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數字鄉村下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評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本文選取2011-2020年我國省級層面的樣本,評價研究了數字鄉村背景下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的發展質量。結果表明:全國農村電商集群的發展質量總體上呈現出不斷提升的良好態勢;區域層面上,東部地區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明顯居優勢地位,且東、中、西和東北地區之間的區域差異性存在逐漸擴大的趨勢。從空間集聚特征看,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的空間關聯性處于不斷強化的趨勢,但局部鄰省之間發展質量的“抱團”聚類現象也不斷明顯,即“簇集”效應不斷顯現。
關鍵詞:數字鄉村;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評價
引言
當前,數字鄉村建設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022年初中央和國家多部門聯合出臺《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部署了數字基礎設施升級行動、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行動等重要行動,明確深化農產品電商發展,持續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數商興農”“快遞進村”等工程。可以說,農村電商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農村電商發展將極大推動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多領域的信息化改造提升。現階段,我國農村電商發展規模日益壯大,電商集聚態勢不斷顯現,集群式發展也成為當前及未來的重要方向。
一、文獻綜述
作為我國農村的一個新興產物,農村電商集群也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且主要的關注點包括形成機制、發展模式、區域特征和效果評價等。在形成機制研究方面,毛雨婷(2018)以淘寶村為例,研究了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的形成機制,重點梳理了影響農村電商集群形成的因素群,認為農村電商集群的形成主要包含內外兩層的因素群,其中內在因素包括示范帶頭人、特色自然文化資源、產業類型、人口集聚水平等,外在因素則包括政策推動、技術支持、宣傳力度和物流基礎設施等;劉維(2020)以河南省某縣為例研究了農村電商集群的形成機制,認為地理位置與農產品資源集聚、領軍企業帶動、關聯產業協同以及政策的驅動等是農村電商集群形成與發展的動力機制。在發展模式研究方面,李堅強(2018)研究了農村電商集群發展的基本模式,認為目前主要的模式有“綜合服務商+網商+傳統產業”“區域電商服務中心+青年網商”“生產方+電商公司”“集散地+電子商務”“農產品供應商+聯盟+采購企業”等;董坤祥、侯文華、丁慧平、王萍萍(2016)基于遂昌模式和沙集模式兩種模式,構建并分析了以產品與生產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金融模式創新三大創新作為導向的農村電商集群發展模型。在區域特征研究方面,張燁、李曉明、孫茂棚、徐和平(2019)研究了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的空間分布特征,認為從規模來看總體上呈現出顯著的區域不均衡特征,但是區域差距有縮小趨勢;史修松、張洋、張效禎(2018)基于淘寶村案例,分析了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發展的區域差異,重點探討了目前淘寶村布局集中且發展態勢相對較好的六個省的分布情況,以及淘寶村主營產品的主要類型等。在效果評價方面,王曉宇、黃銘(2021)以安徽省為例,對農村電商的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認為農村電商整體能力在不斷提升,其中物流基礎和產業集聚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王志輝、高懷照(2020)評價了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的物流服務質量,研究發現設施設備因素和人員因素是影響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物流服務質量的重要因素。農村電商作為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它的高質量發展也必然被賦予更高的要求。而從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的運行來看,盡管規模基礎日益增強,但是在發展質量上仍值得商榷。正如王坤(2021)等學者認為的,在“互聯網+”時代下我國農村電商集群存在企業主體不強、同質化嚴重、專業能力缺乏等問題。從定量研究的視角來看,科學評價農村電商集群的發展質量,無論是對于觀察演進趨勢,還是揭示內在問題等都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此,
二、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的評價方法設計
(一)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1.設計原理。本文基于組織生態學視角,構建農村電商集群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組織生態學一般基于生態框架下的生物群體概念,劃分為個體、種群、環境系統等三個維度。事實上,農村電商集群,與生物群體一樣也表現出一定的組織關系,從而構成完整的社會網絡系統。由此,在選取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的指標體系時,重點考慮以下維度:第一,農村電商集群由電商企業等個體組成一個有機整體,企業構成電商集群的單位。第二,農村電商集群表現出明顯的集聚性,電商企業之間相互競合,構成產業群體。第三,農村電商集群類似于生態群落,它的生存與演進都需要有匹配的環境系統進行支撐,包括電商集群所具備的基礎設施支撐條件,也包括體現電商產業特性的平臺和數字信息化服務條件等。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于以上原理,本文構建了包含4個一級指標的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包括:企業主體質量、產業集聚質量、平臺和數字信息化服務質量、物流和基礎環境質量。其中,企業整體質量維度主要用于評價農村電商企業主體的發展規模、速度和效益等方面;產業集聚質量維度主要用于評價農村電商產業集群形成的規模、增長速度和經濟貢獻等方面;平臺和數字信息化服務質量維度主要體現了服務于農村電商集群發展的各類網點和信息化設施支撐的總體質量;物流和基礎環境質量維度則主要體現了農村基礎設施環境和承載農村電商活動所必需的物流環境的總體質量。各個一級指標均包含5個二級指標,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表1所示。
(二)樣本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2011-2020年我國30個省市區作為樣本,西藏自治區因數據異常值較多,因此不包含在內,港澳臺地區因統計口徑的問題,也不列入統計范圍。為確保分析的有效性,本文的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電子商務報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以及各地區統計年鑒等統計資料,部分數據通過萬德數據庫等互聯網渠道搜集得到。
(三)評價方法選擇
本文所采用的評價指標體系包含的細分指標較多,由于不同指標對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的影響程度可能存在差別,需要確定各指標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作用份額。熵值法通過測量各指標的信息熵,基于指標的相對變化來衡量指標的權重值,反映對整個評價系統的影響程度,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與說服力。本文采用熵值法評價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的發展質量。首先對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三、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的評價分析
(一)總體情況分析
根據熵值法測算我國各地的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指數,限于篇幅,本文以3年為間隔,僅列出了2011、2014、2017和2020年的結果,具體如表2所示。從全國來看,農村電商集群的發展質量總體上呈現出不斷提升的良好態勢。根據表2全國平均的結果,2011年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指數為9.8559,2014年指數提升至14.0333,2017年又提升至19.0320,到了2020年,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指數已提升至23.1662。計算可知,2011年以來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指數的年平均提升率達到10%左右。由此推測,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仍存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我國農村電商集群質量不斷提升,從內在驅動機制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消費市場的全力激發,為農村電商集群發展創造內生動力。2020年,我國農村市場的網絡零售額實現1.79萬億元,2016年以來年均增長19%,占全國網絡零售的份額達到15.3%,較以往有明顯提升。在農村網絡零售額中,實物網絡零售額達到1.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占比達到90.9%。其中,紡織品、日用品和家具是最主要的消費品類,三者所占份額超過50%,此外醫藥品、煙酒和通訊設備等零售額增長較快,均超過35%。可見,隨著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民的消費觀念也不斷解放,消費商品的多元化也日益明顯,驅動農村電商集群發展。二是農產品市場的不斷拓展,為農村電商集群發展提供堅實支撐。農村電商的發展離不開農產品的供給支持,目前很多電商主體采取農產品直播帶貨的營銷模式。2020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已達到4158.9億元,同比增長26.2%,農產品的電商市場明顯擴張,為農村電商集群發展創造有力條件。從農產品種類來看,休閑食品、糧油和滋補食品所占份額最高,占比分別達到19.8%、14.6%和11.3%。同時,糧油、奶類和肉禽蛋三類農產品電商零售額的同比增幅均超過50%。三是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夯實,為農村電商集群發展營造有效環境。2020年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5.9%,與城鎮差距進一步縮小。截至2020年底,全國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已累計支持13萬個以上的行政村實現光纖網絡通達,已加快建設數萬個4G基站。同時,全國范圍內已建成了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212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13.7萬個,快遞直投到村的比例提升至50%以上。據統計,2020年我國農村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量達到300億件以上,電商物流農村業務量指數高于全國電商物流指數。此外,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不斷提升,也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支持,“快遞進村”以及“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電商扶貧等工作也積極助力農村電商集群高質量發展。
(二)區域發展情況分析
從區域發展來看,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之間農村電商集群的發展質量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回顧表2結果,東部地區2011年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指數為14.5788,到2020年提升至35.4623,指數持續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之下,中部、西部和東北三個地區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指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盡管這三個地區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指數都呈現出不斷提升的態勢,但是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出現不斷拉大的趨勢。2021年,中部地區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指數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3.5%,較2011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8.2%,較2011年下降了0.4個百分點;東北地區2020年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指數為16.8469,是全國平均的72.7%,盡管較2011年有所提升,但是在2011-2017年占比一直處于下降趨勢。計算標準離差系數發現,2020年離差系數為0.5168,基本上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由此也進一步表明了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的區域差異性有逐年擴大的趨勢。從省份來看,東部地區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明顯較高,主要得益于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北京等省市貢獻,東部地區約占據全國農村電商網絡零售額的七成,尤其浙江省是全國農村電商的興起地和示范地,電商集群發展領跑全國,2020年全省淘寶村數量1757個,占全國的比重達到32.4%。相比之下,西部地區是全國農村電商集群質量相對最低的,在西部11個省份中,尤其是甘肅、青海、廣西等地農村電商集群發展明顯滯后,從而拉低面上發展質量。
(三)空間關聯性分析
為進一步考察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的空間集聚性,下面采用空間自相關方法進行分析。空間關聯性一般可以分為全局空間自相關和局部空間自相關,兩者計算方法分別如下:其中,Moran’sI表示全局空間自相關指數,LocalMoran’sI表示局部空間自相關指數。i、j表示地區,n為地區數量,x為相應的指標值,x_為所有地區的平均值,wij為空間權重矩陣W中的元素。對于空間權重矩陣W,設定若地區i與j地理相鄰,那么wij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特別地假設海南省與廣東省相鄰。首先,根據全局空間自相關模型,計算得到2011-2020年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的Moran’sI值,如表3所示。可以看到,總體上Moran’sI指數有不斷提高的趨勢,在2011-2013年、2015年指數值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但其余年份均通過顯著性檢驗。由此可見,近十年以來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的空間關聯性總體上呈現出不斷增強的趨勢,即一個地區農村電商集群質量的提升,對周邊地區的外部正向溢出效應不斷顯現。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一個產業業態的發展必然需要相應的資源要素和配套設施支撐,同時一個產業業態如果本身集聚了足夠的資源要素,那么基于資源要素本身存在流動性等特性,于是可以輻射帶動周邊資源要素較薄弱區域的發展。特別像農村電商集群的發展涉及了農產品產銷、電商主體營銷、物流配套等方面,本身這些業務活動是有較強流動性的,因此在空間上的區域邊界也是較模糊的,這就容易促進農村電商集群空間溢出效應的產生。張燁等(2019)研究發現我國農村電商集群在地理分布上存在高度的集中性,同時集群的區域擴散效應越來越明顯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文的觀點。其次分析局部空間自相關性。局部空間自相關性一般采用LISA集聚特征進行分析,一般分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4種。“高高集聚”即農村電商集群質量高的區域附近也聚集了電商集群質量較高的區域單元;“低低集聚”即農村電商集群質量低的區域附近也聚集了電商集群質量較低的區域;“高低集聚”是農村電商集群質量高的區域附近聚集了電商集群質量較低的區域;“低高集聚”則是農村電商集群質量低的區域附近聚集了電商集群質量較高的區域。經計算,得到2011、2014、2017和2020年的結果,如表4所示。可以發現,總體上符合四種局部集聚特征的省份有逐年增多的趨勢。2011年僅存在“高高集聚”的特征,且只有浙江和江蘇兩地符合,到2017年、2020年浙江、江蘇、廣東和福建4地均呈現出“高高集聚”。2020年,甘肅和青海兩地均呈現出“低低集聚”,四川省呈現出“高低集聚”特征,江西省則呈現出“低高集聚”特征。從局部空間關聯性結果來看,區域之間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變化的“簇集”效應也在增強,這進一步反映了農村電商集群質量的區域差異性總體在擴大。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評價研究了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的發展質量,主要結論如下:首先,在全國層面,農村電商集群的發展質量總體上呈現了不斷提升的良好態勢,且未來仍存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其次,在區域層面,東部地區農村電商集群的發展質量優于全國平均,而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卻均低于全國平均,同時發展質量在東、中、西和東北地區之間的區域差異性有逐年擴大的趨勢。最后,從空間集聚特征來看,我國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的空間關聯性總體上也不斷增強,但從局部特征來看,區域之間農村電商集群發展質量變化的“簇集”效應也正不斷顯現。
(二)建議
基于研究,提出以下對策建議:一是要抓住數字鄉村建設契機,推動農村電商集群產業化發展。地方政府要強化規劃引領,明確當地農村電商產業化發展的方向。要積極引導農村電商企業之間、電商企業與上游供應商、下游物流商之間的協同,優化農村電商的產業鏈。二是要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加速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加快新基建向農村延伸,進一步提高農村網絡站點的覆蓋面,尤其要加大無線網絡設備投入,促進電商消費在農村不斷普及。統籌推進電商物流一體化,優化物流配送網點布局,提高農村電商消費的熱情以及農產品出村進城的便利度。三是要統籌推進全國農村電商均衡發展。東部農村地區要發揮電商集群發展先行的優勢,進一步打造農村電商品牌。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的農村電商欠發達區域,要積極推進網絡幫扶拓展,引導電商、物流主體向這些區域拓展業務,并通過消費幫扶、人才扶持培養、4G基站補盲等多措并舉,積極提升電商欠發達區域的發展活力。
作者:王曉娜 單位:河南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