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煤炭經濟多元化發展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全縣煤炭產業的基本現狀
我縣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煤炭儲量30億噸,品種齊全,目前,年生產能力為450萬噸,煤炭經濟是縣域經濟的財政支柱并長期占主導地位。自2005年全國開展地方煤礦安全生產秩序專項整治以來,我縣煤礦數量出現了逐年遞減,煤炭產量相對穩定,事故總量明顯下降,礦井安全基礎逐年提高,抗災能力顯著增強的局面。現在全縣共有煤礦89處,比2005年減少了60%,產量4萬噸以下的礦井均已淘汰。煤炭產量沒有因關閉礦井力度的加大而受影響;2005年318萬噸,2006年363萬噸,2007年400萬噸,2008年350萬噸,2009年220萬噸。我縣為發展和壯大煤炭產業先后對小煤礦進行改造,取締立井,實施雙斜開拓,推進礦井質量標準化建設,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推廣使用先進的生產工藝,改進落后的采煤方式,組建煤炭公司,對煤礦企業實行集約化管理,加大隱患排查專項治理,創造良好可靠的安全生產環境,狠抓“兩個主體”責任落實,加強煤礦職工隊伍建設,為縣域煤炭經濟發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2制約煤炭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2.1企業規模小,生產能力較低。目前,我縣89處礦井中,年生產能力9萬噸的礦井不足20處,大多數年生產能力為6萬噸礦井,還有部分4~5萬噸礦井,礦井單產能力較低,加之部分塊段地質條件相對復雜,布局不合理,開采方式落后,制約了煤炭經濟的規模發展。
2.2管理基礎差,安全壓力大。我縣的煤礦企業絕大多數建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受當時地“有水快流”政策影響,辦礦準入條件低,煤炭產業人才匱乏,從業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管理水平較低,加之地質條件復雜,隨著幾年來的煤礦整頓關閉(我縣原有小煤礦480余處,目前有89處,已關閉390余處),目前保留礦井周邊有許多報廢井,這些礦井在關閉時沒有閉礦報告,水文地質資料難以查清,盡管政府、煤炭行管部門和監管部門出臺多種政策,制定各種規定和管理辦法,還是給現有礦井安全生產造成巨大壓力。
2.3品種單一,煤炭附加值低。煤炭企業產品結構不盡合理,原煤轉化率低,煤炭產業鏈條尚未形成,作為一個以煤炭產業為縣域支柱的資源大縣,原煤就地加工轉化能力的不足直接影響到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我縣煤炭企業經過多年高強度的開發,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且為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能源保障,但煤炭產品、產業結構單一,始終是制約我縣煤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多年來,生產的原煤90%以上都以外銷為主,從中可以看出縣域煤炭經濟深加的總體生產能力根本無法帶動全縣的煤炭產品結構升級換代,煤炭企業粗加工產品,深加工產品很少,產品附加值低,原煤開工轉化能力不足,產業鏈條短或沒有形成鏈條,直接導致了全縣煤炭企業創造利潤能力和抗擊市場風險能力的降低。
2.4縣域經濟增長對煤炭行業的過分依賴,嚴重制約著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我縣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傳統的煤炭產業,近年來到,煤炭行業在全縣工業總量中的比重一直占主導地位。以2007年為例,全縣煤炭產量400萬噸,煤炭及相關產業占工業增加值的65%,實現稅收1.67億元,占全部稅收的70%,占全縣財政收入的60%。2008年、2009年全縣煤礦未能正常生產的情況下,煤炭產量分別為350萬噸、220萬噸,分別占煤炭及相關產業分別占縣財政收入的63.1%和45.43%。煤炭產業總產量的增長,受資源儲量、宏觀調控、市場需求、安全管理、運輸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雖然煤炭企業的發展后勁很足,煤炭企業產品熱銷、經濟效益回升,主要是利益于市場對資源需求的拉動,并不完全是企業結構調整,產品結構升級帶來的效益。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一是辦礦起步早,準入標準低,設計不規范,造成證內儲量少,擴儲程序復雜,難度大,一但擴不了儲就面臨關閉。二是突出開拓方式的改造,注重了原煤產銷,忽視了煤炭深加工;另一方面資金匱乏產生了少投入快見效,缺少長遠發展、聯合發展意識。由于上述原因和問題,使我縣煤炭經濟多年來始終停留在原煤產銷上,煤炭資源優勢沒有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3.1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理解煤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內涵。一是充分發揮傳統產業集聚資本的優勢,切實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努力培養造就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能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優勢企業,最終實現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煤炭產業的結構調整要以科學合理配置市場資源為基礎,要科學論證,不要盲目跟風,立足實際,不照抄照搬。三是對煤炭項目的建設要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嚴格市場準入制度,杜絕無建設許可證、生產許可證、低水平重復建設、污染嚴重的項目,確保煤炭經濟良好發展。
3.2加快資源整合,壯大煤礦企業規模,提高單產能力。我縣目前有31處資源整合礦井,政府和行管部門首先加大工作服務力度,加快煤炭資源整合和單井擴儲工作,通過整頓關閉,資源整合徹底改變原煤開采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工藝落后與產業政策、環保政策要求不符的狀況,取締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關閉淘汰技術落后資源整合和單井擴儲,使我縣在“十二五”期間建成30萬噸的礦井2處,15萬噸礦井32處,9萬噸礦井20處,按照政府推動,企業自愿的原則,采取多種形式對9萬噸以下煤礦進行收購、兼并、聯合改造,組建新的原煤開采集團公司,重點推進和建設一批高產高效,經濟效益好的接續型礦井,整體提高原煤生產企業的技術水平,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最佳經濟效益。
3.3引進資金,聯合經營,盤活企業。縣政府相關部門及相關機構,加大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對有發展潛力、無力經營的煤礦企業,通過招商引進資金,進而組建集團,對具備條件的煤礦實施兼并,聯合經營,組建由政府搭橋、銀行牽頭、各金融機構參與的銀行聯合貸款集團,實施高效率、低風險的銀聯貸款,通過定期不定期組織銀企座談會、項目推介會、信貸營銷、金融服務等多種形式,采取集體授信,聯合貸款的方式,支持煤炭企業發展,對煤炭企業變更、證照延續、外商投資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困難,盯關部門全力勾通協調,幫助企業解決疑難問題,給企業注入生機活力。
3.4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產業鏈條,優化發展。我縣煤炭資源儲量豐富,煤炭產業長期做為支柱產業,原煤就地加工轉化能力不足直接影響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因此,我縣依托資源優勢,引進資金或深挖內潛,推動煤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煤炭產業,提高機械化水平,提高回采率,同時把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提高經濟效益,著力抓好煤炭的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實施煤炭深加工,形成煤變油、煤變氣、煤電一體化,發展和壯大產業鏈條,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可根據市需求,建立型煤集團,洗煤公司等以煤為主的相關產業,通過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3.5抓基礎,上標準,為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證。通過多年來的煤礦整頓與關閉,我縣煤礦安全基礎得以整體提升,但威脅煤礦企業安全生產的方面非常之多,這就要求我們強化服務,夯實煤礦安全基礎,結合我縣煤礦的實際,進一步推進煤礦企業質量標準化建設促進標準化礦井進檔升級,嚴把安全關,安全是永恒的主題,堅持不懈地嚴抓隱患排查治理,礦保煤礦企業合法生,礦保制度到位,措施到位,責任到位,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