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棚室豇豆生產病害防治技術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棚室豇豆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豇豆生產中的病害也日趨嚴重,影響了棚室豇豆的產量和品質,也影響了菜農的經濟利益。本文就棚室豇豆常見的幾種病害的癥狀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豇豆煤霉病
煤霉病又稱葉霉病、葉斑病,各地均有發生,以春季大棚受害較重。癥狀: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莖蔓、葉柄、及豆莢,發病初期呈黃綠色斑,繼而黃綠斑中出現由少到多、葉兩面生的紫紅色和紫褐色的小點,之后擴大為病斑,濕度大時病斑表面密生煤煙狀霉,特別是葉背面更為明顯,發病重時,葉片早期枯死脫落,僅殘留頂端嫩葉。防治方法:豇豆煤霉病應采取加強栽培管理為主的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與非豆科作物實行2年輪作;合理密植,保持田間通風良好,防止濕度過大;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葉,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枯枝,集中燒毀或深埋。
(2)藥劑防治。發病初期開始噴藥以控制傳染。藥劑可選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者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每7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噴藥及時通風,以防棚內濕度增大,病情加重。
2、豇豆枯萎病
枯萎病是豇豆重要病害之一,病田減產嚴重,危害較大。癥狀:豇豆枯萎病在全生育期均可發生,病株從下部葉片開始,葉片邊緣尤其是尖端出現不規則水漬狀病斑,繼而葉片變黃枯死,并逐漸向上部葉片發展,最后整株萎蔫死亡。病株根頸處皮層常開裂,其維管束組織變褐。在潮濕的環境下靠近地面的莖基部或中部分枝處常長出白色至淡紫色霉狀物。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發病地應輪作3年以上,最好與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選擇高燥地塊,采用高畦深溝栽培,在酸性土壤中增施石灰使土壤呈微堿性。
(2)藥劑防治。種子消毒用1%福爾馬林藥液浸種30分鐘,然后用清水洗干凈再催芽播種。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發病初期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混合生根清腐劑灌根,7天1次,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施,5—7天1次,連噴2—3次。
3、豇豆銹病
豇豆銹病是豇豆的常見病害之一,嚴重時可使豆類作物成片枯萎,嚴重影響豇豆的質量,產量損失大五成。癥狀: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豆莢。危害葉片時,初期病斑圓形,初黃綠色,多數微凹,后漸為褐色的近圓形病斑,直徑1.3—4毫米,有黃綠色暈環,病斑有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點。最后褐色部分脫落,形成穿孔。葉片背面,有大量的銹孢子密集在一起,似黃白至淡黃褐色的粗絨狀霉。葉脈、葉柄及蔓莖受侵染后,病斑梭形或近梭形條狀,稍隆起、褪綠有水漬感,在蔓莖上有時出現縱裂,中央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點。之后,葉片、蔓莖、葉柄及花梗上出現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葉兩面生,近圓形,初為白色小皰斑,漸為灰褐色,成熟后多從頂部破裂,散出紅褐色粉狀的夏孢子。條件適合時夏孢子堆外可形成次生夏孢子堆。葉上夏孢子堆有或無黃暈,也能產生淺褐色具深褐邊緣的枯斑,單個枯斑圓形或近圓形,初青枯色失水狀,自然情況下不破裂穿孔,多個枯斑相連常為不定形。在變淡及發黃的葉上,夏孢子堆周圍綠色。其中以具黃暈的癥狀最為普遍。莖蔓、葉柄及花梗上的夏孢子堆多為近圓形或短條狀,也可圍生一圈長圓形的次生夏孢子堆,繼而夏孢子堆轉變為黑色的冬孢子堆,散出栗褐色粉狀的冬孢子。防治方法:豇豆銹病的防治應在選育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及加強田間管理等農業防治措施的基礎上,及時進行藥劑防治。
(1)農業防治:合理輪作。與其他非豆科作物輪作2—3年,這樣能避免銹病的直接侵害;高畦栽培,合理密植,保證通風良好,及時搭好支架,搞好菜園清潔,收獲后將病葉清除干凈集中燒掉。避免前期氮肥施用過多。
(2)藥劑防治:發病前施藥預防,可噴97%的對氨基苯磺酸鈉可濕性粉劑250倍液,或30%雙苯三唑醇乳油2000倍液。發病初期噴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50%氧化萎銹靈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懸浮劑200倍液,或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4、豇豆根腐病
根腐病是豇豆最常見的病害之一,是豇豆一種典型的土傳病害。嚴重影響產量,造成減產可達20%—60%。癥狀:豇豆根腐病主要為害根部和莖基部。生長早期癥狀不明顯,到開花結莢期,病株下部葉片變黃,病株易拔起。縱剖病根,可見維管束呈紅褐色,病情擴展后向莖部延伸。主根全部發病后,地上部莖葉萎蔫枯死。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粉紅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該病與枯萎病容易混淆。不同之處在于該病表皮先變褐繼而根系腐爛,木質部外露,病部腐爛處的維管束變褐,但地上莖部維管束一般不變色。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或與非豆科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深溝高畦。加強田間管理,施用無病的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把病株帶出深埋或燒毀。
(2)藥劑防治:土壤消毒,7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份兌細干土50份,充分混勻后溝施或穴施,每畝1.5千克。
(3)根腐病是土傳病害,一定要提前灌藥預防,在發病后用藥,效果較差。藥劑可用40%多菌靈,或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5%惡霉靈水劑450倍液,或45%敵磺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五氯硝基苯粉劑800倍液,或澆淋植株基部或灌根。在出苗后7—10天或定植緩苗后,開始第1次施藥灌根250毫升。每隔7天澆淋1次,連續3次。
作者:李紅梅 張孟全 鄭寶智 單位:邢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