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介融合下的網絡魔術基本特征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如今,技術的創新發展推動了魔術呈現方式的疊化。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誘發了魔術藝術媒介的融合,同時改變了魔術發展態勢,促進了魔術多元創作,帶動了新舊呈現形式共存且共同發展的全新局面。網絡魔術是在數字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基于影像要素和魔術元素的深度融合,以移動互聯終端(手機)作為傳受媒介、以互聯網作為傳播載體,吸收電視魔術基本特征疊化衍生出的新形式。探求網絡魔術在媒介融合條件下,以互聯網媒介特點為導向,在繼承魔術藝術和電視藝術規律基礎上的基本特征,筆者認為主要包括:獨立的多類傳播、融合生產的影像創作、個體傳受的觀演關系三個方面。
一、獨立的多類傳播
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受眾的欣賞需求越來越多樣,觀看時間越來越零散,傳播媒體越來越多樣。網絡魔術在傳播環節中能發揮大眾傳播的優勢,同時將魔術獨具特色的話題性人際傳播和其他媒介傳播的形式結合起來,并以突出性的視覺傳播、非線性的信息傳播、顯著性的移動傳播作為主要特征。突出性的視覺傳播。無論是電視魔術還是網絡魔術都強調畫面視覺,反映出直接性、直觀性的類現場感,視覺在網絡魔術的傳播中占據突出地位,為此可以通過不斷優化攝錄系統創造更為完善的視覺傳播。非線性的信息傳播。電視魔術以節慶晚會直播和電視節目錄播作為組織形式,按照線性傳播的方式表現內容。而內容的獨立采集、獨立導入、獨立是網絡魔術傳播的一大特點,“平臺投放”就成為其持續傳播的另一大特點,短視頻平臺則成為網絡魔術的一大聚集地,使得媒介材料永久留存,可反復觀看,這時就形成非線性信息傳播。顯著性的移動傳播。網絡魔術并非網站魔術,移動傳播矩陣是網絡魔術傳播的最大優勢,在傳播過程中反作用于創作主體和創作內容。近年來,各地雜技家協會和魔術專委會建立的公眾平臺和移動視頻端制作開發出了各異的魔術展播專欄和網絡魔術展演內容,通過網站、手機終端等矩陣傳播形成作品匯。特別是在防控疫情期間,涌現出如中國雜協“打贏疫情阻擊戰匯聚文藝正能量”、陜西雜協“以秦百戲,藝心移疫”等網絡魔術展播的形式,以及中國雜技團魔術師李寧的《魔術與你同在》,山東省雜協、北京奇幻森林魔術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深圳竭力世界文化有限公司等創作的《武漢!加油》《病毒一定會被趕跑》《武漢必勝》等為代表的多部網絡魔術作品。
二、融合生產的影像創作
媒介融合改變了魔術的創作和生產模式。影像是電視攝錄系統對事物光影狀態及其變化的連續再現。網絡魔術的影像則是更豐富、具體,更具深度的,配合多要素融合創作生產的。電視魔術是以現代魔術的藝術語言與電視藝術的蒙太奇融合產生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將現場演出創作手段的“直觀性”變為“影像性”,并以“再現性”手法呈現出形聲一體、多重表意的作品。網絡魔術是電視魔術衍生的全新呈現形式,在對電視魔術影像基本特征的繼承下,以非線性傳播改變了視覺傳播的方式和時序,增強魔術藝術的結構性。其對鏡頭語言、畫面構圖、光線影調、拍攝角度、鏡頭運動、視域范圍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并將其豁然貫通形成影像。網絡魔術在影像生產上具有多元創作、全新組構、審美前置、視域微距等主要特點。多元創作。網絡魔術區別于電視魔術的電視臺一體制播,在創作方式和內容生產上最大的變化是基于互聯網傳播特性的UGC生產,更具創作范圍的社會性,原創形式更為突出。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涌現出了多類的社會性網絡魔術創作,呈現出媒介融合條件下創作參與的強大優勢。全新組構。網絡魔術是基于非線性編輯的方式,其鏡頭語言更為注重連貫、對比、呼應、聯想、設疑等表意效果,而非電視魔術的鏡頭語言較常側重的轉場和組接。在5G技術普及后,“VR”和“AR”技術的使用,會使創作更具立體感、真實感、沉浸感和趣味感。審美前置。網絡魔術規避了現場演出的“熄燈換場”,增加了更為豐富的影調設計、畫面構圖和造型設計,使其構成完整畫面,增強了設計美感,內容和形式也更具有廣泛兼容性。魔術本體元素作為審美依據的同時,圖像、聲音和文字這些影像基本表現元素的設計、搭配、組合均作為審美依據,使得網絡魔術在一定程度上審美前置。視域微距。網絡魔術的拍攝工具更為優化,攝像機與被攝主體的距離設計得當,改變攝像機位拍攝方向,增加了對變焦鏡頭和移動鏡頭的恰當使用,增強了魔術的細部表現,動態視聽可感。使用微距道具,制作微距場景,調整微距距離,使得以近景魔術景別更近于“微距魔術”。筆者在陜西省雜協“以秦百戲,藝心移疫”戰疫文藝作品網絡展播中的魔術短片《守望》便是通過變幻的紙牌和各樣巧妙制作的微距場景,融合魔術語言和影像要素,講述了疫情爆發以來的所思所感,用一段魔術設計回顧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精彩瞬間,在指尖上構建起了一幅戰“疫”畫卷。
三、個體傳受的觀演關系
電視魔術形成了從“人眼”到“電子眼”的兩個現場,改變了“只有在場,才是現場”的觀演模式,突破了傳統魔術傳受的唯一現場性,形成了電視魔術在大眾傳播角度觀演關系的非現場性,但同時增加了對收視環境的要求和確定性。而當電視媒介受到手機媒介的沖擊時,網絡魔術以移動互聯終端(手機)作為傳受媒介,帶來了對電視魔術傳受關系的解構和重構。傳播和接受上,第二現場由“一個魔術多人同地同看”變為“一個魔術多人多地多看”,更多的觀眾是以個體接受的方式,淡化了電視對于收視環境的要求。網絡內容雖是單向傳達的,但是評論、彈幕等高互動性的內容建設可以完成跨屏的觀演互動。同時,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魔術接受者得到了精準定位,可根據大數據喜好“定點約會”。傳受的個體化,使網絡魔術不必過度考慮接受者文化基礎、思想水平、審美能力等。
小結
網絡技術的力量改變著媒介的特征,為魔術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提出了新的要求。緊盯網絡技術走向是魔術發展的外生動力,也是藝術融合發展的重要推力。但網絡為魔術發展帶來新機遇的同時,網絡揭秘、惡搞創作等問題亂相層出不窮,平臺建設和作品質量有待提高。網絡魔術因網而生,通過汲取電視魔術創作經驗,深度分析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媒介融合,廣大魔術從業者要對網絡魔術的生產、傳播和接受等關鍵環節增強認識,不斷著眼新特征,總結新經驗,優化新設計,投身新實踐,讓魔術藝術與新時代同行。
作者:張東帥 單位:陜西省雜技藝術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