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介融合適老型電視藝術節目創新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5G時代,各類融媒體節目不斷創新,目標受眾為年輕群體的現象級綜藝節目層出不窮。而中國社會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斷攀升,電視節目受眾類型的轉變,為適老型電視節目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文章將通過探究我國現有電視藝術節目發展情況與特點,淺析其現存問題,嘗試根據資料經驗,結合5G融媒體與“互聯網+”的技術革新背景,對適老型電視藝術節目的創新型發展提出相關建議及個人展望。
關鍵詞:電視藝術節目;人口老齡化;媒介融合
一、研究背景
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8,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根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的最新報告預測: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14%,我國將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人口年齡結構的轉變,勢必影響藝術與娛樂節目受眾口味的轉變。而在媒介融合與“互聯網+”背景下,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制作方的節目制作內容和主要目標受眾為45歲以下的年輕群體。我國大部分老齡人口的電視節目觀看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真正的內容優質且以受眾需求為導向的適老型電視藝術節目寥寥無幾。因此,“互聯網+”視閾下適老型電視藝術節目的創新型路徑探索成為廣大電視藝術工作者的新課題、新機遇和新挑戰。
二、我國適老型電視節目發展現狀與問題
1.適老型電視藝術節目缺乏長期生命力
1991年,天津電視臺的《晚霞金暉》成為我國第一檔以老年人口為主要目標受眾的電視藝術節目[1]。近30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從省級電視臺到地方電視臺,都曾開辦過婚戀交友類、生活服務類、旅游娛樂類和才藝展示類等不同形態的適老型電視藝術節目。但直至今日,曾在長三角地區紅極一時的由上海電視臺開辦的《精彩老朋友》等知名節目都已停辦多時。僅有北京電視臺《養生堂》和中央電視臺《夕陽紅》等少數節目經不斷改版,持續制作播出。缺乏長期開辦的生命力成為適老型電視節目持續性發展的突破難點。
2.老年人口這一受眾群體被節目制作方長期忽視
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發展,娛樂與藝術類節目的制作模式不斷得到技術創新,節目觀看形式也從電視機的“大屏時代”轉變為手機觀看的“豎屏時代”和“小屏時代”。與時俱進的年輕一代因具有強大的內容互動性、參與性和流量變現能力,使得老年人口這一受眾群體被長期忽視。除了近年來上星衛視制作的S+級《極限挑戰》《奔跑吧》等少數節目的受眾群體為全年齡段人群,其余藝術節目或娛樂節目則以興趣細分和年輕受眾為導向實行精準制作,從而使得老年群體被長期忽視,可收看的適老化電視節目數量少之又少[2]。3.適老型電視節目制作方缺乏制作經費基于上述提到的,年輕受眾更具流量變現能力,各大品牌贊助商也因此更愿意對“頂流”綜藝或更具話題、熱點和關注度的網絡綜藝進行品牌冠名和制作經費的投入。而傳統電視臺的地方頻道仍是適老型電視藝術節目的制作方與播出平臺。節目流量的缺乏、話題熱度的低迷和變現能力的短板導致老年節目難以實現招商引資,即便擁有少量品牌贊助,但也難以支持在內容創作、技術制作和人才培育層面的巨大經費缺口。缺乏牢固的資金基石和制作資本,也變相使得適老型節目制作方缺乏創作活力。
三、SMG適老型節目的創新案例經驗分析
1.放眼“長三角一體化”
大背景,SMG旗下頻道整體轉型升級上海SMG作為全國的標桿型傳媒集團,在媒介融合元年(2014年)即著手從資本投入、內容制作、人才儲備、平臺搭建等多維度產業鏈的創新改革[3]。2019年,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國家級重大戰略背景下,SMG整合了原上海廣播電視臺旗下的兩大重點生活娛樂頻道:新娛樂頻道和星尚頻道,制定“兩臺并一臺”的重要決策,打造了一個面向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生活服務類頻道——上海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以下簡稱都市頻道)。改版后的全新頻道于2019年1月1日正式上線,都市頻道保留原新娛樂頻道和星尚頻道的優質內容基礎上,基于其制作團隊和地區影響力的顯著傳播優勢,將內容制作目標更多聚焦于長三角人民的生活服務、娛樂美食和健康養生資訊等方面,創新推出多檔專注于養老民生服務的優質節目,助力上海和整個長三角地區的內容文化傳播與建設,收獲電視觀眾的大量好評。
2.原頻道保留節目《我們退休啦》案例分析
《我們退休啦》是原上海廣播電視臺新娛樂頻道打造的一檔聚焦退休人群,為其提供各類健康養生知識、最新老年政策解讀和社會熱點交流的生活資訊服務類電視節目。在都市頻道成立后仍獨立保留,并面向長三角觀眾播出至今。該檔節目始終立足養老生活資訊,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在節目開辦之初便以老年生活需求為導向,成立“退休俱樂部”(現已更名為“東犁退休俱樂部”)微信公眾號,同步創辦專業報紙和網上商城[4],定期組織老年旅游團。以形式多樣的節目衍生活動,為退休老人提供了接觸融媒體環境下創新型節目形態的互動觀看,讓節目的“在場感”和“參與感”不再是年輕群體和年輕節目的專屬,豐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
3.新頻道創新節目《老好的生活》案例分析
《老好的生活》是都市頻道成立后基于老年人實際生活需求為導向的全新養老規劃類節目,于2019年首次登陸頻道播出,一經上線便收獲大量觀看與觀眾好評。該當節目以觀眾自由聯系欄目組,通過“問題展示-情況調研-方案制定-問題解決”的高效模式,多形式、多維度展現當代老年人群對于養老生活的實際訴求和痛點問題,以此反映時下社會熱點并幫助廣大老年群體用新興媒介解讀最新政府政策,為每一位向節目組求助的老年人“私人訂制”解決方案,為當下老一代的健康、幸福生活尋求“最優解”。
四、未來展望與對策建議
1.打造品牌節目IP化,提升商業價值,開發衍生產業
近年來,以品牌IP為導向的產業鏈開發已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新動能。適老型電視藝術節目雖在流量熱度方面難以與頂級綜藝或以興趣細分的網絡綜藝抗衡,但品牌IP的打造以及對企業商家的變現潛力不容小覷。節目制作方可以從老年旅游、運動健康、綠色飲食等衣、食、住、行的生活各方面入手,利用媒介融合技術,在保障消費者權益和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打造節目IP所特有的品牌商城、旅游線路和區域化藝術娛樂活動等一站式節目衍生內容,提升適老型節目的變現能力,以此吸引相關商家企業進行資金投入和品牌冠名。
2.因“人”制宜,合理配置節目制作團隊
現階段,適老型節目的制作方主要依靠傳統廣電集團,播出平臺大多都在地面頻道。各大廣電集團可根據節目內容和實際制作需求,對上星衛視的節目制作班底和地面頻道的節目制作班底實行人才資源互通制度:調配部分45歲以上原上星衛視的節目內容制作骨干,精準調研60歲以上退休老人的節目內容需求,結合自身社會閱歷進行適老型節目的開發創作,以保證內容質量,同時實現“以老帶新”模式,在節目實操中培育年輕一代節目編導,使其目光更進一步聚焦于當下老年人群的社會問題,令制作出的電視節目更加符合老年人的期待與實際需求[5]。
3.以融媒體協作實現多屏共振,提升節目生命力
據《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50歲及以上的網民占全國網民總數的16.9%,互聯網正不斷向中高年齡群體普及和滲透。老年人對于網絡移動端的使用人群數量和接受度也在逐年提升。因此,各類由地面頻道打造的適老型電視藝術節目可在電視頻道播出之余,帶領節目觀眾在觀看大屏電視的同時參與小屏手機的互動,與抖音、快手、騰訊微視等網絡短視頻平臺合作,嘗試引導老年觀眾成為線上視頻用戶,節目組可利用網絡平臺定制網絡端視頻內容,提升受眾參與感,從而實現線上線下的雙向流量賦能,探索老年群體在融媒體視閾下實現多屏共振的更多可能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融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普及滲透,適老型電視文藝節目將成為我國電視節目的創新型增長點。各大電視節目內容制作方應當把握老年人群這一特殊受眾群體的人口數量,聚焦社會熱點、關心養老政策與養老問題,在媒介融合視閾下合理調配節目制作人才、努力打造老年節目品牌IP,嘗試研發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適老型文藝節目的新探索。
參考文獻:
[1]李瑛、姜鵬鴿.“積極老齡化”背景下電視節目滿足老年受眾心理需求研究——以河南電視臺《金色好聲音》為例[J].中國電視,2016(10),40-43.
[2]曹晚、紅李鈺.中國老年電視節目的現狀與發展[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09),23-26.
[3]劉峰.由“全”到“融”:融合背景下SMG[J].電視研究,2017(04),15-18.
[4]王娟,毛德贇.中國老年電視節目現狀及融媒體發展前景[J].傳媒,2020(08),35-37.
[5]梁唯.文化養老背景下老年綜藝節目的研發策略與路徑[J].科技傳播,2019,11(17),42-43.
作者:劉佳媛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