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普通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現狀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美術教育是提升大學生審美素養、文化素質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該文從普通高校公共美術課程的現狀出發,分析當前普通高校公共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從創新教學思維、優化師資結構、革新課程體系三個方面入手,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美術教育普通高校課程設置
一、美術教育概述
美術教育以教育為手段,向學生傳授一定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發展和傳播美術文化;以美術為媒介,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性思維,追求一般的教育學功效。從概念中可知,美術教育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專業美術教育,另一方面是普通美術教育。普通高校的公共美術教育顯然屬于后者,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文化素質以及創新能力。美術教育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育根據開展途徑劃分,主要包含家庭美術教育、學校美術教育和社會美術教育三種類型。家庭美術教育主要通過家庭成員的藝術熏陶和美術指導開展。如,畫家的子女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往往更容易領會審美認知,也能夠較早地掌握美術技巧。學校美術教育主要指美術教育課堂教學、美術教育課外活動等。學校美術教育通常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教學活動,具有專業性、科學性等特點。社會美術教育主要通過媒體、社團、展覽藝術等隱性美術教育的形式作用于人。在這三種類型中,學校美術教育尤為重要。
二、普通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分析
1.部分學生對美術的認知不夠深入一方面,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公共美術教育課程主要面向非美術專業的學生。在選擇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渴望學習美術知識,追求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但其中也有部分學生以積累學分或者以娛樂消遣為目的。一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對于美術類課程的學習,只需要交一篇論文就可以輕松取得學分。這種片面的認知導致他們對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較低,缺乏足夠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對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的認知存在一定誤區。由于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為公選課程,學生的美術基礎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從未接受過美術基礎性教育,這導致其對美術教育的認知存在一定誤區,認為美術教育只是單純地欣賞藝術作品或畫幾幅畫。這難以實現美術教育的目的,也喪失了美術教育的意義。
2.師資隊伍結構與教學內容不合理首先,部分高校的公共美術教育課程師資力量薄弱。師資隊伍是保證公共課程質量的前提。但由于師資力量不足,部分普通高校的公共美術教育課程教師由專業的美術教師兼職擔任。一些專業的美術教師往往更加注重對專業技巧的相關教學,將公共美術教育課程作為專業美術課程教授,忽視了公共美術課程的育人理念。其次,教學內容深度不足。公共美術教育課程教學不僅注重對藝術創作技法、藝術風格演變歷史的教學,而且關注對藝術作品文化內涵的教學[1]。但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多以篇章或專題的形式開展相關教學,多注重對透視、色彩、構圖等專業知識的講解,相對忽視對作品或作者的相關人文價值介紹,較少關注作品本身的文化內涵,影響了教學的深度。最后,課程考核形式單一。目前,部分教師在公共美術教育課程中的考核采用讓學生上交論文或課堂演講匯報等形式,考核形式單一,與美術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目標相悖。這樣,學生難以真正理解美術教育的內涵,難以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
3.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編排缺乏科學性首先,課程開設類別單一。美術學科具有廣泛性,按照具體門類可劃分為剪紙藝術、書法、素描、陶藝、服裝設計、攝影等。然而,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僅開設了書法教學與美術鑒賞課程等較為基本的課程,課程類別單一,難以較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其次,部分高校的課程內容與高中美術課程存在重復或斷層的問題。在教學大綱的編排上,部分高校忽視了高中美術教育的大綱內容,導致教學內容與高中美術的教學內容存在重復,影響了一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一些高校的教學內容存在與高中美術教學脫節的問題,這提升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不利于美術教育的開展。最后,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缺乏整合性。美術這一學科具有綜合性,與多個學科相關聯,如哲學、史學、社會學等。但在部分高校的課程設置中,美術與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較少,更多的是根據美術這一學科細分后進行設計編排,課程內容往往僅涉及美術學科本身,如設計表現技巧、產品設計等。這不利于學生從宏觀的角度理解美術的價值。
三、普通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發展路徑與方法探析
1.創新教學思維,增強專業素養一方面,教師應創新教學思維,完善教育方法。當今社會不斷發展,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要求教育者培養出全方位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水平成為教育者的迫切需求。如,在面對大班化百人教學的難題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教學法,根據適當的標準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如美術基礎、主修專業、座位安排等,以小組競爭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團隊榮譽感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應以教育對象為基礎,制訂完善的課程學習目標與內容。教師需要根據公選課程的性質,結合學生的美術基礎和興趣點,有效甄選與整理教學資源。在傳授學生美術技巧與理論基礎的同時,教師需要注重實踐教學,將教學場所拓展至博物館、美術館等場所,結合美術直觀性的特點,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生感受美術教學的魅力,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從而達到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2.優化師資結構,完善考核體系首先,優化師資結構。優秀的師資力量是保證美術教育課程質量的前提。師資結構的優化,依賴于完善的師資引進計劃。在公共美術課程師資引進階段,高校應以專業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為標準,結合實際情況引入人才;在教師培養階段,高校需要確立完善的教師培育機制,針對部分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可與知名美術工作室建立合作關系,采用暑期外派學習或者人才與資源共享等形式,完善教師的知識體系,實現“專人做專事”,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其次,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評價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同時也是促使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之一。高校應當在每個學期針對教師的授課情況,邀請學生進行評價,從教育方法、課程設計、專業程度、教學效果等維度打分。整個評價過程采用匿名化方式進行,以確保評價的真實性、客觀性,并將結果反饋給教師。教師針對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尋求解決方法。最后,強化課程考核體系,量化考核標準。對學生期末成績的認定不單單取決于最終論文的成績,教師應當制定具體的考核標準,將學生的課堂互動情況、上課出勤率、課堂匯報質量等納入最終成績的考核標準,并保留一定的變量因素。教師應設定合理的考核標準,結合學生期末考試的情況,得出學生的最終成績。
3.革新課程體系,提升課程結構首先,注重課程的多樣性,增加美術公選課程的數量。美術通常包括建筑、雕塑、繪畫、工藝美術、書法、篆刻等[2]。針對公共美術教育課程數量較少的問題,高校應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豐富美術課程類別,以滿足學生不同形式的學習需求,從不同的方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如,復旦大學將公共藝術課程依照審美鑒賞、藝術理論、技能實踐三大類別分類,每一個類別開設7至8門課程[3]。其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教學應當基于高中美術課程內容進行,使學生了解中外美術的發展簡史、各藝術流派、代表藝術家的作品,同時使學生熱愛優秀的傳統文化,尊重與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4]。在大學美術公選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編排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教學內容與高中美術課程之間的銜接,培育學生更高層次的美術鑒賞能力與美術基礎,避免重復教學或者斷層問題的發生。最后,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實現課程整合。對學生美術思維和藝術理念的培養離不開多學科知識體系的支持。教師需要綜合美術學科和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以專題、時間軸、案例分析等形式探討美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從宏觀角度理解美術的意義與價值,理解社會與美術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對課程的縱向整合。
參考文獻:
[1]高文,徐斌艷,吳剛.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美術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美術鑒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張振華.規范藝術課程構架科學體系——復旦大學公共藝術課程建設的實踐性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5(7):24-25.
[4]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81-82.
作者:李班 林妙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