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作為主要研究課題,從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小型公益活動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三個層面來規劃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旨在進一步改進和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未來教育的傳播者。召開之后,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關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和實踐的革新。在我國的大學思想政治工作大會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隨著形勢而改革、隨著時代而進步、隨著事情而變化。能夠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特點做出很好的認知,提高工作的效率,為科技的研發以及教育的發展做出貢獻[1]。據此可知,我國社會得以進步的一個必要工作就是幫助大學生構建起良好的價值觀。在新時代下,隨著互聯網的進步和科技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思想在不斷發生轉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應不斷適應這一轉變趨勢。因此,我們要認清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對思維形式進行轉化,再次審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掌握規律,在不同的思維、看法相互碰撞的過程當中吸收精華,使得新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等得以優化。唯有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能更加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方能獲得成就。
一、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目前,很多互聯網平臺比如微信、抖音以及微博等,增添了一個功能——熱點話題的瀏覽以及交流,這就使得用戶可以更方便的討論熱點話題,而大學生作為這一新時代潮流中的不可或缺的一員,更是能夠將這些平臺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處在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有著獨立的思想以及表述能力,同時還有著正義感以及對政治的敏感,他們很渴望能夠自由地在熱點話題當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然而,大學處在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而網絡平臺內環境較為復雜,若大學生被網絡中的負面內容引導,亦將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因此,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引入熱點和微話題,增強學生的關注度,實現教育內容與現實的充分結合的同時,也應注重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引導學生對網絡熱點產生積極思考。各大學應該積極利用好互聯網平臺,將熱點話題聚焦,并對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加以改革和完善,達到現實需求,更加接近學生的日常。第一,各大學要利用媒體渠道,比如微信、微博和QQ等,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關注的熱點話題,收集微話題,尋找其中積極向上的內容有效融入思想教育中去。其次,教師等人員需要關注時事話題,多進行交流,同時在任何時候都持有警惕心,積極使用微信、短視頻以及微信等互聯網平臺,并使用它們的“轉發”以及“評論”功能,積極組織熱點話題的交流活動,在討論過程中及時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向。在微網絡環境下深化話題輿論引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第一時間觀,以飽滿的正能量體現時代精神,引導熱點話題探討風向,使大學生在心中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從精神層面對。再者,就思想政治老師而言,將熱點話題以及課程特征加以結合,在課上展開社會以及時事熱點話題的交流,倡導大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真實想法,鼓勵大學大膽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創新建議。憑借面對面的交流以及討論,能夠得知大學生就很多熱點話題的觀點,并有針對性的實施思想以及價值觀念的引導。同時,熱點話題也是大學生和輔導員溝通的一座橋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時事熱點話題相關聯,用現今的“情境”教育來取代之前的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從而可以達到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交融以及共同發展,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使得大學生不再排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真正做到思政教育落實、落細,落到學生心里。最后,在對那些接近日常生活的熱點話題時進行交流時,不能嘩眾取寵,選一些無教育意義的熱點話題,只為了能讓大學生更感興趣,不能讓學生被熱點話題所支配,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起到消極作用[2]。
二、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很關鍵的一項任務就是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長期處在學校中較為單純的環境里,與社會接觸甚少,在離開校園后通常存在能力較弱或意志力薄弱的問題。因此,高校應當鼓勵和組織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能力和意志。大學生有豐富的業余時間,高校可以組織大學生周末到社區、養老院做義工,使大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通過與外人溝通,增強責任感和道德意識;也可利用小長假組織大學生參加三農服務活動以及其他主題勞動教育活動,既能鍛煉他們的勤勞意志,又能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熟練程度,這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高校還可以利用寒暑假組織大學生到貧困地區任教,每年都有不少大學生主動到貧困地區任教。在支教過程中,大學生的意志力、奉獻精神、艱苦樸素的作風、思想道德素質將得到極大地提高,對于事物的認知能力和獨立自主處理事務的能力也會有所提高。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可以幫助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使其個人思想素質得到升華,有效地促進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3]。此外,課堂實踐教學是近年來一些高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一次成功嘗試,對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質有很大幫助。一是通過情景喜劇、課堂辯論、主題演講等模擬角色的實踐教育,通過引導大學生主動思考、發散思維,使課堂與實踐相融合,進而提高大學生個人參與的思想素質。二是運用素質培養、理論與法律政策宣傳等實踐教育方法,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國家的理論、政策和法律,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基礎加以夯實。第三,研究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文獻書籍,逐步建立起大學生對研讀名著的興趣,使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實踐教學方法。第四,組織大學生進行校園道德素質培養調查,對調查中存在問題的大學生進行個性化、點對點的教育,使大學生在實際調查過程中規范個人思想道德行為。最后,組織大學生參觀大慶精神教育基地、鐵人紀念館、北大荒精神研究所、延安教育基地等相關展館,體驗式教學法可以促進大學生在參觀體驗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4],在精神層面,可以和大學生產生共鳴,同時使大學生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三、組織微公益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
公益活動,作為當今社會的結晶,可以展現出公眾的參與精神。公益的形式以及特征也在隨著時代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而且在互聯網的基礎上,還形成了“微公益”。所謂“微公益”,指那些規模較小的公益,還指借助微網絡平臺而開展的公益。目前互聯網在逐漸發展,微公益具有了兩個互相促進以及交融的內涵,也就是用戶借助微信和微博等互聯網平臺,為團體或者個人來提供自身微公益服務,使得自己的力量得以最大程度發揮,可以實現和傳統的公益互相補充促進。大學生可以靈活使用微網絡,是微網絡平臺最活躍的實踐者和開拓者。同時,大學生課程相對寬松,有足夠的業余時間參加各種活動。所以,就各個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還能夠借助微公益的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加以改革和完善。首先,大學生借助微網絡平臺,找到能夠在自己的業余時間開展的公益活動。就思想政治教育人員來說,需要將有關的教育形式和觀念加以歸整,組織開展各式各樣的公益活動,同時鼓勵大家主動參加,讓它成為思想教育理論付諸實踐的載體。微公益性官方賬戶可以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優勢,呼吁官方微博或公眾號,鼓勵學生在微公益平臺上登記,可以參加一些微小的活動比如“運動捐步”以及“月度捐贈”等等,來奉獻自己的愛心,進而促進微公益活動的發展。而且,對大學生的社會正義感以及思想政治意識有針對性的提升,讓他們明白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是需要他們做出努力的。其次,強化品牌意識,在各大學內構建自己的微公益活動品牌,使品牌對大家起到帶動作用。第一,各大學的教師等人員在開展微公益活動的時候,盡可能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需要結合大學生的經歷特征,把眼光放長遠。第二,吸取經驗和教訓,建設微公益要關注持續和品牌兩個原則,就品牌而言,公益活動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結合、展示學校的優勢;在持續方面,公益活動需要能夠一直發展下去。各學校需要構建一個優質的精細化管理和經營團隊,在微信以及微博等互聯網平臺的基礎上,開展一些能夠吸人眼球的微公益,將品牌的作用發揮出來,尤其是點對點效應,同時倡導大學生主動參加。最后,不能受學校的限制,將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一致的微公益活動積極落實和推進,使得它們自身的感染力以及意義得以很好的展現,傳遞愛意。不僅需要實現大學生想要參加公益活動的心愿,為共建溫暖社會作出貢獻,又要“激活”教育內容,促進大學生的吸納,并通過微公益的活動載體,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教育空間[5]。最后,各大學的微公益活動應該和社會公益互相融合。就大學生的微公益活動而言,不能被高校所限制,而是要和社會公益以及現實世界有關聯并且加以結合。唯有此,大學生方能不被之前刻板無趣的印象所禁錮,而是看到社會現實的真正生活,在自己不斷的認知以及實踐之下,主動參與公益活動,尋找到自身優勢和意義,在這過程中逐漸培養正義感和責任心,實現價值的升華。對各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等人員來說,需要把高校的微公益和社會公益相結合,促進大學生更關注社會微公益,比如“自然保護”“特殊群體關懷”等,同時在學校的學生會和組織的幫助下,在校內積極組織社會公益,同時將結合線上以及線下的公益,實現進行道德教育的目標。
四、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方向,擔負起德育的使命,緊密結合時代特點,積極探索教育規律,緊密結合學生思想實際,積極滿足學生的需求,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行積極的改革和創新,同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新的面貌。
參考文獻:
[1]溫茹.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探索——評《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8).
[2]徐靜茹.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的現實方式研究——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J].高教探索,2019,000(007):12.
[3]楊曉茹,亢升.網絡空間治理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審思[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599(08):10-13.
[4]劉志,侯振中.新時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意義、瓶頸及挑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00(001):130-134.
[5]邱安琪,魯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0):42-45.
作者:穆再排爾·安外爾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