹配、冷鏈監控等服務。加強農產品營銷大數據庫建設,開電子營銷數據監測分析,建立覆蓋全產業鏈的數據監測體系,促進農產品產銷精準對接。構建數字農業品牌。統籌區域行業資源整合,開展數字農業品牌建設示范行動,著力建設品牌營銷工場,推動數字農業大品牌打造。借助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等渠道,強化品牌宣傳、展示和推介,健全數字農業品牌防偽機制,提升數字農業品牌知名度。全方位提升對行業領軍企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速行業領域核心企業集聚、抱團發展,加快構建縣域數字農業產業生態圈。培育數字農業新業態。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突破口,以現有數字農業融合示范項目為重點,利用信息技術分化、嫁接、重構農業新的生產經營主體或服務組織形態,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新業態新模式,鼓勵發展文創農業、康養農業、會展農業、眾籌農業、農業私人定制等基于互聯網的農業新型經營模式。以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生產為主,利用現代信息推動傳統農業數字化改造,擴展休閑文創農業表達形式,延伸農業產業價值鏈,培育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創新農業數字化政務監管。構建涉農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立指揮統一、多部聯動的應急處置平臺,提升對突發農產品安全事件的快速應對能力,切實提高農產品安全的保障水平。依托農業資源一張圖,重點加強糧食產業生產情況監測,提升農業資源及產業發展數據收集和管理水平。
(四)營造農村數字化新場景依托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以信息化技術改造、升級鄉村生活方式,推進全面覆蓋鄉村的黨務黨建、社會保障、醫療健康、教育文化、政務便民服務、金融服務等領域網絡化管理體系建設,創設數字鄉村新場景。推廣“互聯網+黨建”,逐步實現信息、政務運轉、民情收集、議事協商、公共服務等村級事務網上運行。探索建立遠程會診系統,大力推動在線預約掛號、快捷支付等互聯網醫療服務。積極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文化服務普惠共享,探索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虛擬博物館,推廣在線教育、遠程教育等互聯網服務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文化資源覆蓋面。推動“互聯網+社區”向農村延伸,提高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提高群眾辦事便捷程度。
(五)完善配套保障機制加強數字農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更新人才培訓內容,將數字農業相關知識納入新型經營主體、職業農民等培訓內容,開展數字農民培訓,建立數字農民培訓機制,開展數字農民培訓試點,探索數字農場主培育標準,建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專家庫,精準引進數字農業高端人才。制定數字農業農村專項支持政策,整合產業、財政、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配套政策措施,圍繞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目標和工作任務,積極出臺相關發展指導政策及支持性政策。強化資金保障,縣域積極主動建立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以龍頭企業投資為主體,金融機構積極支持,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數字農業建設多元投入機制。
【參考文獻】
[1].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答記者問[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12):16-17.
[2].2019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J].新疆農業科技,2018(06):16-19.
作者:楊坤 胡川江 羅永 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都市現代農業與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