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植根民族音樂,踐行音樂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云南藝術學院作為西南地區唯一一所綜合類藝術院校,為我國培育出許多優秀的作曲家,如陳勇、劉曉耕、丁煜倫、馬碩等等。作為青年一代的作曲家,現任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的丁煜倫教授就是成績較為突出的一位。二十余年的工作生涯鑄就了丁老師行政、教學雙肩挑的綜合能力。筆者結識丁老師是因為2010年到學院工作以后,也從此開始了解丁老師的藝術創作。經過八年的同事經歷深知丁老師三重角色集一身卻做得如魚得水,其間包含了太多的酸甜苦辣。
關鍵詞:丁煜倫;作曲家;教授;教育工作者
丁煜倫(1968—),作曲家,教授,碩士生導師。本科畢業于云南藝術學院,碩士畢業于武漢大學,師從著名作曲家陳勇教授。現任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音樂教育學會會員,云南省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音樂創作委員會副主任。發表作品百余首,其中大部分作品在省市和中央電視臺播出;有多首藝術歌曲及器樂曲在全國音樂類核心期刊《音樂創作》上發表刊出;音樂論著《云南寫意》(線譜版)、《藝術類音樂高考指南》《sibelius的理論及應用》等已正式出版;MTV《金色的土地》;出版發行丁煜倫聲樂作品精選《愛的火把節》(CD);多部作品在省市和全國獲獎。
一、學院發展的指揮者
云南藝術學院黨委為進一步適應高等藝術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于2008年成立了高等職業教育學院,承擔二本、專升本相關專業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丁老師于2009年底被任命為該院院長,得益于從部隊文工團轉業到云南省歌舞劇院,繼而調至云南藝術學院的工作經歷,丁老師既擁有軍人的果斷處事風格,又不失為人師表的平易近人。丁老師任職后開始了一系列的教學、管理改革,如2011年攜手學院黨政領導等新一屆領導班子制定了適合學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思想素質高、為人處事好、專業技能強。丁老師一再強調沒有較高的思想素質和較好的為人處世方法,專業再好都不會得到認可,這三者之間相互關系,缺一不可。學院秉承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宗旨,利用“云南藝術職業教育集團”的資源優勢,強調“實踐實訓有特色”“創業就業有能力”等特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特色課程作為學院的亮點,體現在教學計劃的制訂和執行上。比如專業命名為音樂表演技能與應用、藝術設計技能與應用、設計職業教育、藝術教育專業等等。這些專業的設置體現了新型辦學理念區別于普通音樂或藝術類專業的辦學模式。特色課程設置如下:《音樂科技理論與運用》《職業形象塑造》系列課程、《市場運作模擬實踐》《舞臺表演理論與實踐》《中小學藝術教育實踐》《工程預算與方案文本》《云南民族民間美術》等等。這些制度的制定及課程的優化更新使得職業教育學院在短短幾年中獲得了長足高效的發展。為打破高校教師編制管理的瓶頸限制,根據專業發展和教學的需要,學院聘請高校、演出團體、設計公司等相關企事業單位優秀教師、演員、化妝師、設計師擔任專、兼職教師到校任教,共享云南藝術學院、社會的優秀教師資源,打造了一支專兼職結合、“雙師型”的教師隊伍。然而這樣的做法,受到了傳統的質疑。丁老師等領導班子頂著壓力堅持這種專兼職互相補充的教師隊伍建設,實際上正是迎合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學院全日制學生人數1200余名,設有設計美術系、音樂舞蹈系,共有本科、專升本兩個辦學層次。現設9個二本專業:視覺傳達設計(技術與應用)本科、音樂表演(技能與應用)本科、視覺傳達設計(職業教育)本科、藝術教育(職業教育)本科、視覺傳達設計專升本、音樂表演專升本、音樂學專升本、美術學專升本、藝術教育專升本。至今已培養出六屆本科、專升本畢業生,學生得益于學院技能與運用專業模式的培養,就業率較高,并得到各界好評。2017年4月,丁老師調任云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職位,相信他在今后的工作中定會大放異彩。
二、音樂創作的踐行者
繁重的行政管理及教學工作并沒有阻擋丁老師對專業的至高追求,空閑時間丁老師會一頭鉆進工作室進行音樂創作。目前,丁老師作品數量已達百余首,每首作品都用丁氏語言抒發著對生活、對家鄉的無限熱忱,這些作品是丁老師多年田野采風及對云南這片熱土的汲養之作。筆者曾基于導師申波教授云南省人文社科基地項目《云南民族音樂素材與當代音樂創作關系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D2011YB19),于2012年參加云南音樂評論學會年會時撰寫了一篇《歌聲中的節日———析丁煜倫<苗嶺花山謠>》的文章,從《苗嶺花山謠》的創作背景到作品的曲式結構進行了深入的音樂文化分析,得到了丁老師及詞作者金鴻為老師的認可,筆者莫感榮幸。《愛的火把節》是丁老師第一張聲樂作品專輯,輯入《愛的火把節》《金色的土地》《藍色的月亮》《國寶》《告別軍營》《保山好》《云南寫意之昆明·家園》《會澤戀歌》《苗嶺花山謠》《我的小村莊》《牧歸》《油菜花開》《忘不了》《以禮河,母親河》《阿么!瀾滄江》《月光》計16首原創歌曲,從丁老師數百件聲樂作品中遴選而出。《云南寫意》(線譜版)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此書由黃田先生作序,題為《天機云錦清水芙蓉》,序中黃先生寫道:“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靜中生出的萬象,是動人的至美。煜倫的作品不求怪、不媚俗、不趕時髦。清新、自然、真淳是煜倫一貫的風格。”丁老師的作品正如黃田先生所言清新、自然、真淳。這些特點在丁老師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如《愛的火把節》,這是一首描寫彝族人民慶祝火把節的生動景象的作品,作品中純四度和增四度音程貫穿整首樂曲,給樂曲注入一股鮮活的力量,再加上倒影手法的運用和同主音宮羽五聲調式的自如轉換,使樂曲在發展上形象逼真,宛如節日中的人們遙相呼應,舞動著自己的身體,氣氛非常融洽。音樂的畫面直入眼簾。最新力作《瀾滄江幻想曲》,由宋思明老師演唱,謝維耕詞、丁煜倫曲、禹自顓編曲。作品通過音樂語言描繪了瀾滄江獨特的風土人情和地理風貌———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山高谷深,北高南低。整首作品丁老師運用了獨特的丁氏手法,ABCBA拱形結構構成,f羽調。樂曲節奏由悠揚的慢板轉向熱烈的快板,最后又回到悠揚的慢板,小調的曲體結構基本以對應和起承轉合為原則,形成整齊的呼應關系,丁老師運用羽調抒情、思念的調式特點描繪出瀾滄江氣勢恢弘的大調氣質,這是一首好聽的,充滿幻想和魔力的歌曲。丁老師器樂作品包括《月光》(為長笛、大提琴與鋼琴而作)、《e商調小提琴隨想曲》(為小提琴與鋼琴而作)、《天邊的月亮》(鋼琴獨奏)、《阿黑哥》(鋼琴獨奏)、《彩云妹妹》(鋼琴獨奏)、《云南寫意》(長笛與弦樂四重奏)、《愛的火把節》(笛子獨奏)等;合唱作品《在中國的名片上》(男女聲二重唱)、《牧歸》(女聲小合唱)、《忘不了》(女聲小合唱)、《春風·春雨·春歌》(女聲小合唱)、《山里的男人》(男聲四重唱)、《都市乖乖女》(女聲三人組合)、《國寶》(女聲三人組合)、《阿么!瀾滄江》(女聲三人組合)、《人民禮贊》(混聲合唱)、《好美好甜中國夢》(混聲合唱)等。兩年一度的云南省本土歌曲創作與演唱大賽作為響應云南省建設云南民族文化強省號召的窗口活動,已成功舉辦了五屆。丁老師的作品在五屆大賽中均有演出并獲得不俗的成績。作為一位對藝術具有獨到感悟力的藝術家,丁老師的原創歌曲表現出音樂素材來自民間、藝術技法卻又超越民間的獨特創造力,而這正是當今藝術家所追求的目標。
三、平易近人的教育者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丁老師一直秉承教書、育人、愛自己的理念踐行自己的教育事業。丁老師沒有因為院長及作曲家身份而放棄教學工作,除了研究生教學工作外還擔任了本科教學工作,并得到學生的尊敬和喜愛。丁老師對音樂表演專業學生進行了優化整合,開設鋼琴即興伴奏專業,培養鋼琴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在教學中為了克服鋼琴專業學生只能彈奏正譜的弱點,引導學生正確掌握即興伴奏的特點,發展學生的多重能力。丁老師不墨守成規,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由于學生專業素養參差不齊,他就利用休息時間給學生補習和聲、復調、配器等作曲三大件。每每跟學生聊天,學生都非常敬佩丁老師,也給我們這些年輕教師做了很好的榜樣。說起丁老師的教學成績不得不提到他的教學實踐音樂會,記得第一次音樂會是在2013年12月12日晚上,丁老師帶領學生們準時亮相音樂會現場。學院相關領導及詞作家、音樂評論家金鴻為老師、音樂學院馬碩老師等嘉賓親臨現場,臺下座無虛席。音樂會作品包括丁老師12件聲樂和器樂作品,研究生4件聲樂作品,本科生2件聲樂作品。全部作品由學院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展示,作品形式多樣有獨唱、二重唱、小合唱、長笛與弦樂五重奏等等,體現了較高的藝術品位。正如丁老師期許的那樣,通過音樂會形式,展示學生良好的藝術素養,學生創作的作品被表演專業學生展示,同時又給表演專業學生一個登臺實踐的機會,達到了雙贏的效果。豐富的人生閱歷、豐碩的專業成績、豐厚的管理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丁老師作為管理者、作曲家及教育者這三重角色和諧統一的基石。梳理完畢,筆者打心里佩服這位領導、這位學者、這位作曲家,也祝愿丁老師攀得更高、走得更遠!
作者:馮國蕊 單位: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