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3D打印技術的高校美育教育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將新興3d打印技術與滇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制定既能保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又能實現創新技術轉型的教育嘗試,有助于構建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傳承同現代高新技術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非遺傳承語境下,將美育教育與前沿科技相結合,培養為少數民族服務、為邊疆地區服務的復合型應用人才,開展非遺傳承與前沿技術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3D打印技術;滇西高校;非遺美育
一、3D打印與滇西高校非遺美育
3D打印技術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陶瓷、塑料等可粘合高強度材料,通過逐層打印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具有制造成本低、生產周期短等優勢。歐美專家預言其即將顛覆全球傳統制造產業,被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具標志性的生產工具”[1]。2015年9月23日參觀美國微軟總部,蓋茨贈送3D打印“柳林海”號船模。10月21日訪問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贈納米3D打印長城。11月15日,在土耳其G20峰會《創新增長路徑共享發展成果》講話中,特別強調3D打印技術的重大發展意義。2015年8月23日,國務院總理主持國務院專題講座,討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與3D打印等問題。2016年1月27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政府將在新的一年里加快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其中會議內容之一就是3D打印技術,從此將會在國內掀起以3D打印為代表的新一輪的科技創新浪潮[2]。美育概念是由德國美學家席勒在18世紀末提出的,美育是運用審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號的實踐能力的教育形式。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實施后,美育教育問題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由于課程設置等制約因素,目前高校美育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問題。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具有悠久歷史、體現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民族藝術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政府高度重視非遺的保護傳承,201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非遺保護工作納入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云南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對于邊疆院校來說是一種珍貴的本土教育資源,能夠讓人重新認識本土傳統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于引領地方社會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本文以滇西國家級非遺麗江納西族東巴畫、大理州級非遺白族甲馬紙為例,嘗試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通過3D打印這種全球革命性技術應用于高校美育教育。從新興技術角度對于少數民族非遺文化重新審視研究。在邊疆開展非遺傳承與前沿技術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將非遺傳承融入現代高校美育
通過3D打印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教學體系,探討運用快速成型立體化等直觀形象的現代手段,開展原生態非遺傳承和數字立體化技術傳承研究。以藝術專業為骨干,以課程教育、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為突破口,組織形式多樣的民間傳習、業余競賽、技藝交流和原生態展示,將3D打印與民藝傳授相結合,在校內外全方位進行美育熏陶和非遺傳承。運用科學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高校美育教育活動,組織各種藝術設計創意大賽,將3D打印技術與民間非遺文化的高校美育教育應用結合,以賽促學,積極創意,并賦予傳統民族民間藝術新的時代氣息。非遺文化資源是對主流知識體系的補充,有助于形成地域特色的教育模式,也有助于促進高校的創新學術發展。將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和前沿高新技術,納入傳統高校美育教育教學過程中,增設民族非遺文化與3D打印教育特色課程。制定既能保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又能實現創新技術轉型的教育嘗試,有助于構建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傳承同現代高新技術結合的教學模式。在非遺傳承語境下,將美育教育與前沿科技相結合,培養為少數民族服務,為邊疆地區服務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三、綜合學科交叉研究非遺美育傳承
依托滇西北邊疆地區豐富的國家級、省級、州級非遺資源優勢,將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與3D打印結合的特色課程實訓教學研究,融入現代高校美育教育教學體系,同時傳承開發民族本土文化藝術資源。以所在滇西北院校為例,通過更新教育理念、轉變培養目標、改進培養方案、創新教學內容,結合教學科研,以民族非遺文化與3D打印技術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應用案例為研究對象,以點代面逐步展開研究,并分析其教育特點和培養特色。理論研究是在理論上的探討,對教育理念、知識類型、培養目標等問題分析研究和概括總結。實踐應用是在行動上貫徹執行,落實到實際教學工作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用理論指導實踐,并用實踐檢驗理論,從而提高完善策略研究[3]。在理論上明確為少數民族服務,為邊疆地區服務是邊疆高校美育教育應該始終堅持的理念,在實踐中傳承民族非遺藝術,進行美育熏陶,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綜合運用高等教育學、民族學、藝術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高校美育教育進行綜合研究,尤其是將民族非遺傳統文化傳承研究與現代前沿技術相結合,在學科交叉研究中發現新的創新點和理論成果[4]。相關研究者應深入滇西北地區周邊村寨拜訪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了解其宗教文化、傳統風格與技法沿襲;進而依托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大理州博物館等當地科研資源優勢,為平面繪畫轉化為立體藝術積累正確的理論依據,同時也為后期學術論文的發表奠定基礎。打印模型時首先使用平面軟件Photoshop分類摳圖整理東巴畫、甲馬紙等非遺民間藝術品;之后使用三維軟件3DSMAX制作基本簡模;借助雕刻軟件ZBrush配合Wacom數位板制作高精度細節模型,最后導入3D打印軟件RepetierHost調整坐標規格后,使用3D打印機輸出成型素模。打印完成后,應邀請東巴文化研究院、大理州博物館等專家開展學術研討咨詢活動,就打印成品模型以及素模細節打磨與顏色搭配裝飾等問題征求修改意見,之后將打印成品帶入滇西北山區村寨,征集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修改意見,避免與本土原生態傳統藝術脫節。
四、前沿技術與非遺美育解決思路
高校美育教育、3D打印技術、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三者之間的完美契合點是研究中的重點,前沿新興技術與傳統非遺文化之間的融合具有一定難度。滇西邊疆高校90后大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這種新的美育教育,3D打印的現代工業化印跡是否會與原生態非遺文化脫節,老一輩非遺藝術家是否接受新形式的傳承途徑,這些問題在研究過程中都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一種新技術的產生難免會伴隨著不成熟的缺陷性,目前3D打印技術在國內外都存在著原材料局限性、打印精度細節、二維與三維再現難度等系列問題。主流打印材料是使用可再生植物(如玉米稈)制成的聚乳酸(PLA),類似于塑料材質,會顯得檔次偏低;而傳統手工藝品常用的金屬和陶瓷材料打印成本昂貴,如果批量制作產品會導致價格上升。目前成型技術是FDM熔融沉積,最高精度一般為0.1毫米,成型后粗糙的表面需要拋光處理,不適用于高級別工業要求;而最高精度的SLA光固化立體成型可達到0.025毫米,但是設備造價高昂,維護成本過高。傳統非遺東巴畫、甲馬紙都是以二維的形式呈現,三維建模階段就增加了相當難度,將會涉及到文化差異、宗教背景、繪畫風格、民族配飾、比例透視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復原。通過邊疆高校教育平臺,了解當代90后大學生能夠順利接受美育的途徑;邀請當地非遺傳承人與文化部門專家參與,討論前沿科技是否會與傳統少數民族非遺文化水土不服,老一輩非遺藝術家對于新形式的傳承途徑是否會有排斥心理。這些都需要老、中、青三代人來共同探討高校美育教育、3D打印技術、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契合點。
參考文獻:
[1]包國光,趙默典.3D打印技術的本質特征及產業化對策探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111-117.
[2]李堅,許民,包文慧.影響未來的顛覆性技術:多元材料混合智造的3D打印[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5(06):1-9.
[3]李榮啟,唐驊.新世紀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廣西民族研究,2010(01):194-201.
[4]普麗春,沈靜.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現狀調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64-68.
作者::黃誠 單位: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