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營林技術對林業病蟲害治理的重要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高效治理病蟲害問題,促進林業資源的穩定持續發展,改良生態環境,應有效引入營林技術,重視栽種管理與混交種植,實現生態的協調發展。
病蟲害防治工作流程復雜,短時間內無法獲得預期的治理效果。為了促進林業工程的持續發展,技術人員應結合林區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樹種,有效應用營林技術,創新治理理念,充分降低病蟲害對林業資源的影響,實現林區持續協調發展。
1營林技術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的重要性與應用原則
1.1防治重要性
首先,可以保障林木質量。營林技術由樹種選育階段便開始注重防治病蟲害,貫穿整個林業生產經營過程,提升樹木種植質量。實際營林期間,工作人員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與樹木生長指標,選擇合適樹種類型,并提高免疫力,最大程度降低病蟲害對林木的負面影響,促進樹木健康生長。種植人員還可以通過營林技術規范自身工作行為,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改進,為提升樹木質量提供根本性保障。其次,可以提高林業病蟲害的防治能力。林業生產極易受到氣候、自然災害、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經濟損失。通過營林技術可以幫助種植人員了解更多的林業種植知識,學會如何挑選與培育林木,糾正不規范的經營行為,并通過正確操作提升土壤肥力,減小種植密度,在增強樹木對病蟲害抵御能力的前提下,保證樹木健康生長。通過營林技術還可以轉變傳統的病蟲害防治觀念,實現提前預防,最大程度減少病蟲害對林木生長的影響,為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新方法與新手段。最后,可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林業病蟲害防治期間引入營林技術,可以在為樹木提供良好生長條件的前提下,改善對周邊環境的破壞程度,促進生態協調發展。營林技術的使用還可以保證生態系統穩定性與健康性,降低荒漠化與水土流失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過林業資源調節周邊氣候,全方位滿足生態環境的建設要求。
1.2應用原則
首先,是預防為主。林業病蟲害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數量與危害較大,甚至會出現幾何式的增長。雖然積極采用防治技術,但也無法全面消除不利影響。營林技術在防治病蟲害期間,應遵循預防原則,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與特點,采用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保證防治效果。其次,是科學營林。技術人員在防治病蟲害期間應充分考慮營林效益與可能出現的問題,不但應及時補種樹木,還應引入先進的生物技術,實現科學合理治理,全面遏制病蟲害的無序蔓延。再次,是依法營林。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不但屬于經濟措施,也屬于生態措施,營林期間林業部門應嚴格遵守森林相關的法律法規,合法利用林木資源,杜絕出現違規營林措施。最后,是持續營林。為了兼并獲得經濟與生態效益,滿足人類需求,實現森林的持續發展,林業部門應保持長遠目光,在營林期間堅持持續化的營林理念,獲得長效利益的同時,促進森林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2林業病蟲害治理中營林技術的應用
2.1合理選擇樹種
首先,技術人員在造林前應充分調查林區的種植環境與土壤條件,根據實際溫濕度、氣候等因素合理選擇樹種,保證較強的適應能力與生產能力,提高樹木的存活率。其次,造林工程開始前,技術人員應科學處理種苗,包括無菌處理、營養處理、消毒處理等,確保無病害種植,提高成活率。最后,林業技術人員在準備種苗過程中,還應做好質量檢驗工作,及時清理林區中存在質量問題或者已經枯死的苗木,減輕病蟲害的污染程度,整體上提高林木抗病水平,提高生長質量[1]。
2.2引入伐根嫁接技術
當發現林木病蟲害問題時,技術人員應合理采用伐根嫁接技術,首先做好樹木與樹木之間的隔離工作,之后通過伐根嫁接復活樹木,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通過伐根嫁接技術的使用,不但可以縮短樹木采伐期,還可以改造優良樹種,提升林地的生產力。
2.3設置隔離帶
林區隔離帶主要指的是在病蟲害發生地與保護目標地之間設置一定長度與寬度的無林木地帶,以有效防治一定區域內傳播與蔓延速度較快的病蟲害類型。在切斷傳播途徑的前提下,阻止擴散,之后噴灑生態藥劑,充分消滅病蟲害。在減少波及面積的前提下,降低防治難度,充分保護林木資源。在防治林區病蟲害問題期間,營林技術人員應具備全面性、前瞻性的發展眼光,在總結自身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樹木實際情況,采用針對性的應急措施。冬季時也應做好樹木涂白工作,增強保護,提高樹木的越冬能力。一般隔離帶應設置為網狀結構,有效斷絕病蟲害幼蟲的生長條件,并阻斷幼蟲的遷移途徑,達到保護整個林區的目的[2]。
2.4營造混交林
森林系統包括多種動植物與微生物等,在應用營林技術期間還應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性,保持生物多樣性,綜合樹木生長情況與周邊環境,營造混交林,避免種植單一樹種,減緩病蟲害的傳播速度。營林期間,技術人員應選擇合理的混交林樹種,提升整體的抵御能力。且搭配樹種時還應嚴格控制分配比例,遵照規范條例種植,避免出現樹種比例不協調、不合理問題,減輕樹木之間的干擾程度,提高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混交林包括以下幾種營林方式,一是行內混交,利用兩個以上樹種彼此隔珠種植,保持合理的種間關系,一般用于喬灌木混交。二是行間混交,兩個以上的樹種彼此隔行混交,適合陰陽性樹種或喬灌木混交。三是帶狀混交,一個樹種連續種植3行以上與另一個樹種配置混交。通過帶狀混交可以有效避免種間競爭,提高樹木生長質量與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四是塊狀混交,將一個樹種種植為不規則塊狀,與另一樹種配置混交。塊狀地面積不可過大,一般為25m2~50m2,技術人員根據不同地形的變化栽種不同樹種,達到混交目的[3]。
2.5加強撫育管護
完成營林工作后,還應做好后續的撫育管理工作,保證樹木的健康生長,杜絕病蟲害侵襲。夏季時應為幼林遮蔽,根據樹木生長習性與種類的基礎上,合理確定遮蔽程度,不影響正常的光合作用,減少水分蒸騰,提高抗逆性能。每年4月~5月還應做好林區除草松土工作,清理干凈林木周圍的雜草,避免爭奪林木養分,并壓縮害蟲的生長繁殖空間,避免在雜草中產卵,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且翻耕松土還可以及時清理出土壤中的害蟲,改良透氣性,促使林木更快吸收營養。同時,還應做好水肥管理工作,為苗木及時施肥,并在干旱天氣及時澆水灌溉,保證苗木健康生長。除此之外,還應做好林區透光間伐工作,幼林進入郁閉期2年~3年后,不同林木出現不同的生長情況,很容易出現壓木問題,此時技術人員應合理采用撫育透光間伐方法,全面清除林區中的病腐木與枯死木,及時運出,統一燒毀處理,避免傳播細菌、蟲卵、病毒等。完成透光間伐后,林區郁閉度應控制在0.6~0.7,若依然存在壓木問題,還應進行第二次透光間伐,保證合理株數。
2.6進行封山育林
為了保證林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技術人員應結合當前林業情況,合理采用封山育林方式,減少人畜對森林環境的破壞,加強保護力度,加快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速度。封山育林包括全封、輪封、半封等形式,當森林遭受嚴重的病蟲害侵襲時應采用全面封閉措施,促進單層林面向多層林的方向發展,將疏林轉變為密林,增強林區的更新能力,改善內部的氣候與生態環境,避免各種病蟲害的再次滋生發展。同時,封山育林還可以為病蟲害天敵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通過增加天敵的數量,高效防控病蟲害,達到合理控制的目的,在增強林木防御能力,涵養水源的前提下,提升森林質量與產量水平[4]。
2.7保護益鳥與益蟲
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益鳥與益蟲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具備良好的捕食性,可以全面消滅森林中的害蟲,促進樹木的健康生長。實際營林過程中,技術人員應充分保護林間有益生物,改造鳥類與昆蟲的生存條件,通過發揮有益生物與害蟲的生物鏈作用,大幅度減少害蟲數量。同時,還應根據營林流程,在保護鳥類與昆蟲的前提下,逐步促使森林形成健康的生物群落,結合營林撫育措施,打造適宜害蟲天敵生存的繁殖環境,在全面提升病蟲害治理水平的基礎上,實現森林生態環境的科學管理[5]。
2.8引入新型技術
一方面,應合理引入生物工程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森林病蟲害防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開始引入生物工程技術,整體上提高了林區樹木的抗逆與抗蟲害水平。實際操作期間,技術人員應充分了解不同林區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生態條件等因素,掌握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之后引入高效的生物工程技術,全面提升林區樹木的管理成效。比如,在培育樹苗時可以引入雜交技術,并輔助采用化學與物理治理方法,減輕技術人員工作量,或者噴灑低毒性的藥劑,全面保護病蟲害天敵,最大程度的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同時,管理人員還應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病蟲害預測系統,實時監測森林資源的生長情況,并綜合無人機技術、GPS技術打造森林生態環境評估模型,并上傳森林生長數據,一旦出現異常問題,系統會及時報警,以便工作人員采取科學防控措施。另一方面,應引入物聯網營林技術。結合使用物聯網與無線傳感技術,高效預測病蟲害的發生情況,確保針對性營林。營林技術人員應針對森林病蟲害情況搭建整體架構,實現人機監測。之后,結合樹木生長特性,針對性選擇合適的光照傳感器、溫度傳感器與濕度傳感器設備,全方面采集光照強度、環境溫濕度等數據信息,通過高效的軟硬件設計,最大程度滿足病蟲害防治要求。手機客戶端也可以連接監控系統,以便工作人員實時了解森林病蟲害發展情況,及時采用預防措施。
3林業病蟲害治理中提升營林技術應用水平的對策
3.1加大立法力度
相關政府部門應充分認識到營林技術對于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性,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相關規律條例,保證可行性與科學性,為營林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據,避免不法分子侵害森林資源,也為林業單位防治病蟲害問題提供依據與保障。同時,政府機構還應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加大對營林工作的支持力度,通過財政支持引入先進的營林措施,并鼓勵科研人員創新研究,以全面發揮營林技術的病蟲害防治效果。除此之外,營林技術人員也應始終秉持認真的工作態度,不得懈怠,完善每個營林環節[6]。
3.2建立預警機制
為了保證實際的防治效果,森林病蟲害治理期間還應針對營林流程,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保證工作人員全面掌握林業生態環境的基本情況,根據具體態勢使用有效的治理手段,保證管理效果。工作人員應通過預警機制監督林區病蟲害的實際情況,通過監管工作明確病蟲害的發生動態,預測發展趨勢,為有效治理提供依據。同時,還應建立國家級與市級監測點,由林業部門與技術機構設置預警中心,林業生產單位負責日常防治,且包括應急與非應急兩種狀態,非應急情況下開展常規防治,應急情況下根據既定預警方案執行。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防治期間,應指派專人做好數據記錄工作,包括病蟲害的發生時間、特點等情況,為此后防治提供有力支撐[7]。
3.3定期檢疫
部分林業病蟲害問題具備不可預測與突發性特點,為了避免病蟲害進一步蔓延,技術人員還應做好定期檢疫工作,明確后續的防治方向。通過科學檢疫,可以幫助技術人員快速發現帶有病菌的種子與植株,并徹底消除,由根本上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實際檢疫過程中,工作人員應始終堅持嚴肅認真的態度,避免大幅度傳播與蔓延病菌。不同區域產生的病蟲害具備差異性與復雜性特點,技術人員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針對性采用防治措施,提高病蟲害治理水平。日常檢疫過程中,若發現較為嚴重的病蟲害問題,還應及時上報相關部門,短時間內大力防治,避免污染周邊生態環境[8]。
3.4培養專業人才
營林技術在我國起步較晚,且發展較慢,當前此領域依然缺乏專業復合型人才。對此,林業單位在招聘環節應提升對營林人員的要求,加大培養力度。且在病蟲害實際防治過程中,營林人員應保持認真嚴謹態度,避免因忽視導致病害蔓延。除此之外,還應由經驗豐富的營林人員指導沒有經驗的營林人員,在提升營林素質的基礎上,實現大規模防治,提升營林技術的病蟲害防治效果。
4結束語
林業病蟲害防治具備長期性與復雜性,技術人員應充分認識到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引入多種營林技術與防治手段,在預防的前提下,實現高效防治,全面消除病蟲害,保護生態環境,提升林業的發展水平。
作者:王愷 單位:甘肅省肅南縣林業草原濕地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