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生動物病害防治工作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防控體系基本建立
甘肅省水生動物防疫檢疫中心于2000年經甘肅省機構編制辦公室批復成立,加掛在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借助國家資助建設,建立了甘肅省水生動物防疫檢疫中心實驗室,通過了甘肅省質監局的資質認定。甘肅省水生動物防疫檢疫中心成立以來,積極指導全省的水生動物病害防治工作,每年召開全省水生動物病害防治工作會議,分析各地病害形勢,安排防控工作。開展病害防控技術培訓和入戶進塘開展現場指導防控技術。2017年,按照國家機構改革要求,甘肅省機構編制辦公室批復成立甘肅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甘肅省水生動物衛生監督所。甘肅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保留在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甘肅省水生動物衛生監督所加掛在甘肅省漁政管理總站。
1.2病害監測工作穩步開展
甘肅省自2006年以來開展水產動物病害監測工作。自監測工作開展以來,由最初的部分監測到全覆蓋監測,發展到重點監測,摸清了全省水生動物病害的種類、發病時間、流行規律、危害情況,更主要的是開展病害預報、提出防治措施和治療方法,有效的指導了水產養殖生產,為漁民增收漁業增效提供了保證。2017年在全省14個市州設立了監測點,為全省水產養殖業保駕護航。1.3重大水生動物疫病監測有成效2009年11月和2010年3月,甘肅省永昌、永登和臨澤相繼發生了虹鱒魚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IHN)疫情,疫情之兇猛,損失之慘重,在國內實為罕見。僅2009年11月至2010年6月IHN共造成三縣109個養殖場戶198.34畝流水池塘染疫,占全省鮭鱒魚養殖面積75.8%;造成虹鱒、金鱒染疫死亡564t,疫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990萬元。省水生動物防疫檢疫中心在農業部漁業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和甘肅省農牧廳的全力支持下,在三個疫區縣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配合下,采取有力措施,積極開展防控。經調查,甘肅三縣虹鱒魚IHN疫病是輸入型疫病,是由遼寧苑某來甘購運永昌王某金鱒魚種,為便于通過綠色通道,從遼寧裝運500kg虹鱒魚成魚,投放到永昌縣南泉某漁場,導致其下游養殖場發生疫病病并沿流域蔓延。永昌發病后,養殖場戶拋售存塘魚,永登李某低價拉運永昌虹鱒成魚投放到永登某養殖戶,導致疫病由永昌傳染至永登。疫情發生后,甘肅省農牧廳高度重視,立即派省水生動物防疫檢疫中心赴疫區現場調查并指導疫病預防工作。向各市(州)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下發了“甘肅省農牧廳關于做好虹鱒魚疫病預防的緊急通知”,要求兩地積極做好疫病的預防工作,即日起禁止鮭鱒魚調運;認真做好疫情的報告和監測,永昌、永登兩縣要日報疫情情況。并積極配合農業部專家組進行現場調查和診斷。疫情確診后,省農牧廳向金昌市水利局和蘭州市農牧局又下發了“甘肅省農牧廳關于認真做好鮭鱒魚IHN疫病處置工作的通知”,并派出工作組赴疫區督促兩地做好感染魚類的無害化處理和疫區群眾穩定工作。2017年5月初,甘肅省水生動物防疫檢疫中心組織抽取劉家峽水庫網箱養殖的鱒魚4個樣品,送至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實驗室進行IHNV的檢測,結果3個陽性樣品,2017年5月中旬,從劉家峽水庫再次抽取6個樣品經檢測有1個陽性結果。確診劉家峽水庫的網箱養殖的鱒魚已感染IHNV病毒,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劉家峽水庫網箱養殖中虹鱒、金鱒苗種投放成活率僅有10%。這無疑又是甘肅省鮭鱒魚特色產業發展的“攔路虎”,使著力防控了八年之久的劉家峽水庫已經被突破,也使水庫虹鱒、金鱒、三文魚發展受到重創。2011年開始,甘肅省開展水生動物疫病專項監測,虹鱒魚IHNV檢出陽性率分別是:2011年68%,2012年6%,2013年和2014年未檢出陽性,2015年3.6%,2016年16%,2017年12%。
2存在問題
甘肅省水生動物病害防治工作開展10多年,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和經驗,但自2009年永昌等地爆發虹鱒魚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以來,防控形勢非常嚴峻,經過嚴防死守,2017年,我省最大的養殖水域劉家峽水庫還是發生了虹鱒魚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給甘肅省水產養殖業帶來了重創,給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機構不完善,機制不暢通
甘肅省的水生動物病害防控工作主要歸口畜牧部門管理,按照動物防疫法規定,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由同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委托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機構開展。甘肅省水生防疫檢疫中心會同甘肅省農牧廳漁業處和甘肅省獸醫局、甘肅省動物衛生監督所多次協調,并報告農業部,最終還是沒有結果。根據改革需求,甘肅省機構編制辦公室批發成立甘肅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甘肅省水生動物衛生監督所。甘肅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保留在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甘肅省水生動物衛生監督所加掛在甘肅省漁政管理總站。但是工作還沒有理順,市縣的權責還沒有明確,工作開展難度大。
2.2水生動物病害防控技術薄弱
甘肅省水生動物預防控制中心加掛在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同時還加掛甘肅省劉家峽水庫漁政管理站、甘肅省(國家級)劉家峽蘭州鯰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局,編制120人,全額45人,自收自支75人,技術干部30余人,開展水生動物病害防控工作人力明顯不足,雖然建有實驗室,但都是兼職實驗室工作,開展工作心有余力不足。全省14個市州和重點漁業縣雖然掛有漁業機構的牌子,但一個部門掛著多個牌子,幾乎是所有漁業工作都承擔,還有一些市縣漁業機構加掛在畜牧行業的機構,漁業專業人員不足,開展工作可以說是無從談起。
2.3工作經費嚴重不足
全省每年的水生動物病害防控工作經費,就是農業部的重點病害監測專項經費20萬元,甘肅省水生動物病害預防控制中心下撥全省的檢測經費20萬元,可以說就是杯水車薪。2009年永昌等地暴發虹鱒魚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按照動物防疫法需要處置處理,可地方政府沒有這方面的資金,所以開展工作難度極大。
2.4從業者防范意識不強
甘肅省地處內陸,水產養殖歷史短,基礎薄弱,技術落后。由于養殖需要的苗種主要靠從省外調入,由于原來沒有發生危害嚴重的魚病,導致防范意識不強,在引進苗種時沒有調查,只圖價格底,結果導致一些危害嚴重的魚病輸入,例如虹鱒魚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和鱘魚鏈球菌病都是引進苗種時帶入本地,并造成嚴重危害和損失。另外,在養殖過程中,預防意識不強,等到病害嚴重暴發時才采取治療措施,往往是事倍功半。
3甘肅省水生動物病害防治工作建議
3.1加強病害防控體系建設
借助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之際,以甘肅省機構編制辦公室批復成立甘肅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甘肅省水生動物衛生監督所為契機。各級漁業主管部門應該主動作為,設立和理順水生動物病害防控和監督體系,明確責任,賦予職能,使水生動物病害防控工作有序依法開展,保證水產養殖從業者的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健康,促使水產養殖業健康綠色發展。
3.2加快病害防控體系人才培養
為了激勵全省水生動物病害防控技術人員提高業務能力,2017年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按照全國總工會和農業部的要求,在全省開展水生動物病害防治員知識競賽,掀起了一股學技術鉆業務的高潮,通過競賽最終20名選手獲得全省技術能手,前3名選手代表甘肅參加全國競賽,全國32支代表隊參賽,設團體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12個。我省取得團體三等獎,一個個人二等獎的好成績。全省各級漁業部門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開展形勢多樣的培訓和學習,以優秀選手為榜樣,提高業務素質和能力,肩負起全省水生動物病害防治的責任。
3.3加大病害防控資金投入
甘肅省自2009年暴發虹鱒魚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以來,給甘肅省水產養殖業造成了嚴重影響,由于缺乏防控資金,2017年,全省最大的養殖水域和基地劉家峽水庫也暴發虹鱒魚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而且鱘魚發生鏈球菌病,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嚴重危害全省特色漁業發展。各級政府應該高度重視,把水生動物病害納入動物病害防治體系,把防治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確保水生動物病害防治工作正常開展。
3.4提高水產養殖從業者素質
打鐵還需自身硬,水產養殖從業者必須提高自身的防控能力。每個水產養殖市縣應該成立行業協會,制定協會章程,制定養殖從業者規范,嚴把苗種引進關,杜絕引進帶病苗種,遵守養殖規范,防止病害傳播,開展綠色生態養殖,減少病害發生,采取預防為主措施,做到無病早防,加強生產管理,做到健康養殖。
作者:邵東宏 單位:甘肅省漁業技術推廣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