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機械類碩士生能力培養模式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是當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項目組在系統分析目前機械類碩士生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剖析相關問題產生的根源基礎上,對如何有效提高機械類碩士生的創新能力進行探討,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與解決措施。
[關鍵詞]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策略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培養宏大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匯聚強大的人才智慧和力量。在當前我國大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背景下,碩士生教育必須順應時代要求,針對不同的專業領域,改革和完善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建立與行業人才需求相適應的培養機制。[1]機械行業作為一種基礎性產業,已融入各個專業領域,機械類碩士生不僅要服務于機械領域,還要服務于其他專業領域,因此對機械類碩士生的培養方法和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社會日益提高的人才質量要求,必須建立系統完善的機械類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為社會持續提供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
一、機械類碩士生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與國外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離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比較大的落差。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碩士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不足
雖然創新型人才培養已是各研究生培養單位近年來積極追求的目標,然而,目前在學或已畢業的機械類碩士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一方面,機械學科是傳統學科,經過長期的發展許多技術已相對成熟,要在該領域有所創新,需要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但許多碩士生仍然習慣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和被動式學習方法,在課題研究與論文撰寫方面過于依賴導師,缺乏獨立工作能力。[2]另一方面,碩士研究生真正用于課題研究的時間最多一年左右,其余時間則忙于上課,找工作和準備畢業論文,對機械類碩士生而言,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開展創造性課題研究。此外,受擇業就業等因素的影響,部分研究生既要做課題,還要考公務員或各種證書,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動力去提升自己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二)對創新能力的認知存在偏差
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是創新性思維與創造性精神的培養,本質上是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應正確理解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才的內涵,但目前大多數碩士生培養單位對創新能力的理解并不透徹,對創新人才的定位并不科學,因而難以制訂行之有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3]許多高校簡單地用獲得發明專利、等科研成果作為衡量創新能力的標準,并據此制訂相應的激勵政策和考核機制,不僅沒有培養出真正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人才,還在一定程度上誤導并阻礙了創新教育的發展,導致了近年來大量垃圾專利、垃圾論文和虛假成果的泛濫,不僅耗費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還造成了嚴重的學術腐敗與學術道德問題。
(三)培養模式單一
受傳統研究生教育觀念的影響,現行碩士生教育體系大多采用傳統的規范化單一培養模式,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同專業方向的碩士生培養模式基本雷同,基本上都是先完成課程學習,然后開展課題研究,課程學習以修學分為主,所學課程多為公共基礎課,與課題研究內容關聯不大,造成理論學習與實踐創新脫節。二是專業型碩士生與學術型碩士生的培養模式雷同,在課程設置上沒有系統考慮兩者的差異性,同一導師在指導兩種碩士生時往往采用同一模式,沒有體現出差異化。[4]三是管理及考核模式單一,在教學管理、師資選配、資源保障以及考核機制方面沒有充分考慮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要求,不能有效形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
(四)教學資源匱乏
創新來源于不斷的實踐,而實踐需要相應的環境與資源。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高校對于本科教學資源的配置比較重視,而在碩士生教育的教學資源投入方面嚴重不足,只重視理論教學,在實踐教學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培養碩士生創造性思維與創新實踐能力的實踐平臺。此外,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有創新型的師資隊伍。碩士生任課教師與導師應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及時掌握相關領域在國際上的最新技術及進展,并將其應用于碩士生培養。[5]受年齡、環境和管理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研究生導師不能與時俱進,忽視了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難以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相關問題的原因剖析
影響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很多,但通過對機械類碩士生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制約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生選拔模式僵化
研究生選拔機制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傳統的研究生選拔方式注重考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缺乏對考生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的考查,不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多年以來,機械類碩士生選拔一直沿用固定的模式,初試階段考核政治、英語和數學三門基礎課和一門專業基礎課,考查的重點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能對考生的應用及創新潛能進行測試;復試階段以面試為主,通常也僅限于對考生基本情況的初步了解,缺乏對考生能力的深度考查。這種人才選拔體制對專注課程學習的應試型考生有利,許多具有創新潛能的應用型考生則往往因考試成績的劣勢而慘遭淘汰。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必須具有創新意識與應用能力,能自主學習與獨立從事科學研究,而這些要求在現有的研究生選拔考核中都沒有體現,從而導致部分研究生雖然入學考試成績突出,但研究生階段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科研方面都表現平庸,少有作為,難以達到創新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育觀念滯后,教學定位失當
受傳統教育理念與現實條件的限制,現有的碩士生教育大多是教學型、知識型和封閉型的培養,無論是課程學習還是課題研究,碩士生都囿于書本和理論,科研能力訓練不足。這種培養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性發揮,難以培養出具有獨立性、創新性的人才。碩士生教育體系比較復雜,既有學術型碩士,又有專業型碩士,每一類碩士又分為不同的專業,不同類型、不同專業的碩士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法方面各有不同,為了保證培養質量,針對不同碩士生的類型,須有不同的教學定位,且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及管理體系,如專業型碩士生側重于職業素養與應用能力的培養,而學術型碩士生則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工科碩士生與文科碩士生在培養方法上也應有所區別。但目前的碩士生教育缺乏明確的針對性,定位模糊,普遍存在重理論教學、輕專業實踐的問題,學術型碩士生與專業型碩士生之間、不同專業方向的碩士生之間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師資配置等方面大同小異,課程學習與后期的課題研究嚴重脫節,導致碩士生與任課教師、導師以及管理人員之間難以有效溝通,教學體系與培養目標難以有效融合,學生的學習動力、創新潛力難以被有效激發,嚴重影響碩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缺乏系統的保障體系
受現實條件和傳統觀念的影響,現有碩士生教育體系難以有效保障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施。首先,缺乏系統有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管理機制。許多學校都制訂過促進碩士生創新能力的措施,但這些措施大多是對傳統教學管理體系的修補,沒有構建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系統體系,難以發揮有效的功能。其次,缺乏產學研高度融合的綜合實踐平臺。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高質量的實踐平臺,實現教與學、產與研、教與研的深度融合,實現教學平臺的多樣化,結合行業生產、課題研究、實驗實訓等多種實踐平臺,培養碩士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新能力。受觀念、資源和利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還缺乏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平臺,缺乏完備的碩士生創新活動保障體系。此外,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匱乏也制約著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迅猛,但師資建設沒能及時跟上,在任課教師與導師的遴選、培養和考評方面還缺乏有效的管理與監督,導致師資隊伍良莠不齊,部分教師在教學能力、敬業精神、崗位意識等方面存在不足,難以避免會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產生嚴重影響。
三、強化機械類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與措施
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為了有效提高機械類碩士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必須不斷改革和完善碩士生培養模式,采用有效對策解決制約機械類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瓶頸問題,構建系統完備、行之有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一)改革碩士生招生模式,建立合理的創新型人才選拔機制
改革現有機械類碩士生招生辦法,將創新潛力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碩士生選拔考核體系。首先,在專業課考核內容中動態調整考試內容,增加考查創新思維的內容,重點考核考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克服現有專業課考試題型固化、過于側重基本知識點的缺陷,解決部分考生通過題海戰術或針對性突擊的方式獲取專業課高分的問題,讓真正有思想、會思考的考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其次,改革復試模式與內容,著重考查考生的學術能力和學術潛力,降低基礎知識考核的比重。摒棄現有基于考生自我介紹與各種證書對考生進行學術能力評價的方法,在復試內容中增加創新能力測試的內容,尤其是學術型碩士,應單獨進行創新能力測試。測試形式可以是筆試或口試,內容為與機械相關的工程實際問題,重點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及臨場應變能力,綜合評價考生的創新思維與學術潛力。此外,提高復試在碩士生招生中的比重,淘汰學而不用的應試型考生,錄用有思想、有潛力、真正適合從事科學研究的考生,為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二)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改革教學方法與培養體系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實驗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等多個方面,需要包括任課教師、指導教師、教助人員和碩士生在內的各方人員通力協作。為了培養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必須強化教學改革,充分理解創新型人才的內涵,掌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內容、難點問題和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與之適應的教學及管理體系。制訂培養計劃時,針對行業背景和社會需求,將創新能力培養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和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在此基礎上構建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探討能有效激發碩士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課堂教學方法與實踐教學體系,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體系,保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規范化和制度化。
(三)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多層次創新實踐平臺
機械學科屬于工程學科,更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配套的創新實踐平臺支持碩士生創新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強化產學研深度合作,構建多學科融合、多層次實施和多方參與共建的創新實踐平臺體系是培養機械類創新型碩士生的必要條件。機械類碩士生畢業后主要服務于機械領域的相關企業和研究所,為了實現碩士生學習與工作的有效銜接,應充分發揮企業、高校和相關研究機構的各自優勢,建立碩士生聯合培養機制,充分整合和利用各方資源。高校主要承擔碩士生課程教學體系,利用相關企業或研究所的資源建立各種創新實踐平臺,結合企業或研究所的相關技術課題指導碩士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并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不僅實現產學研的真正融合,相關企業與研究所還可借助創新實踐平臺和多方合作機制實現資源與技術的共享與整合,有效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四)強化師資與保障系統建設,營造創新環境
任課教師與指導教師的執教能力與業務水平對創新型人才培養至關重要。為了提高師資水平,應強化對碩士生任課教師的培訓和考核,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創新意識,規范碩士生導師選拔機制,確保導師的學術能力與個人修養。建立導師與碩士生定期交流機制,通過與碩士生的多層次與多角度交流,擴充導師自身的視野,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此外,加強碩士生導師的培訓與交流,通過國內外訪學、進修、短期培訓和學術講座等多種形式、多個渠道提高導師的學術水平和創新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質量。碩士生培養單位應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在制度保障方面,應建立合理的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和考核機制,強化對碩士生教學與科研活動的指導與管理,不斷改革與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在資源配置方面,應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搭建多層次、高水平的創新實踐平臺,通過科研立項、專利資助和學術競賽等多種方式拓展碩士生開展創新研究的渠道和途徑。在培養模式方面,構建高校、企業和研究所合作、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的培養機制,整合各方資源,有效保障碩士生創新活動的實施,促進碩士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許士榮.基于創新能力提升的發達國家研究生培養機制的特點與啟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5(5):86-91.
[2]段海濱,魏晨,武建文,等.北航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06-109.
[3]劉曄.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2014(1):163-166.
[4]趙萬峰,鄧戎,郭向明.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15(2):89-92.
[5]李忠,王守林,劉起展,等.淺議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導師因素[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346-348.
作者:李學藝 魏軍英 丁淑輝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