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林業資源多重效益評估現狀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闡述了國內外林業資源多重效益評估研究現狀,指出我國林業資源多重效益評估研究主要集中在林業綜合效益評估、建立資源綜合效益評價模式等方面,以期為我國林業發展提供研究方向。
關鍵詞:林業資源;效益評估;研究現狀
我國雖然地廣物博但是區域間資源稟賦差異異常顯著,生態環境以胡煥庸線分隔十分明顯。林業資源在我國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將林業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通過價值核算轉化為資金價值,是林業價值的真正體現。國內第一筆關于森林經營性的碳匯交易在伊春森林經營增匯減排項目(試點)成果發布會上完成,伊春市政府與河南省勇盛萬家豆制品公司關于碳匯訂金簽署了相關協議。目前,林業工作主要是增強森林經營,提高森林的經營效益和整體質量,進一步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促進林業生態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必須加強林業管理,提高林地質量效益。就新疆脆弱的生態環境現狀而言,對林業資源如胡楊林等進行綜合效益核算評價,并將其與林業生產效益及生態補貼相結合,對調動民眾保護、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1國外林業資源多重效益評估研究現狀
20世紀70年代末期,法國進行了自然資源的價值核算,提出了生態功能、社會、環境資源核算的方法和原則,會計核算體系的建立完善了國際自然資源價值核算體系。之后,挪威建立了更加系統的國家核算體系。20世紀50年代初,芬蘭開始了環境核算,核算的主要內容有森林資源分類會計核算、環保費用支出會計核算以及NAMEA矩陣編制[1-2]。20世紀80年代中期,荷蘭開始進行自然資源核算研究,中統局主要負責能源、土地、森林等方面的統計工作,其經費由國家統計局、農業部、林業部共同籌劃撥款支持。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完成了“環境與資源會計”的設計研究[3],其研究重點是:提出衡量自然資源和環境變化詳盡而準確的具體指標體系;提出新的概念體系,即美國環境會計包括自然資源、物質影響以及對環境的損害影響等;重視環境價值評估問題研究,建議將開發綠色國內生產總值簡稱為綠色GDP,并與加拿大、芬蘭、意大利、德國等共同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關于生態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SEEA),聯合國提出2種核算方法:林業實物形式自然資源核算,也就是反映為期初、期末的存量和中間變化[4-5];貨幣量形式的環境會計,在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發展的同時也為生態環境保護衡量評價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國內林業資源多重效益評估研究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不斷消耗,對原有林業資源的濫伐現象日益嚴重,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林業是生態環境的重要部分,林業發展速度和規模已經遠遠不能承載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因此,促使林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使資源與環境、經濟協調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國內一些學者通過多年研究,已取得了驕人成果。
2.1林業綜合效益評估
李衛忠等[6]研究發現,現有關于公益林效益評價的理論存在很多不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目前關于公益林效益評價的方法較多,但是其研究對象均屬于各個二級林種,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對經濟林和特用林的效益評價研究較少,且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來自不同視角,因而造成指標體系不具備普遍性,缺乏國際指標的相容性,結果評價也存在明顯差異,缺乏不同研究對象的指標差異比較。蘇立娟等[7]、郭玉紅等[8]研究認為,加強林業經營,促進林業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環節。同時,他們針對不同經營模式對森林的多功能影響提出了經濟效益綜合評價方法。此外,一些調查結果表明,學者們在核算體系及其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將其生態價值利用模型量化為經濟價值;二是進一步完善了相關研究理論,提出了翔實的核算體系。范琳[9]、劉建華等[10]研究發現,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建立雖然在后期產生了很大的生態效益,但是不同林種存在顯著的效益差異。因此,天然林建立之后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提高,此類項目應遵循自然規律,高效、科學地育林,恢復生態、保護生態,從而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對山西省天然林保護工程的綜合效益進行核算評價后,發現其生態效益遠高于社會效益。這表明林業具有巨大的生態和社會經濟價值,同時反映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對改善生態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郭玉紅等[8]探討了云南省高原山丘型血吸蟲病流行區林農復合經營抑螺模式,調查了不同模式下的經濟收益和抑螺效果,建立了綜合評價模型,在不同經營模式下篩選出綜合效益較高的林農復合經營抑螺模式。在此基礎上,不僅篩選出了經濟效益較好的幾種模式,而且還發現了其他社會效益較好的模式,其中一些模式對釘螺有抑制作用。這些模式不僅可以提高林區經濟收益,同時也是林業血防高原山丘型血吸蟲病的最優選擇。趙烈斌等[11]認為,林業已逐步成為我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林已成為林業發展的重點和關鍵。從總體上看,林業綜合效益評估工作存在一定的不科學性。因此,應從林業發展全局出發,對我國林業現狀及發展模式進行分析,不斷推動我國林業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歷來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實現生態環境改善,發展林業經濟,需要主動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且有效、合理、節約、循環地利用自然資源。因此,探討由政府、企業、農民和高等學校等組成的集體對林業生態產業化發展模式的影響,探究影響林業綜合效益提高的因素,對提高學者研究熱情和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12-13]。
2.2建立資源綜合效益評價模式
師慶東等[14]研究認為,隨著碳匯工程建設不斷深入,社會經濟中綠色生態的碳匯經濟對碳匯效益的綜合評價顯得更為重要。針對部分生態脆弱的干旱區,在嚴峻、苛刻的自然環境下,根據碳匯項目的功能和特點從社會、經濟、生態方面選擇代表性指標,構架評價指標體系,探究現有指標和傳統指標之間的差異,為寒旱區育林碳匯項目提供參考依據。都陽等[15]將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引入林業生態價值綜合效益評價體系,構建了相關評價模型,并建立了林下經濟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社會、經濟和生態的指標權重,為林下經濟綜合效益的工程評價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
3結語
林業資產是人與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其中大部分原始森林是自然形成的,其成本無從考證,而且它是有生命力的,在不斷生長繁殖中其價值也在不斷變化,只有在交易時它的價值才能暫時相對固定。作為同一種林業資產的不同側面,森林生物資產、森林景觀資產和森林生態環境資產等與森林相關但不能產生預期經濟效益的資產,都不能脫離林地和森林環境單獨存在,它們的價值形成、消費和補償過程密不可分。在林業資產交易市場上,由于不成熟、不規范,市場公允價值難以自我實現,而其整體特性又決定了各類資產確認及其計量的復雜性、差異性,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價值確認與計量方法,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目前,還存在注重核算林業實物量而忽視核算林業無形資產(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的做法[16],這樣會使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模糊不清。一種觀點認為,在林業核算中,重視林業統計核算而忽視林業核算,造成林業核算不全面,核算價值不能十分準確地反映林業的實際價值;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對林業的核算只側重于對林業自身的核算,忽視了對非林業企業的核算,而且也沒有在非市場價值評估方法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因而無法對林業的生態和社會經濟價值進行全面核算,從而導致林業價值核算小型化,束縛了人類對林業多重效益的認識,最終未能建立良好的生態補償機制,阻礙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化經營。在中國,森林資產是一種重要的林業資產,但是屬于從未入賬的資產,其確認和計量模式、評估方法和特殊性等方面的深層問題亟待解決。當前,我國還沒有制定《林業資產會計制度》,也沒有制定特殊領域的相關準則。在林業核算方法上,既要注重林業實物量核算,又要注重其多重效益的貨幣量化,實現資產雙重核算;在林業核算中,既要重視統計核算,又要重視會計核算,并建立相應的會計核算方法和制度,使核算價值能準確反映林業的實際價值。林業會計既包括林業企業本身的會計,也包括非林業企業的會計。林業企業會計可以很好地反映林業實際價值,最終形成以林業生態產品和精神產品價格體系為核心的林業生態產品和精神產品有償使用制度,建立林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補償基金,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化經營。
作者:程云鵬 單位: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