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生態環境惡化,人與自然的關系越來越緊張,加之全球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導致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增加,產生溫室效應,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而通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來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國的共識。文章分析了低碳經濟在林業中的重要作用,闡述了低碳林業的發展原則,探討了影響林業低碳經濟發展的因素及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構建,提出了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保障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1低碳經濟在林業中的重要作用
低碳經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出現。森林資源是我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低碳經濟發展中林業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途徑是要進行林業建設。傳統經濟模式為過度追求經濟利益,片面重視工業的發展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出現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為了實現低碳經濟,需要加大對林業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發揮森林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和平衡生態的功能。林業是低碳經濟發展中提高碳吸收能力的主要載體。森林生態系統中存在著寶貴的生態資源,包括大量的經濟作物和生態能源,因此要發展低碳經濟。在不影響環境的前提條件下,林業經濟可以改變傳統的化石燃料能源結構,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量。總而言之,林業經濟在我國的低碳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應該采取一系列手段增加森林在生長過程中的碳匯集量,減少林業生產中的碳源,通過豐富林業中的樹種來加強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為了推動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應實現低碳生產過程,在不影響林業經濟生產總值的前提條件下,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降低林業生產過程中對生態系統碳排放和碳平衡過程的影響,緩解溫室氣體帶來的不利影響,保護生態環境。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在確保林業正常生產的前提條件下發展低碳林業經濟,減輕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
2低碳林業的發展原則
2.1生態友好原則
在林業資源的開發和建設中,應將實現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林業開發的具體目標,需要保證生態系統的結構完整,嚴格規定林業生產管理人員在林業生產的過程中的經營活動,要依據生態理論工作,避免出現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超過林業系統自我修復能力的情況。另外,在林業生產中還應研究生態破壞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減少林業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2]。
2.2公益性原則
在林業經營中應遵循公益性原則,林業規劃需要符合當地的發展利益,吸引當地企業和社會參與到林業可持續發展建設過程中。政府在林業建設中應發揮宣傳作用,向社會各界宣傳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準確認清林業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保證森林經營和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一致[3]。
2.3可持續發展原則
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可避免在林業發展過程中出現開發和建設不平衡的問題,避免破壞森林資源。為此,相關工作部門應準確把控森林的生長速度和復原速度,并且制訂一系列措施使林業生產和使用平衡,保證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2.4系統性原則森林系統是我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結構組成和生物種類也直接影響到林業系統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在林業發展規劃中,應將森林看作一個整體結構,在規劃過程中要堅持系統性原則,明確森林經營活動和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之間的關系。在具體管理中,要確保森林規劃符合林業生產的需求,保證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3影響林業低碳經濟發展的因素
3.1資源環境與生態因素
人們對林業低碳經濟的實踐和理論認知、林業資源的類型以及林業產業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等,直接影響了林業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除了要考慮資源的類型和總量外,還要分析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數量。生產生活必須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如果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污染存在差異性,有些地區的重工業污染比較嚴重,有些地區的土壤污染比較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都制約了我國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在選擇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時需要考慮當地環境面臨的問題,將地區林業低碳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治理有效結合。在綜合分析生態環境時,除了要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也要考慮當地的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
3.2經濟因素
一是資金投入。研發低碳經濟發展技術比傳統技術復雜,資金投入較高,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創新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在構建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前,要考慮當地的綜合經濟能力和資金投入能力。林業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會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當地的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應用。二是區域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和布局是影響林業地產經濟發展成功的主要因素,為了推動林業經濟發展,需要考慮當地的產業結構和布局,兼顧當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直接影響林業低碳經濟的推進方式。
3.3科技因素
大量的實踐證明,科技是推動林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科技能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促進林業機械化和自動化發展,減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科技進步還能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病蟲害防控能力,減少林業資源損失。此外,科技進步還能促進對林業自然資源的開發。
4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構建
4.1林業產業低碳化發展模式
一是政府部門的引導。林業產業的低碳化發展需要政府部門引導,推動林業產業規劃和林業低碳化發展。在政府的引導下,應重視溫室氣體排放低碳化的制度建設,限制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發展,確保企業的合理布局。此外,政府還應該加大對低碳林業的宣傳教育力度,增強全社會對林業低碳化的發展意識。二是調整林業產業結構。依靠林業資源可以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減少產生二氧化碳量,是發展低碳林業的主要方式之一。種植養殖業主要是利用林區內豐富的林下資源、水資源和林間空地等種植經濟作物和發展養殖,在種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同時推動當地畜牧養殖業發展。主要養殖魚蟹的水產業發展,是提高企業收入以及增加林區內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三是重視發展第三產業。在能源和資源消耗方面,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高于第三產業。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第三產業的優勢明顯,可以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發展旅游業,促進第三產業經濟增長,同時還能發展地區的低碳經濟。為此,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可以推動第三產業發展。重視對旅游重鎮的建設,制訂相應的營銷策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與旅游業相關的產業和服務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吸引更多游客,帶動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構建森林生態旅游發展集合區。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加大對于森林生態旅游業的發展和建設力度,在森林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應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讓游客自覺保護森林資源,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四是林業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林業低碳技術的創新和發展能緩解生態環境問題,開發新型的能源創新技術,發展節約型的環保技術,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重視對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加大對新能源的開發力度,如生物質能源。為此,應爭取國家對生物質能源開發的資金投入,將生物質能源投入到經濟生產和居民生活中。
4.2森林碳匯貿易發展模式
一是建立森林資源碳匯儲備體系。森林資源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但并不是所有的森林資源碳匯都是碳儲備,應該明確碳儲備交易標準和規則,提高森林資源的碳儲備量。要發展碳匯林,碳匯林應嚴格按照森林碳匯標準建設,并且做好森林的培育和管護工作,實現森林資源碳匯功能的價值化。二是建立森林碳匯貿易發展模式。利用森林碳匯貿易發展模式,約束碳排放,將森林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實現林業經濟的低碳發展。
4.3城市森林建設發展模式
一是建設城區森林。城區森林功能顯著,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在城區森林建設中,可以將喬木、灌木和花卉等植物合理搭配,讓植物能夠自然生長,方便城市市民出行,并且具有休閑和旅游功能。二是建設近郊森林。建設近郊森林能維護城區生態系統平衡,也能為城市居民提供游樂休閑場所。要加強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可以通過建設示范點的方式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是建設遠郊森林。城區遠郊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通過人工造林的方式可以提高森林資源的覆蓋面積,滿足社會對木材加工的需求,同時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區林業低碳經濟森林城市發展模式,通過調節城市的氣候條件減少碳排放量,為居民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5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5.1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為了確保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全面性,要完善森林的生態教育補償機制,擴大補償范圍,適當提高補償標準,拓展補償資金的來源渠道。在劃分森林種類的同時做好森林資源的生態效益補償工作。針對公有制或者集體制的森林資源,可以適當放寬對林業資源生產活動的限制。取消集體林禁止采伐政策,在開展采伐的過程中給予林業資源主體一定補償,不斷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加強對森林資源的全面了解,建設森林資源碳匯的貿易示范點,發揮林業資源的碳匯儲存能力,推動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5.2鼓勵創新低碳技術
為了推動地區林業低碳經濟發展,相關工作部門應該發揮引領作用,積極鼓勵技術創新,加大對低碳友好型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力度。從當前的低碳技術的發展情況來看,應大力發展可再生資源和新型能源技術。從中長期的發展目標規劃來看,應研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控制處理技術。為了實現地區經濟的低碳化發展,不僅要采用先進的林業低碳技術,同時還應加強科技的創新能力。5.3建設科技創新體系重視對技術的創新研究,在科學研究中立足當前和放眼長遠,增強林業自主創新能力,國家應重點扶持林區實驗室建設,組建遺傳育種學、森林資源保護和森林生態建設重點實驗室。加大林業建設工程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結合力度,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形成全方位和多層次的技術引領體系,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5.4重視人才培養
為滿足地區林業低碳經濟發展需求,應加大和科研院所以及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有方向地培養專業性人才,尤其是培養創新型和高科技人才。加大和企業的合作力度,培養具有業務操作能力的高端型人才。通過與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加大對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全面提升科技人員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應用水平。將現有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示范試驗基地,形成林業科技示范網絡系統,起到示范帶頭作用。此外,建立優良的種質資源繁育基地,保證農業技術發展,重視科學技術的力量,加強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推動地區林業低碳經濟發展,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5.5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充分調動政府、企業及個人的積極性,政府應出臺有關發展低碳經濟的措施和政策,引導企業進行低碳消費和低碳生產,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局面。要不斷完善財稅政策,加大財政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將發展林業低碳經濟納入到政府財政預算中,不斷創新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構建林業低碳產業支撐體系,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實現經濟、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5.6完善地方投資政策
應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情況,放寬投資領域,引導更多企業參與其中,并且政府要提供優惠的政策,穩定的環境條件。在地方管理方面,應取消不利于地方經濟發展的限制性制度,擴大低碳經濟的發展規模,發揮本地區的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創建地區特色的低碳經濟品牌形象,加大對地區的各類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力度。選擇本地區發展的特色項目來吸引外部投資者,培育地區低碳經濟的支柱產業,促進本地區低碳經濟發展。
5.7高效利用林業生物質資源
為了促進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應加大對林業生物能源的利用力度。相關調查研究顯示,林業生物質能源釋放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化石燃燒的1/8左右。我國每年都可能會浪費大量的生物質原料,如果將其有效利用起來,替代部分石油能源,可以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應結合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重視對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應加強地區的合作與交流,了解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有利的發展政策,推動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5.8加大城市的綠化力度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斷增多。為了更好地發展林業低碳經濟,需要加強對城市的林業建設,減少城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森林的綠化面積,改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在具體綠化的過程中,要科學種植,選擇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較強的樹木,緩解城市中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不利影響,發揮林業的碳匯功能。
參考文獻:
[1]蔣龍.關于林業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8(9):76-77.
[2]郭展昭.基于低碳經濟的縣域林業發展策略思考[J].河南林業科技,2018(3):20-23.
[3]楊勝琴.低碳經濟視角下怒江林業產業結構與林業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綠色科技,2017(21):145-146.
作者:支莉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園林防滅火隊