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時代傳播民族文化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民族文化不僅是該民族優秀文化的匯聚,更能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水平和人文特點。在新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在把握機遇以更好地弘揚與傳播民族文化的同時,也面臨著“新與舊”的沖擊與挑戰。本文就新媒體與傳統民族文化的關系、民族文化面臨的挑戰和傳播策略進行論述,并以中國朝鮮族民俗村和吉林朝鮮文報社為例證。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民族文化;弘揚;傳播
俗話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不僅對本民族的歷史和該民族未來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其文化的精華和優點對于全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在新媒體時代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新的機遇。對于個人來說,民族文化就是“根”,是一個人不能忘記的根本;于國家來說,各個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鑄就了偉大的中華優秀文化。而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一代代人通過長期積累所得到的精華,在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過程中,我們取其精髓,丟棄糟粕。即使在新媒體時代下,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借鑒,各個民族之間的關系才會更融洽,才能共同發展,社會才能更穩定。所以在新媒體融合時代,我們同樣要重視民族文化的弘揚與傳播。
一、新媒體與民族文化傳播之間的關系
民族文化是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多樣化的地理環境和多樣化的氣候特征形成了多元化、多類型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文化類型,由此構成了民族文化遺產生產、發展、傳承的文化生態。民族文化記載著群眾的生活狀態,表達著生活情感,記錄著歷史記憶。民族文化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豐富著人們的生活,所以必須記錄、傳播并傳承。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現已無法實現與人民群眾互動的效果。傳統媒體“你說我聽”“你寫我看”的單一傳播模式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人們也無法對信息進行反饋。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而以互聯網為技術基礎的新媒體具有操作簡單、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且隨時隨地實現互動等優勢,更容易讓群眾接受。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抖音、微信、微博等各種社交軟件的廣泛應用,使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改變,每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傳播信息,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這也是新媒體能快速流行起來的原因之一。在傳媒生態快速變化的時代,新媒體即時互動的雙向、多向傳播為人們的生活打開了新的傳播大門。微信、微博、抖音等新興媒體以銳不可當之勢快速崛起,迭展,給與人們互動、虛擬、模擬等體驗。這為民族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新的途徑。民族文化依托新媒體,將有傳承價值的民族文化傳播出去,讓群眾參與感受民族文化,并以現代技術、形式表現民族文化,使這些文化更貼近群眾生活。同時還可以實現用新技術、新思維整合資源,完善相關體系建設,在傳播時用圖文并茂、視頻等方式互動交流。以朝鮮族為例,在新媒體融合時代,圖們市百年部落民俗村也利用新媒體使朝鮮族文化、長白山文化、圖們江文化等被更多的人知道,并向更多的人介紹長白山的生態特色農業、民俗展覽、康體娛樂、人文景觀等,致力于在新媒體時展集休閑、觀展、娛樂、餐飲、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民俗旅游場所。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其豐富,圖們市百年部落村莊的傳統房屋風格各異、錯落有致,已成為展示朝鮮族居住文化的鮮明標志。除村莊外,還有文學、舞蹈、音樂、民俗等。這些大多是以口頭傳播、藝術表演、節慶禮儀、民族活動等形式在朝鮮族人民當中代代流傳。但是有些缺乏記錄,要想傳承就得很好地記錄和保存,讓這些文化傳承下去,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在新媒體時代,我們可以廣泛利用這些技術把優秀的文化用文字、音頻、視頻的形式記錄保留并傳承下去。比起文字傳播手段,圖片和影像都更具感性化的共情力量。比如人們欣賞朝鮮民族舞蹈等藝術,就可感受到相互的情感一致性與價值關聯,由審美認同而帶來文化認同,最終實現價值共享。
二、新媒體時代下傳統民族文化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
(一)如何利用新媒體傳播民族文化
與傳統的文化傳播不同,利用新媒體的文化傳播離不開網絡化和數字化技術,其在傳播效果上更加有效,受眾范圍更加廣泛。新媒體對民族文化的傳播不同于傳統的傳播方式和思維,對于想要傳播本民族文化的宣傳者來說,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新媒體傳播正是傳播者面臨的挑戰。新媒體使得文化的傳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也使得大眾接受民族文化的途徑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大眾可以通過新媒體,以多種方式理解和熟知民族文化的具體內容。新媒體的出現對于宣傳者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很多想傳播民族文化的人并不會使用新媒體或使用得不熟練,造成這個新媒體融合時代如何弘揚與傳播民族文化◎辛貞子崔花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掌握民族文化的人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這些老人雖然很了解民族文化,但是由于不會使用新媒體,所以不能直接通過新媒體來向大眾介紹其所熟知的民族文化。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發揮其傳播優勢,做好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是從事新聞媒體者應深入思考的問題,新聞工作者也應深入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和傳統文化傳承規律,這既是技能也是使命。
(二)新媒體技術對民族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的出現,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娛樂休閑方式,而這些娛樂休閑方式的特點是:碎片化、信息化、娛樂化,這些特點深受“宅青年”的喜愛,因此,大部分人都選擇了足不出戶的居家娛樂模式。許多新媒體平臺既具備通信功能,也具備跨媒體傳播功能。通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QQ等新媒體渠道傳播傳統文化,是文化傳播趨勢的一種。大多數人愿意在閑暇時間打開手機或電腦來追劇、看短視頻、看直播,與花費太多時間去學習和掌握某些文化相比,新媒體消耗一些閑暇時間,更加省時省力,而不是花費很長時間和很多精力去了解民族文化知識。
三、新媒體時代下民族文化的傳播策略
從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許多民族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都存在著一些缺陷。而解決這些缺陷,新媒體時代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新媒體傳播的便捷性、交互性以及豐富性可以更好地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
(一)打造新媒體平臺
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傳播環境和傳播模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方式。在新媒體的發展和信息傳播全球化趨勢下,報紙、雜志的功能和傳播方式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這種以單向傳播為主的方式,正在被互動式的信息交流所取代。如今,人們已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擁有著信息選擇、交流的需求以及進行二次傳播的集合體。為適應新媒體發展需要,《吉林朝鮮文報》面向不同的網絡群體,開辟了微信公眾號“朝聞今日”“朝聞足球”“朝聞吉林”“朝聞教育”,充分滿足了移動手機微信用戶的信息需求。微信公眾號除上傳刊登報紙上的信息外,還設有《話說文化》《百年奮斗的杰出人物》等視頻專欄,這種直觀且蘊含民族文化的各種小視頻深受網民的喜愛,網民積極參與互動。《吉林朝鮮文報》微信公眾號“朝聞今日”2018年度成績超越了95.39%的公眾號,2018全年閱讀量達282萬次以上。
(二)大膽踐行“網報融合”
網絡媒體的興起使紙質媒體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使問題聚焦在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打破固有的框架及觀念,實現報紙、電視和網絡的業務融合上。報網融合不是“1+1”的簡單組合,而是通過報網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內容的實質互動,收到“報網雙贏”之效。為適應網絡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趨勢和對內外新聞宣傳的工作需要,《吉林朝鮮文報》在采編流程上,采取了先網后報的運作方式,即所有新聞信息先在網上,再從網上的信息中進行二次篩選刊登在報紙上,同時報紙上印有微信公眾平臺的二維碼,以便讀者了解更豐富、更深入的信息。這種模式背后其實是一種渠道優先的思維,先網后報在本質上實現的是從地理空間到文化空間的戰略轉移。
(三)充分利用對外宣傳平臺
推動民族文化走出國門,我國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不僅吸引著國內的民眾,海外的普通民眾也是不可忽視的龐大受眾體。許多媒體通過創辦海外版以實現對外宣傳。《吉林朝鮮文報·海外版》是實現“走出去”戰略的媒體報紙,它的創刊是傳播民族文化,為韓國人和在韓中國人了解我國民族文化起到促進作用。與此同時,民族文化的傳播需要實施精品戰略,需要打造民族文化走出去的精品力作。在改革開放40周年、建國70周年等歷史的重要節點上,《吉林朝鮮文報》精心策劃了“話說文化”“文物的故事”“故鄉的變遷”等系列報道。其中“話說文化”是大型口述系列報道,通過對見證過這些歷史的人們的采訪,以口述+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記錄和還原歷史,使更多的人通過對文化發展的回味來思考朝鮮民族文化的來歷以及發展方向,以達到弘揚與傳播民族文化的目的。
四、結語
傳承我國民族文化不僅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還可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也有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所以在新媒體融合時代下,我們要克服新的挑戰,抓住新的機遇,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梁慧.新媒體視角下民族文化進校園的路徑探析[J].教育觀察,2020,9(33):70-72.
[2]蘇靜,黃達安.推動民族傳統文化與時俱進[J].人民論壇,2020(17):136-137.
[3]烏云畢和,格日樂塔娜.論新媒體時代下的少數民族文化發展[J].聲屏世界,2020(01):18-19.
[4]樊立彬.新媒體在民族文化傳播中的應用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7,003(007):44-45.
[5]劉彤,陳錦宣.新媒體為傳統文化傳播帶來機遇和挑戰[N].中國教育報,2014-09-24(006).
作者:辛貞子 崔花 單位:吉林朝鮮文報社全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