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已經成為知識社會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興產業。在當代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分析“互聯網+”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影響,利用其所提供的巨大網絡平臺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水平,使互聯網更好地服務社會。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近年來,隨著各大高校的連續擴招,大學本科畢業生逐年增加。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大學生就業困難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熱議的話題。因此,培養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變得至關重要。然而,在科技發達的網絡信息時代下,傳統的教育培養模式逐漸被教育者所淘汰,“互聯網+”的新型教育模式開始博得世人眼球。
1“互聯網+”的概念
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首次提出“互聯網+”的理念。2016年5月31日,國家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在京了《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互聯網+”入選十大新詞和十大流行語。簡單而言,“互聯網+”就是互聯網與各大傳統行業的相加,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平臺,將互聯網和傳統行業進行融合而產生的新的發展業態,具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以及連接一切的特點。其目的在于利用互聯網的高效性與廣域性為社會市場經濟服務,從而提高產業的社會生產力,實現國民經濟的健康增長。“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傳統業務的數據化和在線化[1]。
2“互聯網+”的發展趨勢
4G時代的開啟推動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得互聯網在國人中得到迅速普及,這也對中國網民的增長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2017年1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高達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2015年1月30日,國務院《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是國家出臺的首個促進新業態創新發展的文件。同年11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正式公布,旨在將互聯網與經濟發展相融合,提高市場經濟效益與發展質量。目前,“互聯網+”已應用于各大行業,包括工業、農業、貿易、通信、交通、旅游、醫療、教育等。在教育領域,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開啟了“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新紀元。2015年10月,第一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吉林大學成功舉行。
3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發展現狀
國外,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國家,于1947年在哈佛大學開始進行創業教育,舉起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偉大旗幟。在德國,一開始便成立了以大學為依托的結合中小企業發展為一體的研究機構,并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大學建立創業教育的教授授席制度。1978年,法國高等商學院開設“企業家”課程。20世紀80年代,英國和日本掀起創新創業教育的新潮。到了21世紀初期,創新創業教育已經開始進入丹麥、芬蘭、瑞典、挪威等國家的各大高校。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始于20世紀末。1998年,清華大學舉辦首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成功引進創新創業教育理念。2002年,以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9所學校為試點院校開展的創業教育正式啟動。國家教育部于2010年5月4日的《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以及2012年8月1日關于《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的通知,都表明了國家領導人對大學生自主創業創新的極力支持。2015年5月4日,國務院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強調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提高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率的重要舉措。現如今,對當代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培養已經成為了各個國家的重點工作之一。然而,不同的高校有著不同的教育模式。國外創業教育的典型模式主要有:哈佛大學的“注重經驗”模式、斯坦福大學的“系統思考”模式和百森商學院的“強化意識”模式[2]。在我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成為了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典型模式之一。此外,各大高校紛紛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課程,意為提高大學生對職業的認識以及對就業方向的正確判斷。1989年首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的舉辦,更是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擴寬了道路。
4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不足
4.1大學生創新意識薄弱,缺乏自主創業觀念
從高中到大學,不管是生活方式還是學校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離開家長和老師的束縛以后,開始放縱自己,終日無所事事,不思進取。在過去12年的中國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影響下,很多學生更習慣于“老師教、學生學”的學習方式,缺乏自主創新精神,不能對某件事物提出新鮮的想法。對于學校開設的創新創業指導相關課程,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睡覺、打游戲、看視頻,亦或是翻看其他專業課的書籍,絲毫不把這門課程放在心上。甚至有一部分學生錯誤地將創新創業理解為這只是富家子弟用以消遣時間、尋找樂趣的方式,不能將創新創業擺在一個正確的位置,沒有意識到它的真正意義。盡管學校定期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以及相關活動,但多數在校生依然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
4.2師資力量單薄,不具備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團隊
目前,高校教師的授課方式普遍傳統單一、枯燥乏味,往往是照本宣科,無法活躍課堂氣氛以及提高學生的聽課興趣,導致課堂上真正聽課的學生寥寥無幾。而有些教師對于學生的聽課情況漠不關心,只管講自己的課而不管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授課內容。久而久之,教師與學生之間就形成了以一種應付式的教學模式。再者,大部分高校缺乏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專職教師,所以授課老師多是由其他學科領頭人或班級輔導員擔任。授課教師沒有強大的專業知識做基礎,容易造成學生所接受的創新創業知識不全面,學生無法理解創新創業的重要性也是理所當然之事。即使授課教師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但是本身缺乏創業經驗,上課完全引用案例而沒有實際創業過程,不具有說服性,不足以獲得學生的信任。
4.3學校教育理念落后,教學設施不齊全,學生創新創業氛圍不夠濃厚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創新創業相關課程,但多數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不足以引起學校師生的重視。而且某些學校過于強調升學考試,造成學生只注重成績而不在乎實踐,限制了學生創新創業思維的發揮。雖然很多高校在校園內建立大學生創業服務基地,但也是形同虛設,并未能夠向學生提供良好的服務。學校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各種形式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然而,部分學校以規定班級參加人數的方式強迫學生參賽,這不僅不能增長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熱情,還會使學生對其產生厭惡之感。創業資金的缺乏也是在校學生不愿意進行創新創業的主要原因之一,沒有資金做支持,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使有想法的學生對于創新創業也只能是望而卻步。
4.4教育部門建立的制度不夠完善,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視程度不高
自創新創業教育引進以來,國家了多份相關文件,但是缺乏有效的教育制度,導致真正落實各項要求的高校少之甚少。在政治環境方面,沒有形成支持創新創業的氛圍;在法律保障方面,服務的范圍和力度有限,作用不大;在政策支持方面,雖然有所傾斜,但實際提供的便利不到位;在資金扶持方面,總體來說杯水車薪,審批難度大;在輿論宣傳方面,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實踐[3]。
4.5社會資源稀少,社會環境無法提供足夠寬廣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
在我國,小微企業的稅收及社保負擔較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微企業的快速發展,也使我國的創新創業環境相對艱難。依靠政府補貼、企業投資、銀行貸款等渠道獲得的創業基金不多,社會金融體系不足以支持創新創業的進步。一些社會企業單位不愿意與高校合作,使在校生缺乏創新創業實踐鍛煉與實戰平臺,不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構思及技能。此外,各行各業的市場競爭激烈,大學生創新創業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很多畢業生不敢冒著風險進行創業投資。
5“互聯網+”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機遇
伴隨著知識社會的來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網絡眾包等詞匯逐漸出現,成為當今社會不可或缺的新技術。各行各業紛紛以互聯網作為平臺對產業進行革新,爭取產業的持續發展以及經濟的快速增長。“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創新創業帶來了不容小覷的機遇,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5.1國家出臺多個政策支持大學生利用“互聯網+”創新創業
2014年9月,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并在11月20日會見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中外代表時強調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為了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國家各級政府出臺許多補貼、融資、稅收等優惠政策。例如,瀘州市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心成立的科技創新類大學生創業項目可享受房租減免、資金補助、貸款補貼、專利獎金等政府福利。湖南省長沙市工商局以及各分局服務大廳開通大學生創業綠色通道窗口,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營業執照辦理,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社會保險登記證、統計登記證注冊登記等“一站式”服務。
5.2“互聯網+”與各大行業跨界融合,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互聯網+”橫空出世,各行各業都想搶先占據互聯網市場,因此,開發了多種以互聯網為中心而開展的新業務。金融方面,余額寶、在線理財、支付、P2P網絡信貸、眾籌等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社會金融模式;通信方面,各種社交APP如QQ、微信、探探等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距離;交通方面,嘀嘀打車、快的打車、網上購買車票和飛機票、出行導航系統等服務使人們的出行方式得以改善;醫療方面,網上預約掛號、電子病歷、微信查詢報告單簡化了以往繁瑣的就醫過程。這些新興產業的出現,擴寬了創業領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對于大學生創業而言,“互聯網+”帶來的產業融合使得大學生創業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通過投資繼而再收入這種實物創業模式之上,而是朝著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和人性化的結構發展[4]。
5.3在“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的成本、風險、門檻相對較低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寬廣的展現平臺,不需要具備優秀的市場分析和管理能力,只要有好的創業想法和方案,即使是毫無經驗的大學生也可以成功創業。相比實體創業而言,互聯網創業所需的啟動資金較低,有可能只需要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就可以開始自己的事業。同時,“互聯網+”提供多方面的融資渠道和豐富的社會資源,極大地降低了大學生創業的投資風險,減少了創業失敗的打擊。好比近幾年興起的“微商”,只需要通過網絡平臺如QQ空間、朋友圈宣傳產品獲取客源,再由上級商家提供貨物,既不需要店面也不需要倉庫就可以輕輕松松地在家里做起了生意。
5.4“互聯網+”提供的創新創業機會均等
在“互聯網+”時代,各行各業蓬勃發展,每天都充滿著創業機遇。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高速增長,農業作為中國最傳統的基礎行業,其發展速度遠遠不及其他行業。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提出“互聯網+農業”,利用“互聯網+”提供的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的改革升級。2107年上半年農業持續增長,實現農業增加值30.74億元、農業總產值53.86億元,分別增長4.6%和4.5%。在“互聯網+”的平臺上,不管是行業還是創業者,所獲得的機會都是均衡的。大學生成功創業的案例不在少數,聚美優品CEO陳歐就是一個典型的“大學生創業者”。這就說明,即使是年輕的創業者也足以與企業大亨相抗衡。
6結語
在知識大爆炸的社會,各行各業人才輩出,大學畢業生要想在市場嶄露頭角就應當有創新精神和創業頭腦。而“互聯網+”的應用無疑為我國傳統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學方案。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已經是大勢所趨,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務人民、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楊婉萍.“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J].經營管理者,2016,(34):320.
[2]尹乾.“互聯網+”背景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應用與實踐[J].科技經濟導刊,2017,(11):146.
[3]譚璐.“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6,(17):83-85.
[4]黃蕾,肖子濠,陳永聰.“互聯網+”背景下兩岸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較研究[J].海峽科學,2017,(5):110-112.
作者:陳燕媚 黃鎖義 周星兒 韋美理 單位:1.右江民族醫學院臨床醫學院 2.右江民族醫學院藥學院 3.廣西高校右江流域特色民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