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電影藝術責任與發展動力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電影具有時空塑形力,表達手段綜合、多樣。不同于建筑、雕塑等藝術門類對于空間的塑造特性,也不同于文學、音樂在時間的點陣排布上的自由靈動,電影是直觀、形象類藝術表達的綜合,也是抽象、思辨類藝術表達的集合。電影既然是一門具有復雜特性和多樣魅力的綜合藝術,其自身便也承擔著超越傳統藝術的社會責任。而電影在成為社會人文觀照的發聲筒的過程中,也承受著在不同的既定語境體系主導下所無法言說的無奈。電影為眾生發聲,而誰為電影發聲?在新媒體發展勢頭迅猛的今天,我們應該尋找和依靠什么力量來避免電影走向如戲劇藝術一般的式微?當代電影人和電影研究者又應該付出怎樣的努力推動電影的良性發展?本文將就這些問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電影本質;歷史責任;發展動力
1電影的本質是藝術
“對于愛因漢姆來說,電影尚須證明自己是一門藝術;對于克拉考爾來說,電影只須證明自己是一門獨立的藝術;而對于麥茨來說,這些都不需要證明,只要指出什么樣的作品是有藝術性的就夠了?!盵1]自1895年電影誕生,至今電影藝術的發展譜系與脈絡僅百余年,相比其他的傳統藝術形態較短。自20世紀20年代初,全球電影(工)業的舵頭——美國電影(工)業誕生以來,電影業的成長歷程不足百年,相比其他傳統經營模式較短。自1948年法國巴黎大學成立電影學研究以來,相比其他傳統專業學科,電影學仍是一門較年輕的學科。其年輕于戲劇文學,年長于廣播電視。但無論扮演著何種角色,電影本身及其本質終究是藝術的?!半娪白鳛闀r空藝術不只是一個種類的劃分,時空結構具有電影藝術本體的核心意義?!盵2]當下稱王稱霸的網絡新媒體,實屬藝術傳播的新手段、新載體,而并非藝術本身,這也是Netflix作為影視藝術傳播平臺和影視藝術制造源頭兩種屬性共融體的巨大爭議所在。談及電影的屬性,必繞不開關于電影的類型劃分問題。我們甚至可以從商業片與藝術片的類型關系,側面解讀電影的本質屬性。在許多人看來,“藝術”與“商業”猶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商業片誠然不失為一種商品,一種市場規則引導下的文化產品,但其自身卻是帶有藝術品屬性的商品。其所貴為商品價值的部分,正是基于電影創作者在之中所凝聚的無差別的藝術創造(勞動價值)和思想情感輸出(附加值)。正如一部暢銷市場的類型小說,既屬于商品,具有市場價值,也屬于藝術品,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只不過評判其藝術價值含量高低的標準不同而已。例如,一部暢銷的言情小說,或一部大賣的青春愛情片,按照專業人士嚴格的藝術審美眼光來看,或許會“流行有余,格局不足”。這里的流行指其成功的受眾市場回饋,格局指其相對薄弱的思想內涵輸出。但只要它完成了一部電影作為藝術品那一部分的基礎性要求,這部商業片便還是能夠被稱為一部合格的電影。商業片不一定都能達到藝術片一樣的藝術造詣,卻其同樣是一件藝術品。優秀的商業類型片尤其如此。比如:2019年上映的《少年的你》,這部青春題材類型片有其明確的青少年受眾定位,標準的商品化屬性,同時也具有一定深度的對社會現象的討論與思考,其關于校園暴力、法理與人情、社會階級等話題的探討和態度都獲得了業界的普遍認可。其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完成了電影作為藝術所擁有的內在要求——思想價值的輸出。這便是票房與口碑雙贏的案例。商業片類型化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市場中不同類型的消費需求,拓展更多的電影藝術創作方向。而藝術與商業相結合的實踐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此——既滿足了消費者市場不斷提高的觀影要求和類型期待,也完成與守護了電影先決屬性的要求和原則。這既是對藝術內容的大膽嘗試與創新,也是在最大程度地吸引不同類型的觀影群體,進而尋求藝術創作與市場競爭的雙贏局面。很多時候,藝術與商業并不完全沖突。藝術追求質量,商業追求利潤保證后的質量,路徑雖異卻殊途同歸。所以,電影首先作為藝術,其藝術屬性可以兼容甚至包裹其商品屬性,這也是電影的獨特魅力所在。
2電影作為藝術的責任與現狀
首先,對于電影自身而言,既能進行個體藝術情感的表達,也能通過一定的內容和手段映照社會現實。作為傳播媒介,既能上傳民意民聲,又能下達國家意志,同時具有抒發言表和宣傳教化兩種同質而異向的功能。然而,電影作為藝術形態和傳播媒介,其自身所附帶的社會責任與義務是通過電影創作者、電影研究者、電影教育者、電影體制監管者等社會多方角色共同作用、共同配合,從而完成與實現的。所以,電影作為藝術的責任,實際上就是所有電影人的責任,即是由與電影相關的所有從業者共同參與承擔、完成的。
2.1創作者
理想與現實其實并不矛盾,甚至可以兼顧。關鍵在于如何在嚴格保證質量的前提條件下,合理地通過制作成本最小化與有效產出最大化,來獲得口碑與票房雙贏的嶄新格局。這意味著適當的妥協和必要的堅持同樣重要。從《我不是藥神》中我們看到了一種希望與可能,一種建立在差異化、選擇性表述上的巧妙處理——現有的體系固然是難以撼動的,但“帶著鐐銬起舞”在某種意義上,比選擇與“鐐銬”一起“同歸于盡”的“殉道”來得更有智慧、更有韌性。為眾生發聲,是現實主義創作者們的理想與信仰,可但凡觸及現實題材,創作者們應該考慮的因素,當然不僅僅局限在內容創作本身。而如何讓自己的作品順利面世,讓更多國內觀眾看到,這其中,對于指代方和歸因方的細節處理、分寸拿捏便尤其重要??梢钥吹健段也皇撬幧瘛吩诮Y局的處理上無疑是重拿輕放的,這也是為不少人所詬病的部分。個人認為,不是創作者能力有限、造詣尚淺,而是妥協的藝術。就目前來看,諸如《嘉年華》《地久天長》《過春天》等點到為止或欲言又止的結局確實可以避免“心血耗盡”“胎死腹中”的命運,如此權衡也實屬無奈。中國的第六代導演們,何嘗不是這樣的過來人?有“勇”如婁燁,就有“棱角歲月磨”的王小帥?!皬奶幣鞯健兜鼐锰扉L》,見證了王小帥導演的成長。如果說王小帥早期的電影類似‘青春殘酷物語’,那么《地久天長》則像葉芝‘當你老了’……時隔多年,王小帥在《地久天長》中的表達也更成熟、包容、推己及人了”[3]。還有吃一塹長一智,且堪低吟且放歌的賈樟柯。也許能屈能伸不失為上策,傳聲筒首先得學會適者生存,才能在既定的游戲規則中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亮。成熟的電影人會用更圓融、更全面的態度對待自己將要著手的題材。在規則與自由之間,尋求理性篩選與感性表達的平衡點。
2.2“剪刀手”
相對于黃色暴力內容的冠冕堂皇的“裁決”,剪刀手對于“不可抗力”“技術原因”等內容的“裁決”則顯得更加耐人尋味。若剪刀手一方話語權過重,則將導致創作者一方的表達空間與話語權限相應縮水,長期以往,定然不利于電影業的健康均衡發展。剪刀手的話語權也是來自現行制度的賦予,所以只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制度改革,才能確保剪刀手履行的職責和義務都在正常的可控范圍內,而不是一錘定音、“一句話拍板”。只有用制度來監督制度,用權力來約束權力,最終的結果才有可能是理性的、服眾的?!皬碾娪皩彶槲瘑T會的構成方面來看,應讓盡可能多的代表進入委員會。為保證審查符合法定程序,就需要吸納律師代表加入電影審查委員會。如此可一定程度減輕電影審查的主觀性因素,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實現多元利益的相對平衡”[4]。
2.3學者
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在戲劇、電影等藝術學科的教育普及程度和人均藝術鑒賞素養等方面還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而“現代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盵5]這也與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不謀而合,電影、戲劇教育本身也屬于廣義的美育范疇。對于電影教育的基礎普及而言,可選擇性地參考來自美國《國家藝術教育標準》的部分條例。其中,“分設難度等級”或許是可行的方法。我們可以分設初、中、高三檔,各檔各級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應知應會的詳細標準,這一標準應涵蓋:學科教育的基礎要求,以及綜合性運用其他藝術門類(舞蹈、音樂、美術等)與本學科專業進行有機聯系的能力。如此可實現藝術學科的關聯互通,既有利于電影學科基礎教育體系的扎實構建,也有利于拓展教育教學所覆蓋的受眾范圍。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學生對于電影藝術的理論認知和實踐能力需要從小培養。這一學科思維的建立并非只屬于高等教育階段的任務,而是應該從基礎教育開始。初級的理論認知,可以借助圖文解說的方式體現在中小學教材中,將基本的電影入門知識和學科背景通過豐富的故事化敘述代入其中,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便于理解。初級的實踐操作能力,與課堂展示(包括課堂觀影、課堂分享、課后討論等環節)和課外自主實踐密不可分。中小學??晒膭顚W生自主建立興趣社團,以定期組織經典電影橋段的模仿性表演和課后問題的延伸討論來支撐電影基礎教育的實踐。電影教育基礎普及階段的任務,重在寓教于樂式的實踐體驗,例如:通過沉浸式的情節排演,更直觀立體地培養青少年對電影藝術的興趣探索,使其切身體會到電影的魅力,進而建立起長遠的藝術目標與追求。學者的責任與作用,是盡可能多地進行廣泛的電影教育宣傳與知識普及。學者本身已經具備了學科的專業權威性,這將使得社會公益性的電影教育宣傳與電影學科知識普及更有效率,質量更高。電影學者們也可以定期舉辦電影相關的公開課或講座、電影分享會等。雖然國民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在提升大眾藝術鑒賞能力方面)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短時間內或許收效甚微,但長遠來看,確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
3推動電影發展的主力軍
電影藝術的發展,需要依靠科技的進步——電影技術的革新,其對電影工業的硬件設施進行更新換代,促進技術生產力層面的轉型升級。但需明確的是,電影技術終究是輔助完成電影內容表達的工具之一,電影藝術的核心仍然是內容至上的。技術的發展帶來創作理念的革新,但電影科技永遠無法取代電影藝術的具體內容成為電影本身。為推動電影的發展,我們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依靠制度的優化、改革、完善與激勵機制(審查制度、生產監管制度等),對電影產業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引導、監督,促進內容生產力的提升與創新。電影教育的基礎普及與專業深化,為電影創作、產業鏈等環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后備資源。重視電影專業的宣傳教育、學科建設,是提升國民綜合素養、藝術審美鑒賞能力的長遠大計。電影藝術的理論與批評,也從另一個側面給予當下的電影創作者、電影專業的學者等不同角度的反思、啟發和借鑒,理論批評的良性作用力也將通過雙方交互的良性反饋體現出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現代網絡媒體與終端平臺的技術發展,諸如豆瓣、爛番茄等線上評分網站的普及與應用,使得“大眾評價”的話語權也逐漸增強,從而參與到了廣義上的電影理論批評環節中。其優點是:觀影與創作雙方的反饋互動的實時性增強了,從實時評分的應用操作可以體現出來。而缺點是:觀眾的觀影層次、鑒賞能力、專業知識等方面參差不齊,參與口碑評價的科學性降低了,主觀性增強了。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會對某一部或某一類電影產生相對不公的輿論誤導,不利于社會大眾對電影本身的獨立鑒賞與思考。制片方、創作者或將面臨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如經濟壓力的增加(因不甚公正的口碑評價而導致的票房虧損等)。長此以往,也不利于創作者的積極性與自由表達。所以,優化和改善大眾在參與電影評分機制中的結構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本土影視評分網站,如豆瓣、時光網等平臺,均尚未建立嚴格、清晰的評價機制,即未對參與評分的用戶與內容進行結構性管理。首先,應對專業影評人和專業電影人士進行嚴格的身份認證,將影視專業用戶與普通用戶進行明確區分,并在評分與評論區進行認證顯示。如此一來,一部電影的評價版塊就分為了大眾評分區和專業評分區,這樣既尊重了大眾對影視評價的話語權(全面性),也保護了影視作品在專業評論領域的科學性。這對影視評價的全面性、專業性、公正性等方面都將產生一定程度的積極效果。電影作為藝術,開始深刻地參與到當代人文社會的思想交流與群體溝通、跨領域對話等環節,這是電影藝術的功能,也是電影人的良知與責任。而要想利用好、保護好電影的“傳聲筒”功能,光靠電影創作者的自覺與自省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電影產(工)業鏈、電影教育工作者、電影理論與批評界以及電影審查方面等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4結語
我國在大國崛起的歷程中奮力跋涉,在科技創新、經濟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建設真正的綜合實力強國,不僅要經濟崛起、提升人民物質生活條件,更要重視和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正如陳登原先生所言:“江海不辭細流,故成其大。泰山不讓寸土,故成其高。觀于吾國文化之大而且高若此,則使國民得以恢復民族之自信力者,必有在矣?!盵6]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古老而永恒的命題?,F代人文社會的發展,步履不停;時代與文化的關系,常辯常新。如何通過自覺與自省達到真正的自信,又如何通過自信來推動嶄新的文化格局?這是值得每位國人思考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也是電影作為藝術的責任與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鄭雅玲.文藝知識小百科[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7.
[2]周清平.電影作為時空藝術——海德格爾哲學的電影本體意義闡釋[J].當代電影,2016(4):56-60.
[3]劉宇清.《地久天長》:命運的悲歌與嘆息[J].電影新作,2019(2):84-87.
[4]曹怡平.從剪刀手到守夜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303.
[5]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412.
[6]陳登原.中國文化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948.
作者:胡芷語 單位:西南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