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域因素對高校美術教育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現在使用的美術教學體系基本還屬于20世紀上半葉從歐洲引進的學院派教學體系,為我國建國后的美術教育發展奠定基礎,在我國生根發芽已經有百年之久,這樣的教學體系到現在還是主流教學體系,不得不說的是在這樣的體系下我國也走出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家。而我國由于各高校的美術教育發展及人力資源的配備都有很大的差距,導致各個地域教育發展不均衡。從當代世界藝術格局來看,我國需要與世界接軌,藝術人才培養也要和世界接軌,我國的藝術形式如何同多元化的世界藝術接軌是我們亟待解決的難題。我們的高校美術教育所承擔的任務也是要力求與世界教育同步的。筆者所工作的院校屬于地處三線城市的高校,在開展美術教育實現與世界教育同步時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
一、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社會發展中不得不提到人們的審美方面的追求也在不約而同的在發生著變化,在當今社會中到處都離不開美術,人們生活中大到高樓大廈,小到首飾等等都需要隨同社會的進步而發生著造型上的變化,這些都由設計師以專業的美術基礎和獨特的審美來引領,所以,我們的教育要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去進行,才會趕上發展的腳步,不被社會淘汰。
現在我國大部分院校的美術教育中有百分之80的課堂教學還是處于傳統的教育階段,在課堂中通常還是以寫生課為重要的教學形式,不管是素描,還是色彩,都是以寫生為重要教學途徑來進行,而很少以沒有任何參照物的情況下進行創造性的課堂教學,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繪畫的奴隸,使得很多一部分學生對繪畫失去了興趣,從而剝奪了學生對對于繪畫的個性發揮,只會在有參照物的情況下才能作畫,失去了對繪畫的那份激情與想象力,等到畢業時的創作就會出現內容空洞、形式單調,缺乏想象力與創造力,更會有無從下手的現狀。
三、地域性差異對美術教育的影響
1.因為不同地域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經濟發達的城市與尚未達到發達的城市的文化氛圍也不同,所能接觸的到的種種資源也就會有所差異,造成了信息的不均衡。三線城市在以上各方面都處于劣勢。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在沒有充分的學習環境,不能打開眼界,思維,對于藝術教育與世界接軌更是無從談起。一個在三線城市上學的學生,一年都很難看到一次比較權威的畫展,再加上當地對文化建設方面不夠重視,僅靠手中的手機、電腦與圖書館里有限的畫冊來看一些死板的圖片是很難與當今多元化的世界藝術接軌的。
2.作為一個三線城市的高校教師,教師的起點本身就不高,再加上教師的業務水平提高較慢,沒有好的提高環境,外出學習的機會少之更少,可想而知在教育教學上就和其他一線城市及藝術發達地區的教學沒有可比性。更何況教師當時所受的教育本身就已經是比較保守的教育,再拿起這模式化的教育理念去教授下面的學生,這就會讓悲劇不斷地重演,使得學生成為了藝術的犧牲品。綜上所述,我們要突破地域因素對于三線城市高校美術教育的制約,盡量使我們的教育接受新的理念與方法,避免模式化,避免所有學生的作品都像一個人畫出來的現象,改變每張作品都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情況,使學生自入學那天起接受更多的現金的藝術理念,及時更新自己的觀念與意識,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個性,從而引導他鼓勵他發展屬于他自己的特色。王玉平說過,“教學中如果沒有比較具體的限制,其實它也是一種限制。但當限制和規則讓學生喪失了對藝術的熱情和興趣,喪失了對自己的信心,那么這種教育是失敗的教育。”三線城市高校的美術教育需要改進,汲取先進經驗,轉變觀念,要有教學的持續規范化和靈活性,積極爭取接受和接觸先進的藝術理念和觀念的機會,為教師和學生爭取更多的拓展眼界的平臺,鼓勵教師外出學習和培訓,鼓勵學生發現新的觀察方式和造型法則。空談藝術創造誰都能說出一套讓人信服的理論,藝術創造不僅僅是在形式、風格上的創新,而是藝術家面對自然、社會及本體等提出問題,并以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我們要努力讓教師和學生不斷提升自己藝術鑒賞能力,從而逐步做到三線城市高校美術教育與世界接軌!
作者:任巴圖 單位: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