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旅游業在變革中重塑與復蘇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4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一些市場主體受到嚴重沖擊,必須針對突出困難加大紓困和就業兜底等保障力度,會議決定對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特困行業實行階段性緩繳養老保險費等政策。近期,從14部門聯合出臺《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到文旅部印發《關于抓好促進旅游業恢復發展紓困扶持政策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從江西、湖北、山東等地陸續公布幫扶旅游等服務行業紓困的若干措施,再到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最新部署,彰顯了國家幫助特殊困難行業渡過難關的決心,提振了旅游經濟恢復發展的信心。
一、用好政策助企紓困
“《‘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落地實施,加上新一輪紓困扶持政策的貫徹落實,將從政策托舉和供給拉動兩方面為今年上半年的旅游經濟帶來可預期的增長。”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國內旅游市場在短期和局部可能出現波動,但長期復蘇向好的趨勢不會逆轉。攜程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致寧表示,系列政策釋放出三大積極信號:“針對大部分旅游企業資金吃緊的痛點,減稅降負成為政策紓困的首要出發點;完善旅游企業承接機關企事業單位相關活動實施細則,有望為旅游企業開辟新的市場;科學精準的防疫政策將得到更加有效貫徹,助力旅游業復蘇。”用好當前的政策,各地需對《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進行系統理解,務實推進。戴斌說,“不能只盯著其中7條對旅游業的紓困扶持政策,而是要完整地去理解政策的指導思想,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打通堵點,增強旅游企業發展信心”。戴斌表示,希望在本輪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有序放開市場,推動地方政策創新和市場主體商業創新。“持續釋放有利出游、鼓勵消費的市場預期,營造有利于中遠程旅游消費的市場環境。讓居民愿消費、企業愿投資,才是助企紓困的根本之道。”
二、緊跟市場搶抓機遇
文旅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清明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7541.9萬人次,同比減少26.2%。“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看到有剛性出行、近程旅游和本地休閑游托底,旅游消費的宏觀基本面仍在。”戴斌表示。受疫情影響,人們的出游半徑收縮,近程本地旅游成為市場的重要支撐。在近程本地旅游的拉動下,市場創新的腳步加快,更多新式玩法、新型目的地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露營、房車等受到年輕消費者歡迎;參觀歷史文化街區、博物館、美術館的游客比重進一步上升;近郊區微度假創新產品廣受認可;自駕旅游、小團定制、“研學+非遺”等出游方式,帶動了細分市場的消費升級。供給側更趨豐富、更顯多樣、更加優質、更具價值的變化趨勢,將有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旅游市場下沉帶來的發展新機遇同樣值得關注。今年春節期間,全國出游游客中農村居民占比達到了38.1%的新高。此外,調查表明,44.7%的回鄉務工人員在返鄉探親期間,將商業街區和購物中心作為休閑首選,帶動了中小城市和縣域中心城市的游樂園、主題公園、經濟型酒店、特色餐飲等發展。
三、增強企業內生動力
旅游業想走出經營困境,需要有科學有效的防疫措施、堅強有力的紓困政策,更重要的是,各類旅游市場主體要不斷增強內生動力,拓展商業新空間。戴斌表示,旅游業不能坐等游客上門,而是要服務商、景區和度假區、旅游演藝、餐飲和購物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拼盡全力發現旅行新需求、培育休閑新市場。“疫情讓旅游業認識到市場的力量,更多企業開始以消費視角重新審視旅游資源開發、項目建設和產業創新,更加強調文化引領、科技創新、融合發展,以增量投資帶動存量優化。”“疫情加快了旅游業發展變革和優勝劣汰的速度。旅游產品設計及供給要緊跟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奇創旅游集團董事長、景域驢媽媽集團創始人洪清華說,旅游是體驗經濟,旅游過程中的“吃、住、行、游、購、娛”業態要根據游客的新需求進行升級迭代。“在大眾旅游全面發展、科技創新廣泛應用、新一代引領消費的時代,旅游集團和中小微型企業當以文化引領+科技創新、新基建+傳統項目、旅游需求+休閑空間為導向,在復蘇和創造中實現重塑,再造旅游產業價值。”戴斌說。
作者:張雪 單位: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