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介融合下廣播電視策劃創新方法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廣播電視是輿論媒體與意識形態的主陣地,肩負著傳播新聞信息、控制輿論導向、弘揚社會正能量、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等重要使命。進入新時代后,各類新媒體井噴出現,加速融合,對廣播電視帶來了不小沖擊,同樣也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廣播電視創新發展,充分發揮輿論主陣地、主戰場作用,弘揚了社會正能量,有效凝聚了全體人民思想,有力抵御了西方文化侵蝕,彰顯了文化自信,為推進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精神支撐。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廣播電視策劃創新工作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問題,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依然艱巨,進一步加強工作迫在眉睫。
精心策劃與創意創新是廣播電視工作的靈魂,特別是在新時代、媒介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加強策劃創新工作,對于提升廣播電視節目質量、發揮新聞輿論最大作用、鞏固廣播電視輿論主體地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廣播電視策劃創新的方式方法,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文藝路線、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創造性落實廣電總局“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自主創新方向,堅持繼承發揚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固有優勢,聚焦新時代群眾新需求,堅持正面宣傳報道方針,從創作形式、節目內容、播出方式、融合發展等方面守正創新,實現廣電節目流程再造和品質升級?!靶〕杀?、大情懷、正能量”,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策略創新方式方法的方向思路,也是行動指導?!靶〕杀尽币蟾鞯匾獔猿只ㄐ″X辦大事,不講排場、不拼明星,挖掘更多為祖國為人民做出貢獻的人士成為節目主角;“大情懷”要求廣播電視必須堅守自身職責使命,自覺主動把宣傳正確價值觀、堅守輿論主陣地任務扛在肩上,節目內容要堅持以國計民生、家國情懷為主旋律,切忌個人主義、自娛自樂;“正能量”要求廣播電視欄目要充分發揮懲惡揚善的輿論功能,堅持正面宣傳報道,歌頌真善美,抨擊假惡丑,引導全體中華兒女自覺踐行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讓愛和美好灑落在人間每個角落。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策劃創新工作存在短板與不足
(一)策劃創新能力不足,不同層級平臺創新能力有差異策劃創新是一項耗費時間、精力,但又不容易出效果的工作,是對廣播電臺欄目制作整體的考驗。目前國內一些規模較大、實力雄厚的廣播電臺,擁有專業策劃創新團隊,創新能力較強,但一些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平臺則處于弱勢地位,創新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二)策劃創新思路不夠開闊,特色亮點不突出經過多年發展,當前廣播電視創新工作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態勢,一批特色亮點鮮明作品令觀眾拍手叫好,但從欄目整體上來看,仍然存在策劃創新思路不夠開闊,特色亮點不突出問題,模仿抄襲現象嚴重,拿得出手的原創精品較少,主題不夠鮮明,社會正能量效應不夠凸顯,而真正能夠走向海外市場、參與國際文化交流的節目則更是鳳毛麟角。
(三)媒體融合深度廣度不夠,一體化創新節目較少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廣播、電視、兩微一端、APP、移動傳媒、自媒體等一體化創新發展是大勢所趨,但受限于合作機制、交流渠道等方面限制,在創意、編播、制作、宣推等環節,真正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一體發展的高度進行整體謀劃、體現融合思維、開展融合實踐的節目較少,[1]沒有充分利用媒體融合發展的良好契機。
(四)策劃創新人才匱乏,策劃創新后勁不足廣播電視策劃創新工作,是一項突破性、打破常規的創造性工作,是一個經驗化、隨意化、即興化發揮和創造的過程,對制作人員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經驗、創新意愿都有很高要求。目前各主流廣播電視平臺載體中,都擁有自己的欄目創新團隊,但受限于客觀因素,團隊人才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創新能力和水平也存在差距,特別是一些二線平臺或市縣級以下平臺,策劃創新能力和后勁明顯不足。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策劃創新方式方法探討
(一)更新工作理念,增強主動創新意識
媒介融合背景下推進廣播電視策劃創新工作,理念意識是先導,廣播電視平臺媒體要進一步轉變工作理念,明確把創新創造作為欄目制作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要堅持求新求變,謀求從獨特視角、獨家觀點看待社會現象,分析社會問題。比如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欄目,就堅持一切從群眾角度出發,站在老百姓角度審視社會問題,解決社會矛盾,把節目做到了百姓心坎里,引發了廣大群眾共鳴。要堅持以我為主,突出節目主題,主動創新創造,減少抄襲模仿,少一些“拿來主義”和境外輸入,提升節目原創和內容深耕能力。比如《中國詩詞大會》《非凡匠心》《時間的朋友》等欄目,甚至包括一些娛樂節目如《來吧冠軍》《王牌對王牌》也都取得不錯的收視效果。特別是《中國詩詞大會》等欄目,帶動了詩詞熱、朗讀熱、國學熱,形成了良好社會氛圍。要堅持在節目風格形式上做文章,保持與時俱進的發展眼光,通過創新節目形式,引入新媒體語境與群眾語言等方式,推動欄目更有特色、更加親民、更接地氣。比如杭州電視臺西湖明珠頻道的《阿六頭說新聞》欄目,將主持人阿六角色化,從杭州一市井角度出發,使用方言、網絡語言與相聲快板結合的方式,同時簡化新聞內容,濃縮精華部分,突出本地地域特色,以一種短平快方式呈現給觀眾,取得良好收視效果。
(二)弘揚時代主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正面宣傳報道,弘揚社會正能量,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推進文化自信,凝聚社會合力,時刻掌握意識形態與輿論主陣地,是新時代廣播電視平臺神圣職責與光榮使命,也是永恒的策劃創新主題。在這一點上,廣播電視平臺載體必須牢牢把握,不能出現一點動搖。各級廣播電視平臺媒體,要立足新時代,創新節目形式,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一步宣傳報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與生動實踐。如中央電視臺《平“語”近人》欄目,以總書記樸實通俗的語言,展現了領袖為民情懷與治國方略,彰顯新思想、新理念的強大生命力,增強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公仆之路》欄目則再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從黃土地到中南海,初心不變、始終如一、為民服務的公仆歷程,獲得超過3億次點贊。要緊緊圍繞時代主題,突出“奮斗”與“群眾”主題,深挖普通人在平凡戰線上的奮斗故事,通過實實在在的人、實實在在的事,生動展現奮進新時代、平凡最偉大的時代主題,弘揚時代精神、奮斗內涵。比如央視網等主流平臺媒體,采取“兩微一端”等多種形式,深入挖掘奮斗在一線的普通典型或引人深思的好人好事,“一群警察在一米多厚的雪里踩來踩去,他們在干啥?”為題,報道了黑龍江省雙鴨山暴雪后,一位大爺在家中突發急病需要救援消防車無法通過,民警徒步用身體開路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人民警察的擔當作為。要扎根中華民族文化沃土,堅定文化自信,在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基因的基礎上,結合地方特色,將中華文化元素與現代文藝形態、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有機結合,運用現代傳媒和技術手段,創新性展現出來,彰顯中華文化獨特氣質和魅力,向全球公眾推廣。比如央視《國家寶藏2》《上新了故宮》等欄目,創新性將歷史、文物與文化相結合,將綜藝與戲劇、紀實相融合,串聯古今,受到國內外觀眾一致好評,收視率十分可觀。
(三)關注群眾需求,發力公益類、科技類節目
廣播電視平臺的策劃創新,要始終圍繞群眾需求與公眾導向做文章,進一步加強公益類欄目創新建設,主動回應公眾關切,提升欄目關注性和實用性。通過廣播電視平臺媒體,構建群眾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的交流互動平臺,化解老百姓心中的煩心事、揪心事,發揮廣電臺服務功能。比如北京電視臺《向前一步》欄目,堅持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創新思維模式,著眼于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搭建多維溝通交流渠道,搭建群眾之間、群眾與政府之間溝通交流橋梁,實實在在幫助群眾排憂解難,成為一道獨特風景。要探索推廣群眾互助欄目,通過行業組織、公共協會等平臺,建立群眾間互幫互助工作機制,讓更多人感受愛,弘揚“社會正能量”。比如江蘇電視臺《大忙小忙人人幫》欄目,通過欄目征集一批志愿者,聚焦弱勢群體與民生迫切需求,通過欄目進行交流互動,開展幫扶活動,不僅取得顯著社會效益,更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隨著媒體拍攝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受眾群體需求的變化,科技類節目越來越受到觀眾重視。但科技類節目不同于一般節目,制作過程、節目構思、創新創意難度都比較大,特別是要打破觀眾常規思維定式,創造出“反常規”的奇異效果,引起觀眾興趣。因此,科技類節目策劃創新要注重三個方面,一是要注重從群眾日常生活入手,切忌虛無縹緲、形而上學,要通過科技創新改變群眾生活方面下功夫,利用科學技術提供一些生活常識和小竅門,拉近觀眾距離。二是要在科技創新中融入人文關懷,讓科技披上溫暖外衣,比如浙江衛視欄目《智造將來》,深挖科技創新背后故事,取得良好效果。三是融入民族情懷,聚焦高鐵、神舟十三號、北斗等我國自主研發科技項目,與大國工匠、勞動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弘揚科技創新背后的精神情懷。
(四)借助新媒體新技術,推動創新創優再升級
隨著我國加速進入全媒體時代,新媒體對廣播電視的沖擊越來越大,廣播電視平臺要堅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探索廣播電視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進一步打破媒介之間邊界,在制作策劃、傳播方式、互動參與等方面大膽突破創新,提升節目質量。比如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欄目,運用智能AI技術,打造線上互動系統,形成電視、手機等平臺載體的互聯互通、主持人與觀眾的多平臺交流、音樂與詩詞完美融合。同時,廣播電視平臺在欄目策劃和創新上,也要注重與5G、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VR等前沿新媒體技術有機融合,依托新媒體技術提升欄目質量與傳播范圍,提升欄目影響力。另外,跨區域間的多家媒體合作,也是廣播電視策略創新的一種方式,該方式適用于各類縣級或規模較少電視臺,可實現資源整合、拓展市場等功能,比如湖北衛視打造的《中華一家親》欄目,聯合22家衛視頻道,不僅節目質量實現突破,更在觀眾范圍上實現跨越式提升。
(五)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夯實廣播電視策劃創新基礎
培養和造就一批策劃人才,是廣播電視策劃創新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第一,要堅持平臺內部挖潛,從記者、編輯、后臺等篩選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人員,組建策劃團隊,提高專項策劃創新能力。第二,要加強策劃專業人才培養,廣播電視平臺要針對行業發展趨勢、創新意識、新媒體技術等方面,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組織專題業務培訓,培育人員策劃創新意識,提高團隊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第三,要不吝重金,不拘泥于傳統廣播電視領域,廣泛挖掘和引進策劃創新人才,形成領頭羊效應與鯰魚效應,提高團隊整體創新能力。第四,要在平臺內大力宣傳推廣策劃創新工作,鼓勵全員放手大膽創新,激發全員創新意識,增強創新工作氛圍,推動全員創新工作。
參考文獻:
[1]孫燕.新媒體廣播電視新聞策劃創新思維[J].中國新通信,2021,23(05):159-160.
[2]劉翔雁.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策劃的創新思維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2):175+177.
[3]王宛春.論主持人服飾設計在電視節目中的定位與實施[D].西安工程大學,2012.
作者:孫小芬 單位:吉安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