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板底鄉民族宗教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板底鄉的宗教信仰
1.本土宗教信仰
彝族是一個信仰萬物有靈和崇尚祖先崇拜與圖騰崇拜的民族。基督教未傳入板底村之前,板底村有濃厚的本土宗教信仰,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其中,以祭拜神樹和神山最為突出。據當地不信奉基督教的老人回憶,過去板底村有神山和神樹,并有一系列的儀式和禁忌。如當地的百草坪就是有名的神山,在百草坪周圍的彝族認為,羅洪米米山會降白雨,故忌在該山上吼叫。一般而言,人們會選擇環境好的地方作為神山,選擇茂盛的古樹作為神樹或神樹林。在認定某個山是神山后,就將本家族的小祠堂建在山上,并將家族的譜書和牌位放在其中。有時會在神山、神樹前燒香、燒紙給已過世的老祖宗。各個地方的分支也要定期回到以前的老地方祭樹。在開展祭神樹和神山活動時,由族長、長老會提議,然后號召大家一起前往祭拜。“祭時,集全寨人于樹下,宰雞宰羊祭神。儀式:用五倍子樹枝靠在古樹腳,搭成門形,將一根剝了皮的插有雞毛的樹枝掛于門上,由一位長者主祭,倒酒、殺牲,率眾圍樹繞三圈即畢。祭完,煮牲肉食用。如是,認為全寨可清潔安好。”有時還要念一系列的咒語,如求菩薩保佑時運亨通、萬事順意,身體健康等,因為當地人也把祖宗認定為是菩薩,具有超凡的能力。此外,板底彝族和威寧其他地方的彝族一樣,也有圖騰崇拜。自然崇拜中葫蘆和竹是植物類的崇拜對象,動物類則以虎為主。崇拜虎圖騰源于:一是自稱與虎相對應,彝族稱虎為羅,歷史上威寧彝族曾以“羅羅”作為自己的族稱;二是不僅以虎族自命,還認為虎是自己的祖先;三是不僅認為生為虎族人死后也要還原為虎;四是認為天地間萬物均是虎尸解而成。在板底鄉,被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的“撮泰吉”,其中的“哉嘎阿補”是山林老爺的意思,表示對虎的諱稱,真實反映虎圖騰崇拜的內涵。可以看出,板底彝族的民間信仰是互相銜接、相互對應的,內在含有很強的關聯性。對自然的崇拜蘊含有對圖騰的祭拜,同時含有對祖先亡靈的敬拜,有明顯的祖宗親緣思想觀念。這些都顯現出原來板底村的信仰是典型的多神崇拜。
2.基督教信仰
1906年,基督教傳入板底,板底村的村民成為彝族地區第一批內地會教徒,板底村的教堂也成為彝族聚居區內以彝族信徒為主的教堂之一。根據威寧縣民宗局提供的數據,威寧全縣包括彝、苗、漢等民族已受洗和未受洗(慕道者)的信仰基督教的人數現共計58500人,板底鄉信教人數現今有2000人左右,改革開放初期曾高達3000人左右;登記在冊的教堂有50處,其中板底鄉就有3處。基督教傳入板底,標志著當地人們信仰方式和內容的轉變。有一部分村民不再信奉自然和祖先等多種神靈,只信仰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耶穌。從過去的本土宗教信仰變成制度性宗教信仰,也從多神崇拜改為一神崇拜。板底村信仰基督教的彝族,不再以定期祭拜祖先加強血緣宗族的聯系。老人過世,不舉辦傳統的喪葬儀式;新人結婚,也不開辦民族性的婚禮儀式,都以基督教的禮拜形式取而代之。信奉基督教的人們完全使用自己的信仰方式。同時,板底村的宗教信仰也有專門的神祗—上帝,有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教堂,有統一的宗教經典—《圣經》,也有專門從事基督教職業的人—牧師、傳教士。至此,板底鄉就具有兩種宗教信仰體系。
二、板底鄉實施的民族宗教政策
黨的宗教政策概括起來講,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即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板底鄉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宗教信仰自由為主體,同時,也還包括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尊重當地民族風俗習慣,維護各民族平等團結等。
1.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們黨和政府在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重要政策,是我國對待宗教問題的一項長期基本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以同志為領導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宗教理論,結合歷史經驗和當時中國具體的宗教情況,對民族宗教政策進行了新的發展,為今后民族宗教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個較為系統的理論依據。”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鄧小平曾指出:“宗教信仰自由涉及到民族政策,特別是我們中國,一般都是少數民族在宗教信仰方面問題最多,我們要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必須實行宗教信仰自由。”1982年我國落實宗教政策,恢復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主要內容是,每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既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板底鄉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村民可以自行選擇宗教信仰,既可以選擇信奉本土宗教信仰的民族土神,也可以選擇信仰制度性宗教基督教。無論選擇何種宗教信仰,都不得干涉村民的信仰自由,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從村民的言談中,可以感受到這一政策是行之有效并深入人心的。無論是當地教堂的長老和教務組長,還是一般的基督信徒或當地普通村民,他們都明確表示:”我們國家采取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我們不會反感信奉不同宗教的村民,也不會干預他們,各人有各人的信仰。”在實際生活中,板底彝族過火把節,過端陽節,過彝年等時,不信基督教的村民按自己的風俗習慣過,信基督教的村民可以旁觀,也可以在教堂做禮拜,不會強制他們參與彝族活動,也不會禁止他們進行自己的信仰生活。而如果村里有紅白喜事需要幫忙時,做菜,用水都會將信仰基督教與不信基督教的分開使用,尊重他們的信仰習俗。由此可以看出,板底鄉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僅僅是文字表述,而是真正貫穿于村民的整個生活中,充分保障村民的信仰自由及人權。因此,板底鄉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既能夠有效解決當地的宗教信仰問題,也可以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
2.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
2001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黨的宗教工作方針“四句話”,即“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會議明確民族宗教的各項事務,都要按照黨和國家的相關規定開展。而為了依法管理好區域民族宗教事務,貴州省也制定相應的條例。如《貴州省宗教事務條例》第十四條就規定:”新建、恢復寺觀教堂,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條件,由宗教團體向擬設立寺觀教堂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提出申請。”板底鄉嚴格按照國家法規和地方條例管理本地區的民族宗教事務。板底鄉的三個教堂,板底村教堂、新勝村教堂、新官寨教堂都是獲取國家許可成立的。其中,板底村的教堂經歷過多次的修建,遷址,重建,如2013年5月是板底村第五次修建教堂,也是向相關部門申請并獲得批準后方才修建。據現任教務組組長LYX說:“最初,規劃教堂選擇在板底村營盤山的北面,但學校和政府要用,所以回到1918年的舊址上,即營盤山的南面。但沒想到,十多年后的板底村會往山的這一面發展,設想應該是朝相反方向發展。現選的堂址,可以遠離放牲口的草地以及學校、公路、田地等地方。”他也強調,“要重新修建教堂,必須寫申請,先向村支部反映情況,蓋公章,再向相關部門申請獲得許可方修建教堂。”此外,板底還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對信徒的教育,加深其了解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在板底村教堂懸掛有教會制定八項標準,即教規的一部分。規定信徒必須愛國愛教,知法守法,團結穩定,活動規范,教風端正,管理有序,整潔安全,服務社會。板底教堂的教規融合我國相關的宗教政策,強調信徒的宗教權利與義務,為依法開展民族宗教活動奠定了基礎。
3.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共生共存,民族文化往往就是宗教信仰的反映。板底彝族豐富的民族文化與宗教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被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的“撮泰吉”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不僅展現當地人民祭祀、辟邪、迎吉祥、祈求豐收的習俗,還反映彝族遷徙、農耕、繁衍的歷史。《鈴鐺舞》則是在彝族老人過世時跳的舞蹈。除這些之外,還有葬禮、婚禮的專門歌曲。板底彝族在舉行這些儀式和活動時,并不會刻意區分是宗教活動還是民俗活動,他們只認定為是本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因此,如果不按照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尊重板底彝族的風俗習慣,不僅會妨礙民族文化的發展,還會造成民族宗教問題。所以,板底彝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都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政府根據國家的政策予以相應的尊重和保護。
4.民族平等團結
民族平等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民族團結的前提條件。“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曾批評國民黨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贊同孫中山‘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強調他們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應被尊重。”板底鄉是多種民族雜居的區域,如果各民族之間不能相互尊重,勢必會產生很多民族紛爭、出現民族問題,不僅民族的宗教信仰得不到保護,就連民族之間也很難實現團結。板底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民族團結,營造和諧的民族氛圍。如板底鄉政府所在地板底村,在彝族居民中還夾雜幾戶苗族,據當地村民說:“這幾戶苗族是解放時搬進來的,辦畜牧業時留下來,長期發展成為當地人。”每當過彝族節日時,不信基督教的苗族村民也會參與,彝族同胞也歡迎他們加入,不排斥他們。兩個民族的同胞共同構建起民族和諧的場景。此外,板底鄉政府還倡導恢復彝族文化,切實保護當地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語言等社會生活各方面平等的權利。
三、板底鄉民族宗教政策實施的成效
板底鄉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顯著的成效。既保障村民的信仰自由,也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更好更快發展。
1.切實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權利
時期,在現實生活中,全盤否定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對宗教問題的方針,根本取消黨對宗教工作的領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事實上被廢止。信教群眾的正常宗教生活被禁止,宗教活動場所被封閉、拆毀或改作他用,各宗教團體被迫停止宗教活動。板底鄉也遭受同樣的情況,村民不能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本土宗教信仰方面,許多彝族的家族譜書都在這一時期被燒毀,反映家族歷史和遷徙路徑的重要依據消失殆盡;村民不敢祭拜神山、神樹,彝族民間信仰活動被認為是封建迷信而遭到禁止,從而導致板底鄉的文化繼承人出現斷層。基督教信仰方面,信徒沒有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沒有固定的禮拜時間。基督村民在回憶過去時表示:“當時連做禮拜的地方都沒有,他們要偷偷摸摸去山里找地方做禮拜。”而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撥亂反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尤其1982年,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后,板底村的基督教信仰從“偷偷摸摸”組織禮拜,轉為正大光明地開展宗教活動。從此,村民的宗教信仰權利得到重視和保護。信奉本民族神靈的村民,可以自由地進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信奉基督耶穌的村民也有自己固定的活動場所和禮拜時間。如今,板底村的基督信徒在黨的宗教政策保護下,可以選擇繼續信仰基督教,也可以選擇重新信仰本民族的宗教,村民能憑自己的意愿完全自由地選擇信仰,不會遭到外部的干預。而彝族同胞也不會因為彼此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而起矛盾,相互自覺尊重各自的信仰,共同生活,共同勞動。板底鄉村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從各方面都得到切實的保障。
2.宗教信仰有正規的秩序
板底鄉的基督教,是在十九世紀鴉片戰爭的大背景下傳入的,或多或少有殖民主義的影響在其中。黨實行自治、自養、自傳的“三自”方針。黨的十八大也強調“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過去,板底基督教沒有正規的管理,也沒有正常的秩序。板底執行黨的宗教工作方針后,當地的基督教進入正軌。現今,板底村的教牧人員,有機會接受系統的專業培訓。較過去而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板底的長老和傳道都必須獲得相關機構頒發的資格證書,教牧人員必須在鄉里、省里備案,還必須在“三自”下統一管理。此外,教牧人員除能明晰自己的工作職責,還能按照相關規定傳授信仰知識和處理教會各項事務。而教堂教務組成員作為教牧人員的一部分,加入到板底教堂,讓板底村的信教人員能在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指導下,按照國家宗教政策,有條不紊地開展信仰工作,避免盲目信教和一些不利因素的產生。
3.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
板底鄉的本土宗教信仰與民俗文化相互融合。民族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民族文化則是民族宗教信仰的重要載體。如果板底鄉的民族文化得不到發展,民族宗教信仰將會隨之消失,而體現民族特征的文化符號也將消亡。因此,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為板底鄉恢復民族文化提供了前提條件。在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導下,板底鄉重視發展民族文化。如今,“鄉黨委、政府一直把民族文化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加以落實,提出了‘文化活鄉’的工作思路,把民族文化工作作為推動全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如2009年成功承辦草海國際觀鳥節攝影大賽彝族風情采風活動;登記成立了‘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阿西里西藝術團’,完成《阿西里西—源自彝鄉的呼喚•板底彝族民歌選編》一書的初稿等。”在2013年板底還作為貴州旅游發展大會的分會場,積極展演民族文化,從不同角度提高民族認同感,促進當地民族文化發展。此外,由于布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傳承人,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板底鄉政府非常重視布摩文化的傳承發展,為此制定相關政策。板底鄉政府規定,凡是戶籍屬于板底鄉的村民,在布摩學校學成以后,鄉政府予以獎勵10000元。如果板底村民的紅白喜事按照傳統習俗來舉辦,也會給予相應的獎勵。板底鄉政府采取物質獎勵形式,鼓勵村民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并通過獎勵機制,達到推動民族文化延續傳承的目的。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既保護和發展了板底鄉的民族文化,也保障了當地的民族宗教信仰。
4.推動板底鄉經濟發展
板底鄉是貴州省經濟相對落后的貧困鄉之一,全鄉生產結構單一,主要依靠種植業和養殖業維持生計,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玉米、馬鈴薯、蕎麥、大蒜等糧食作物和極少部分經濟作物。當地土地貧瘠,加上落后的生產耕作方式,種植業產量低。由于當地資源環境的限制,只能選擇用文化軟實力的方式發展經濟。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讓板底鄉獲得新的生機。板底鄉大力開發傳統歌舞,如出嫁歌,娶妻歌;凄涼哀婉的喪葬禮曲,如喪葬祭奠的《啃嚯背》、《鈴鐺舞》等等,都成為板底鄉發展經濟的重要文化資源。同時,村民轉變過去的一些守舊思想,不再把民族文化看作迷信,開始重視本民族文化,樹立起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鄉黨委、政府也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導下,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的方式,規劃一系列文化產業項目,以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5.板底鄉教育的發展
基督教傳入板底時,教堂很長一段時間是學校和教會二合一的形式,學生們星期一至星期五學習算術、國文,星期六、星期天則學習《圣經》和《贊美詩》,除了學習彝語《贊美詩》,學校不傳授與民族文化相關的其他內容。黨的宗教政策貫徹后,學校和教會分離,未成年禁止進入教堂,學生在學校學習各種知識。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比過去更加廣泛,在保障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的同時,還能夠學習本民族的文化。首先,雙語教學成為板底小學的必修課,學生們在學習漢語的同時,也加強學習本民族的語言。板底村形成濃厚的民族氛圍,無論大人還是小孩,相互之間的交流都使用彝語。由此,板底民族語言得以保護,學生的基礎教育得到重視。其次,為了使民族文化能夠延續,也為了增強民族文化的氛圍,板底鄉政府采取學校教學生跳民族舞蹈、唱民族歌曲的方式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板底小學早操的形式是跳彝族鈴鐺舞,民族樂器和民族歌曲則是音樂課的主要內容。最后,借助學校校服印民族圖案的方式,展現彝族文化內涵,讓民族文化融入實際生活中。可以看出,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使板底鄉的教育跨入新的發展階段,保障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提供了培養民族文化傳承人的平臺。板底鄉的語言、教育、文化、風俗習慣等均從多種途徑得到尊重和保護。
四、結語
板底鄉民族風情濃郁,宗教信仰體系復雜,不僅有多個民族雜居,而且有兩種信仰體系。對待當地民族宗教問題,一旦處理不當就會引發民族矛盾。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則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和基本方法。板底鄉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因地制宜開展當地的民族工作,取得顯著的成效。板底鄉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詮釋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性,并通過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既充分保障板底鄉少數民族同胞的信仰自由和權利,加強村民履行宗教義務,又有效避免了民族矛盾,使各個民族團結一致,共同促進板底鄉民族文化、民族經濟、民族社會的發展繁榮,最終,使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在當地得到成功實踐。
作者:劉慧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