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美術教育中民間剪紙藝術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民間剪紙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與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相互交融。但隨著工業化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國民間剪紙藝術深受影響開始走向衰退。在小學教育中開展民間剪紙藝術教學,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普通美術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使學生對中華文明有更為深刻的認知,更有利于民間美術的傳承。
關鍵詞:民間剪紙藝術;小學教育;審美;傳承
1中國民間剪紙
1.1民間剪紙的概述
剪紙,在古代被稱之為“剪彩”,民間稱之為“剪紙”“絞紙”“窗花”“花兒”“窗染花”等。從材料與技藝來看,剪紙通常是指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以紙為主要材料,通過剪、刻等技法進行鏤空雕刻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追隨紙在中華大地運用普及,剪紙藝術也隨之興起。我國現存的最早的剪紙作品是北朝時期的一幅團花剪紙,出土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88號的北朝墓葬中。剪紙藝術作品最初是被運用在宗教與祭祀方面,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剪紙藝術用途愈加寬廣,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愈加密切,品類也愈加繁多。民間剪紙的用途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作為美化居室的裝飾類剪紙,主要包括:窗花、墻花、頂棚花與門彩等。二是作為禮儀習俗中需用的剪紙,主要包括:喜慶花、壽花、禮品花、燈籠花與喪葬祭祀花等。三是作為裝飾工藝美術作品的精美剪紙,主要包括:扇花、燈花與走馬燈人兒等。四是生活民俗剪紙,它在民間生活中用途廣泛,包括運用在刺繡、蠟染、陶瓷制作中的貼花,運用在工匠在家具上的施藝雕刻中的圖案,同時它亦運用于一些食品的制作中等。
1.2民間剪紙的現狀
民間剪紙脫胎于古代精湛的“剪影鏤空”的藝術形式,自魏晉時期開始,就廣泛流傳,融入到人們生活的各方各面。至明清時期,我國民間剪紙無論是從它的題材內容、形式種類,還是從它的運用范圍、技藝手法來看,都已達到鼎盛時期。一代文學巨匠曹雪芹在《紅樓夢》四十一回中,對剪紙繡譜普及性進行了這樣的描述:“劉姥姥因見那小面果子都玲瓏剔透,便揀了一個牡丹花樣的笑道:‘我們這里最巧的姐兒們,也不能鉸出這么個紙的來!我又愛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給她們做花樣子去倒好?!兵f片戰爭后,我國民間美術逐步走向衰落。作為民間美術之一的民間剪紙亦是如此,一些地方尤其是沿海的商業城鎮,它的式樣為了迎合市場,出現了外國人需要的洋化圖案和低俗的商業化圖案。2003年,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啟動,經過大量的調查與研究,將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第二個重點項目。自此,民間剪紙這一伴隨中華民族千年之久的民俗文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拉開了距離。
2小學民間美術剪紙教學的重要性
為了適應時展與全球化進程,使國民素質與時代的發展要求相一致,自1994年美國公布了《藝術教育國家標準》開始,各國先后頒布了新的課程標準,并深刻地意識到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即沒有美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且美術教育應從小就開始進行。一般而言,小學美術教育是最為基礎的美術教育,它對后續的美術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民間剪紙藝術的教學,不單單是作為一種普通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與創造能力,它還以直觀生動的形象將中國民間美術制作工藝與中華傳統道德對學生進行展示,有利于對學生民族自信心的培養。
2.1民間剪紙藝術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社會學三巨頭之一卡爾•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的進步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在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美的需求越來越高,美術教育的審美教育功能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美術教育的審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們通過美術教育活動,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與熏陶,思想上深受其影響,道德與智慧得到提升,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引導人們正確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同時,美術教育又不同于其類型的教育形式,它是以審美價值為基礎的教育形式,它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美術教育的教育作用絕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說教,而是通過美術教育強烈的感染性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例如,民間剪紙藝術的教學中教師展示作品《臥冰求鯉》,然后對《臥冰求鯉》的內容、技巧、大小等進行深層解析,引導學生構思出場景———雪花紛飛的寒冷時節晉人王祥臥在寒冰之上為繼母捕魚,使學生感受到“孝”之道的重要魅力,生動的述說或是音頻的放映,加深學生多大紅色《臥冰求鯉》作品的映象,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孝”的影響,并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與發揚。
2.2民間剪紙藝術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創造與發展取向的教學設計理論一直是小學美術教育的核心內容。不僅僅只是重視學生對美術的基本知識與基礎技能掌握,更注重培養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民間剪紙藝術作品大多是由普通群眾所創造,他們沒有對藝術進行過系統的學習探究,所以他們的作品并沒有嚴謹的規范性,且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這使得學生思維空間留下大片的空白,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民間剪紙藝術的創作并非是對傳統藝術的復制,它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能力。教師教授學生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民間剪紙藝術創作方法并能進行自我剪創練習,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主題,從中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內容,使學生自己動手去創造美,感受民間剪紙藝術所帶來的樂趣。之后,教師對學生的創作進行及時的反饋,指出優點以及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方法。這樣的訓練使學生的創作能力得到提高,且創作的成品在日常生活中可進行運用,這種形式以一種實體化的方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進行了鼓舞,有利于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2.3民間剪紙藝術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傳統道德
王國維先生曾指明,“美育者一面使人情感發達,以達到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蔡元培先生則在《美育》中強調,“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德育的發展尤為重要。在義務教育開始之前,我國民間剪紙藝術作品的作者大多是普通群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們剪紙藝術作品的創作主題大多是來源于生活與神話傳說,所以我國民間剪紙藝術作品在構思與制作的過程中深受中華文明與傳統道德的影響,其剪紙藝術作品亦大多是與中華文明與傳統道德相關。我國民間剪紙藝術作品的作者通過心靈手巧的剪裁,將中華文明與傳統道德的精粹融入剪紙藝術作品的制作中,如《臥冰求鯉》與《慈烏反哺》象征“孝”,《孔融讓梨》象征“悌”,《曾子殺豬》象征“信”,《程門立雪》象征“敬”等等。民間剪紙藝術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傳達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教化作用,使學生從小在欣賞、娛樂的同時受到中華文明與傳統道德的熏陶,且能夠更直觀地了解中華文明。
2.4民間剪紙藝術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歸屬感
在全球化的社會中,為適應當今經濟、科技與教育發展的需要,順應我國小學美術課程改革的潮流,民間美術課程資源得到開發。民間剪紙藝術是我國農耕社會中誕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大部分以民俗為基礎,與民俗活動有緊密的聯系。它與其他民間藝術、民間游藝,特別是民間習俗,都密切地交織在一起。可以說,它是一個立體的存在。同時,民間剪紙藝術作為中華文明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流傳之廣、影響之深、功能之多、作者之多是其他藝術種類難以比擬的。民間剪紙藝術來自民間,它的創作主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它的創作成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婚禮中必然用到的大紅“喜”字、喪禮中必然用到的白底黑字的“奠”字、最能表達中華民族傳統節慶文化中必然用到的大紅色要倒貼的“福”字,等等。在中國,在眾多藝術作品中,只有民間剪紙藝術,才如此貼近并傳承傳統文化。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不是建立在西方教育體系的基礎之上的,它富有我國濃郁的鄉土氣息,與我國文化、歷史、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在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學習過程中,無疑能使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強。在小學教育中開展民間剪紙藝術的教學,有利于從小開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更有利于對中華文明進行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張卉.中國民間美術教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2]崔錦,王鶴.民間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3]陳竟.中國民俗剪紙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張道森.美術教育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
作者:李文貞 單位: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