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創業引領下的高校能力培養重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創新創業為引領,基于學校、政府、企業三維度構建了基礎能力培養層、創新能力培養層及創業能力培育層3層次遞進式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基礎能力培養層,主要圍繞課程相關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層,主要以競賽項目和畢業設計為引領,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培育層,主要以“眾創空間”為依托,對優秀項目進行培育孵化,引導學生進行創業.實踐結果表明,新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培養體系;眾創空間
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也是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2014年,總理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創新創業的浪潮.創新、創業的關鍵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1G2],而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校教育環境.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3],要求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4].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是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于提高人才綜合素質、鍛煉實踐能力與培養創新精神發揮著無可替代的特殊作用[5G6].因此,構建完善有效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應是高校工作者積極探索的課題.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分析了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現存的有關問題,并根據我校人才培養定位,以創新創業為引領,對信息類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進行了重構,旨在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1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開展基礎課程實踐、第二課堂、實習基地建設、各類學科競賽、教學方法改革等活動,不斷對實踐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客觀上講,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7].在體系結構上各模塊間要相互銜接、連貫,具有系統性;在組織管理上需要學校內部,學校與企業、政府間相互合作與協調.系統性不足、工程實踐項目缺乏、創新活動“一刀切”等成為制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發展的重要因素.(1)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系統性不足.現階段,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還是以課程實踐為主,以第二課堂、各類學科競賽為輔.各實踐環節的開展主要圍繞獨立課程進行,體系不能前后銜接,也沒有系統連貫性,呈現“碎片化”.雖然也開展第二課堂、各種學科競賽,但參與的人數相對較少,輻射面太窄,致使絕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得到系統的實踐訓練.(2)培養體系缺少企業的參與.在現有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中,教師是主要的指導者,但很多教師缺乏創新創業歷練和企業家精神,不愿意也沒有條件深入企業進行調研、鍛煉和編寫案例[8],致使實踐活動項目與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許多學校非常重視校企合作,但是相當一部分校企合作受到資金、利益、安全性、人員安排等因素影響得不到很好的開展,僅是達成合作意向,簽署合作協議,并沒有深度合作機制,也難以進行實質性的推進.在這種境況下,學校很難將企業的工程師或企業項目引入到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中.沒有企業的參與,培養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將成為一句空話.(3)創新實踐活動“一刀切”模式.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學習能力參差不齊,而興趣愛好、個性特長以及學習的目標卻是千差萬別[9],因此教育模式不應千篇一律.而現有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在內容、組織、評價等方面基本采用“一刀切”的單一化模式,缺少層次化、能力遞進式的體系結構,難以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個性化發展.
2重構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為了解決傳統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碎片化、不具備系統連貫性、缺乏工程實踐項目、創新實踐活動“一刀切”等問題,本研究基于學校、政府、企業3個維度,建立了基礎能力培養層、創新能力培養層及創業能力培育層3層次遞進式的能力培養體系,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由圖1可以看出,重構后的培養體系從基礎能力培養到創新能力培養,再至創業能力培育,層層遞進,并且體系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得到了企業的全方位參與.2.1基礎能力培養層一直以來,很多應屆畢業生被詬病為“有學歷、缺能力”的窘境[10],原因是其實踐能力較弱,掌握了較多的理論知識,卻缺乏實踐訓練,難以勝任崗位要求.為此,基礎能力培養層主要利用課內實驗及相關的課程實習、課程設計環節訓練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并利用一些諸如綜合實訓環節及一些科技社團的活動對基礎實踐能力進行強化,使學生具備較好的實踐基礎.2.1.1改革實踐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方法為了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除了加強課程實踐教學學時外,對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做了較大調整.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及學生的創新性,教學內容盡量減少驗證性的重復,加強綜合性、設計性的實踐,所設置的實踐內容普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所有實踐教學包含基本內容與擴展內容2個部分,基本內容是所有學生必須滿足的最低要求,屬于“及格分”,是由教師根據實踐內容設定的;擴展內容要求學生在基本內容基礎上自行設計,大膽創新,屬于“附加分”.這樣既能滿足低層次學生的需求,又能使高層次學生得到鍛煉.在實踐教學方法上,充分借鑒“翻轉課堂”思想.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實踐,在課內完成實踐內化,克服了傳統實踐方式受時間、地點等因素的影響.基于“翻轉課堂”的實踐教學過程如圖2所示.2.1.2引入企業參與校內實踐教學為了使學生了解專業的應用背景及先進工具,并提早接觸企業實際工程項目,教學實踐過程中,引入了企業工程師及項目的參與.在大一期間引入企業工程師參與到了“專業認知實習”實踐環節的指導,讓學生充分了解專業前景,便于規劃自己的學業;在大二和大三期間,設置了2個3周的校內綜合實訓環節,對專業知識進行綜合訓練.該實訓環節由合作企業派工程師到校內,帶企業項目與校內教師一起指導完成.企業的參與使學生所學的理論與實際得到了有機結合.2.2創新能力培養層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基礎實踐能力后,積極鼓勵與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創新.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團隊合作能力”.為此,學科競賽和畢業設計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競賽項目和畢業設計項目的來源包括在基礎能力培養時遴選出的優秀項目、企業項目、教師項目及學生自擬項目.為了使競賽活動能真正推進創新教育,對賽事組織管理進行了研究改革.(1)每個專業設置1~2個主要賽事,重點開展,同時考慮學生差異,學科競賽活動都要設立校內競賽或校內選拔賽,盡可能全面覆蓋該專業學生.通過校內競賽選拔優秀作品參加省級競賽、國家級競賽.(2)成立了創新基地,對競賽活動進行宣傳、組織和管理.創新實踐基地設專職的教師進行管理,并擁有一定數量的指導教師.創新實踐基地通過各專業建立的協會開展活動.以我校信息類專業為例,所建立的創新基地組織形式如圖3所示.畢業設計是一項綜合性的實踐教學活動,包括命題、選題、開題、中期檢查、畢業答辯幾個過程.除了嚴加管理外,要求要有一定比例的企業項目或企業工程師參與畢業設計的指導.對畢業設計也進行層層選拔,一些優秀的畢業設計推薦為校優秀畢業設計,再選拔推薦為省級優秀畢業設計.優秀畢業設計與競賽項目可以相互轉化,好的競賽項目可以作為畢業設計,好圖3創新基地組織形式的畢業設計也可以加以提煉后參加競賽活動.2.3創業能力培育層為避免一些好的項目流失,鼓勵創新創業,學校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眾創空間”.“眾創空間”作為創客文化和創客運動的載體,為創客提供了互動交流、動手實踐和創新的公共平臺,幫助創客實現創業夢想[11].“眾創空間”由學校派專人負責,并從各專業聘請具有一定工程實踐經歷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眾創空間”培育、孵化項目采取準入制,由學生提出申請,學校組織專家進行評審,評審通過的項目給予經費支持,進入“眾創空間”進行孵化;對未達到孵化要求,但專家反饋具有一定前景和創新性的項目允許進入“眾創空間”進行培育,暫不提供經費支持,待培育合格后再提出申請進行孵化.“眾創空間”可以吸引好的創意,創意及其實現有成為商業模式的可能的時候,創新創業就成為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12].
3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實施成效
本研究基于所設計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對信息類專業進行了近2年的實施,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成果.(1)校企合作方面.與4家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并聯合建立了2個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了4個校外實習基地.從大一到大三期間邀請企業工程師參與指導的實習、實訓環節在校內實訓基地完成;在大四期間,將學生輸送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培訓、企業項目訓練、頂崗實習,每個專業每年大致80%的學生參與校外實習,剩余20%左右的學生大都是考研的學生,他們更希望在校內完成相應的教學內容.在整個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過程中,企業工程師及企業項目能被揉入到實踐教學培養計劃中,從而解決了師資及工程項目缺乏的問題,真正實現了“3+1”人才培養目標.(2)政府支持方面.學校在張家港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15年10月成立了張家港“香樟樹眾創空間”,這也是張家港市第一家為大學生提供的全方位創新創業的創客空間.“香樟樹眾創空間”營業面積1600m2,簽約導師50多名,創客工位60多個,已有24個項目入駐,獲得科技支持資金100多萬元.2016年9月,“香樟樹眾創空間”獲評江蘇省省級“眾創空間”.(3)學生實踐方面.培養體系實施2年來,學生在各類競賽中共取得國家級獎項20余項,省級獎項60項,獲得校級優秀畢業設計10人.另外,學生申報的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獲得國家級立項的項目有2項,獲得省級立項的項目有7項,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成果.
4結語
創新創業是國家發展的重要驅動,而大學生是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建設在培養大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方面起到關鍵作用[11G12].因此,各高校應基于學校定位及專業自身特點,深化人才培養制度改革,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協調好學校、政府、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促進學校與社會的交流互動,建立系統的,層次化、遞進式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
作者:張其亮 單位:江蘇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