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美術教育中的色彩教學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美術教育應從小學生抓起,尤其是色彩教學,它能引領小學生走進美術課堂,感知美術的魅力。對色彩的把握,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點,也是發現并啟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從色彩教學中,教師能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構建良好的美育環境。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 色彩教學
不同性格的學生對色彩有不同的感知,這為教師開展美術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心理學把色彩與學生的思維建立起關聯,尤其是色彩的感知、觸覺等方面,來提升學生的審美心理水平,促進學生色彩感知能力。因此,筆者通過對比分析色彩藝術形態,從色彩的感知與想象力來優化小學美術教育實踐,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情趣。
一、色彩藝術的形態表現
色彩是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在分析色彩時,除了本身的物理色差之外,教師的心理感知也會呈現出一種意象。如紅色的花朵格外引人注目,所以公共場所的一些標志通常是紅色的;橙色具有強烈的色彩意象,所以救生衣、登山服、消防員的服裝多以橙色為主。研究色彩之間的對比關系之后,筆者發現有些色彩的組合會顯得更加和諧、統一,令人賞心悅目。如在照相時,選擇冷暖色調搭配的衣服,能在不同的比例下形成主次分明的色調,以構成一個協調的整體。色彩與色彩之間的搭配,以臨近色階較為和諧,如綠色與藍色銜接、黃色與橙色銜接。在對比中,不同色相之間會顯得更加突出,如黃色與紫色、橙色與藍紫色、紅色與綠色等,強烈的色彩對比效果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二、色彩與學生心理的關聯
色彩與心理具有一定的關系,不同的色彩能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如紅色讓人聯想到火熱的太陽,黃綠色讓人感知到萬物的生機與活力,而黑色則使人感知到不詳、神秘或悲涼。隨著年齡的增長,男生更喜歡冷色系中的藍色或綠色,而女生則喜歡暖色系中的紅色或粉色。學齡期的孩子對色彩的敏感度更高,如偏愛橙色的學生,性格較為外向,心地善良而直率,充滿好奇心;偏愛綠色的學生,求知欲較強,具有較強的協調性和包容性,喜歡集體生活,但顯得低調,能夠與周圍同學保持融合的關系。在小學生美術課程中進行色彩教學并非易事,由于色彩與學生的感知能力聯系較為緊密,所以教師應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對于剛入學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日常生活中的圖形、色彩。如借用橡皮泥、彩紙、彩色畫筆等,讓學生感知到色彩的多樣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不同顏色的玩具來增強學生對色彩的感知。如在手工課上,學生可以運用不同色彩的組合,創作出自己的作品,從五彩斑斕的色彩世界中感知微妙的變化。
三、小學美術教育中色彩教學的方法
色彩教學法對于學生思維的拓展、情感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如在國畫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中國畫的色彩運用,來表現傳統繪畫的民族特色。但是,國畫中的技法、筆法教學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師可以引入游戲,把典故作為課堂導入的主題,把宣紙置于木板上,利用潑墨方式來進行濃墨勾勒,再調以淡墨,在紙面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從而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強化了學生對水與顏料的感性理解;在水彩畫教學中,水彩的藝術魅力體現在學生的觀察力上。水是水彩的組成部分之一,清澈、柔和,而色彩則是顏料,五彩斑斕。由于水彩在繪畫實踐中不易把握,所以低年級學生可以先用油畫棒繪畫,從日常花卉、器物、常見用具的臨摹中增強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與想象。同時,教師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水彩感,訓練學生分辨不同的顏色,從而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總而言之,在色彩教學中,教師需要把豐富的色彩環境作為學生感知色彩的條件,從色彩感知與心理啟發中培養學生的美術思維。小學美術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性格、強化學生的德育品格為主,而色彩教學,則讓學生從五彩的畫面世界里感知生活的多姿多彩,從而快樂、自信地成長。
作者:胡淑娟 單位:江西省于都縣長征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