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舞蹈服飾設計藝術特征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民族眾多,經過千百年發展積淀,形成了燦爛輝煌、類型多樣卻內在統一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傳承民族文化必然要將民族舞蹈服飾作為重點。民族舞蹈服飾設計是傳承途徑之一,既要從藝術層面實現舞蹈化、符號化、審美化、精神化等目標,也要從文化傳承層面構建行之有效的策略。
1.1舞蹈化
民族舞蹈服飾是為舞蹈表演服務,而從民族舞蹈服飾發展過程來看,民族盛裝是萌芽,這要求設計者既要保留民族盛裝代表性元素,也要立足于舞蹈表演需要,剔除那些不合時宜內容,確保民族舞蹈服飾除了在款式、色彩、圖案紋樣等方面滿足審美要求外,還能為舞蹈動作充分呈現以及烘托舞蹈表演效果提供支撐。舞蹈藝術發展伴隨著人體動作表現力發展而不斷發展,具體到舞蹈服飾發展中,有的舞蹈服飾會以體現人體肌肉運動線條為目的,比如傣族孔雀舞服飾從原先繁瑣笨重之態逐漸發展為修長貼身長裙,身著這一服飾翩翩起舞,更能將孔雀優美姿態充分呈現;有的舞蹈服飾會以塑造某種造型為目的,比如彝族舞蹈《涼山兒子》中男裙褲褲口寬度達到200或300cm以上,如此“寬闊”褲口能凸顯出舞者健壯雄姿,體現出彝族男兒粗獷有力、敢于擔當的性格,也能豐沛舞蹈表現空間,依托舞蹈服飾“余量”塑造更為豐富多姿的視覺效果。舞蹈是動態的,舞蹈服飾設計也要“隨機應變”,但舞蹈化藝術特征卻是永恒的,這賦予民族舞蹈服飾永恒舞蹈美內涵,而在舞蹈美的背后是舞者、是整個民族生生不息、永葆活力的精神世界。
1.2符號化
符號化指的是民族舞蹈服飾要成為展示民族風采與神韻的標志,通過極強的可辨識性讓人們觀之便能知曉民族所屬,更細致一點則能知曉舞蹈類型。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發展歷程,文化積淀自然存在差異,由此衍生出的民族舞蹈服飾也會各具特征。如蒙古族以騎馬放牧為生,所著服飾具有寬松緊湊特征,目的是確保四肢動作充分施展;苗族中農業生產占據主導地位,相較于騎馬放牧,農業生產中人體動作幅度相對較小,并且農業環境較為安逸,給予苗族人精心設計苗族舞蹈服飾的空間,使得苗族舞蹈服飾更顯精巧美觀。這成為民族舞蹈服飾設計具備符號化藝術特征的源頭,對于現代設計者來說,汲取民族象征性元素融入服飾之中,可以進一步強化符號化特征,但在文化交融大局勢下,借鑒其他民族優點并用于本民族服飾設計,可拉近不同民族舞蹈服飾距離,但民族之間綿延千年所形成的差異并不會因此煙消云散,因此符號化依然是民族舞蹈服飾設計藝術特征。從文化發展角度來看,文化多元更有利于營造文化發展活力,民族舞蹈服飾在更具活力的氛圍中能夠展現更大魅力,進而為人們獲得更好民族舞蹈觀感做出貢獻。
1.3審美化
美的事物能讓人心情愉悅,精神為之一振,民族舞蹈本身便是美的化身,舞蹈動作與舞蹈服飾則是展現美的重要載體。每個民族都是從茹毛飲血發展而來,在與大自然密切接觸中既獲取支撐生存的各種物質,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汲取大自然之美,并通過生產創造將其體現在服飾、建筑物等方面。這種原生態美感值得設計者細細體味,而后通過精心設計將其融入民族舞蹈服飾中,使其滿足經歷環境惡化之苦的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民族舞蹈服飾盡管同樣蘊含原生態元素,但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漸披上各類枷鎖,使其變得繁冗固化,既難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同時也造成民族舞蹈服飾停步不前。朱光潛曾說“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覺”,如果民族舞蹈服飾不能帶給人們美的直觀感受,其內涵即使再豐富與深刻,也會因為人們缺乏足夠的欣賞與感悟動力而影響傳播效果。因此,民族舞蹈服飾設計中塑造直觀美是重要的,比如哈薩克族女群舞《可愛一朵玫瑰花》中,舞者所著服飾由原先連衣裙款式改變為吊帶款式,再配以輕柔飄逸紗裙,不僅將舞者婀娜多姿身材曲線充分展現,還營造出朦朧之感,讓人遐想聯翩,沉浸在曼妙舞蹈表演中。
1.4精神化
民族舞蹈服飾要為舞蹈表演服務,既讓舞者充分表現肢體動作,也要具有美感滿足觀者審美需求,要切實達到這些目標,僅僅從功能塑造與美感呈現方面進行服飾設計是不夠的,還要重視精神內質雕磨,如此所設計出的民族舞蹈服飾才能更具生命力,才能使舞蹈內涵充分彰顯。從設計層面分析,精神化藝術特征是建立在切實存在的相應載體上,大到民族追求,小到民族舞蹈本身,都要得到設計者深入剖析,不能僅憑個人喜好決定民族舞蹈服飾風格與款式,也不能盲目認為“現代的就是好的”,將民族舞蹈服飾面料、色彩等組成元素進行替換。沒有精神底蘊的民族舞蹈服飾即便再美觀也不過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比如有的設計者只想著展現舞者曼妙身材而忽視其內在特征,容易使舞蹈表演陷入“艷舞”誤區,在惡俗風氣影響下繼續惡化。民族舞蹈服飾設計實現精神化是困難的,要求設計者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并能將傳統與現代良好融合。傳統是“根”,現代是“養分”,“根”之不存“養分”又有何用,但沒有“養分”,“根”也會枯萎死亡,因此民族舞蹈服飾設計沒有終點,關于兩者的研究與融合永不止步。
2民族舞蹈服飾設計文化傳承途徑
2.1深挖民族舞蹈服飾文化寶庫
文化傳承是大事,必須慎重對待。深入了解文化內涵是文化傳承之前提,這樣能避免傳承之路陷入形式化漩渦,才能獲得更好的傳承效果。民族舞蹈服飾客觀存在,但對于設計者來說,僅睹視其外在形象是不夠的,還要廣泛搜集相關研究資料,并通過細細研讀了解民族舞蹈服飾的“前世今生”。在這一過程中,設計者既要對諸多研究成果給予尊重,同時也要保持清醒獨立,不能盲目全盤接收,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判斷。很多研究成果年代久遠,有些內容會存在滯后現象,如果不加選擇一味照搬,則會造成設計結果滯后于時代。深挖民族舞蹈服飾文化寶庫充滿艱辛,難點在于立場轉換,設計者如何以傳統立場深挖內涵并以現代立場構建傳承之策需要經過長期磨練才能更好實現,這也揭示出民族文化傳承困境,即傳統與現代如何共生共融。另外,我國民族眾多,民族舞蹈服飾豐富多樣,民族舞蹈服飾文化寶庫更是如海之深,這對于民族舞蹈文化文傳承是機遇與挑戰共存,更加需要設計者付出努力去研究探討,使民族舞蹈服飾設計既成為“新容換舊貌”契機,也為不同民族舞蹈服飾交融共舞創造條件。
2.2緊密契合民族舞蹈文化藝術
民族舞蹈服飾是民族舞蹈的一部分,從文化傳承角度考量,民族舞蹈服飾如果脫離民族舞蹈,不僅會對民族舞蹈文化傳承帶來負面影響,也會弱化自身價值,甚至變得不倫不類。比如有的設計者一味追求時尚潮流,在民族舞蹈服飾中融入大量現代元素,讓人觀后非但不能獲得美感,還會產生“時空錯亂”,難以與民族舞蹈建立關聯。緊密契合民族舞蹈文化藝術是設計者設計出既獲得公眾認可又能在民族舞蹈文化傳承中發揮相應作用服飾的重要設計理念。首先,民族舞蹈服飾要滿足民族舞蹈基本要求,如切實服務舞蹈動作、充分展現舞蹈情緒等,其中舞蹈情緒十分重要,其展現程度關系到觀眾共情效果,而對于民族舞蹈服飾來說,其外表造型貼合民族舞蹈真實場景有利于調動舞蹈情緒,如朝鮮族舞蹈《頂水舞》中舞者所著服飾色彩上與水之色相近,造型上則將朝鮮女子內心愉悅充分呈現,一幅極具生活風情的展現在觀眾面前。其次,民族舞蹈服飾要能烘托民族舞蹈內核,起到升華舞蹈主題與提升舞蹈意境作用。很多民族舞蹈是以展現自由情感為主旨,傣族《象腳鼓舞》便是其一,在這一舞蹈中舞者所著服飾以簡潔為主,一方面有利于舞者更好舞動象腳鼓,另一方面則能匹配舞蹈主題,更好表現自由自在、毫無束縛之感。
2.3積極融入現代元素,與時代接軌
文化傳承不是一味因循守舊,將所有文化內容原封不動向后傳遞,而是要基于時代發展以長遠眼光進行審視,這樣才能使文化傳承更具價值,能夠在新的時代依托旺盛生命力延續下去。縱觀民族舞蹈發展歷程,不同時代不同階段均會展現不同特征,民族舞蹈服飾亦然,而具體到當今時代,民族舞蹈只有積極融入現代元素才能滿足當代人審美需求,才能得到歡迎與認可。首先是體育元素。當今時代人們熱衷于體育健身,民族舞蹈作為體育運動,能夠依托這一形勢得到良好發展。設計者可以通過去除傳統民族舞蹈服飾中繁冗脫贅內容,使其更適于舞蹈動作施展,也能在材質上調整為透氣舒適面料,讓舞者在舞蹈表演中保持更好狀態。其次是裝飾元素。現代裝飾品更加豐富多樣、精致簡約,如一些裝飾品雖體積較小,卻能囊括繁多元素,實現更多信息的傳遞。民族舞蹈服飾設計者可以將現代裝飾元素作為傳統與現代交融載體,方寸之間便能實現傳統與現代的交鋒,從而讓觀眾更直觀感受兩者的異同。再次是科技元素。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同樣民族舞蹈服飾中融入科技元素能為其形態、功能等方面實現創新提供支撐,比如防輻射、抗菌除臭等材料能提升舞蹈服飾的健康價值,也能延長其使用壽命。
2.4拓展視野走文化交融之路
不同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可以通過“優勢互補”共同進步,也能為獲得更多民族認可打下基礎,這對于民族舞蹈文化傳承意義重大,是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對于設計者來說,首先要革新設計理念,主動研究外來文化并挖掘其優點。這一過程要摒除偏見,避免陷入主觀主義誤區。其次要賦予情感。沒有情感的設計者難以設計出引人深思的作品。文化交融不是不同文化簡單對接,而是要尋找共通點,然后圍繞該點深入探索與挖掘,這一過程離不開情感澆注,這是抵達本源、透視本質的鑰匙。再次要堅守底線。文化交融是建立在平等自由、互不傷害基礎上,設計者要充分認識這一點,并在引入外來民族舞蹈文化過程中保持理性,避免本民族舞蹈文化受到傷害。
3結語
民族舞蹈服飾設計不同于常規服飾設計,設計者需要考慮更多因素,其中文化因素要置于重要地位,如果失去文化支撐,就會造成設計結果空有軀體而無靈魂。在堅持文化主導的同時,設計者也要拓展思維,不斷引入新型設計理念、技術等來豐富設計語言,引領民族舞蹈服飾走在審美第一線,進而為其發揮精神熏染與文化傳承作用創造良好條件。
作者:莊靜雯 單位:海口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